哦哇資訊網

崇明的菜,到底有多“野”?

由 食路膳道 發表于 美食2021-04-19

萬物復甦的春天讓人充滿了期望,味蕾也渴望被美食喚醒,在這個生機盎然的日子,一定要吃一些帶點春意的食物。

這個季節一定不能錯過的就是各式各樣的野菜了,一方面是因為野菜味道鮮嫩

,有一種不同於蔬菜的鄉野之味,可以吃個新鮮。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野菜的季節太短了

,每年的春天也就那麼幾天能吃到野菜,一過季就老了,季節性太強了,所以要抓緊珍惜。

草頭,作為江南一帶最常見的一種野菜

,它的口感清香,回味悠長,那種爽徹心扉的天然氣息,讓你入口難忘,用“人間有味是清歡”再貼切不過了。

為什麼獨愛這一棵草

苜蓿,又名金花菜,江南一帶的人俗稱它為草頭

,生長能力極強,關於苜蓿來到中國,一貫以來的說法是:“張騫使外國十八年,得苜蓿歸。”

賈思勰《齊民要術》就有記載:“春初既中生啖,為羹甚香。長宜飼馬,馬尤嗜之。此物長生,種者一勞永逸。”

可見在北魏時期,苜蓿就已經是當時黃河流域居民心目中重要的蔬菜

而對於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對它的記憶可謂是“愛之深、恨之切”,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它是可以作為日常填飽肚子的常見食材,也是當時的“救命菜”

恨也正是因為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也只能吃它,而草頭、葉莖都細小,只適應急炒、旺油,只要稍微堆放一下,它就會有漚沼之氣。

而在上海的崇明,當地的人們則有著更為因地制宜的吃法,將苜蓿進行醃製,儲存時間更長,並稱這道美味為草頭鹽齏

崇明的菜,到底有多“野”?

草頭鹽齏有何不一樣

草頭鹽齏是崇明特產之一,用一種獨特的醃製方法制作而成

,風味獨特,有一種特別清香,鹹淡適中,略帶酸味,已有幾百年歷史。

崇明的菜,到底有多“野”?

物質匱乏的年代,草頭鹽齏幾乎是崇明家家戶戶夏天必吃的一道菜

,那時候,每戶人家只有三分田,栽種的蔬菜也不夠一家子吃,一罈草頭鹽齏便成了那個寡淡歲月裡最鮮活的味道。

清明前後正是製作草頭鹽齏的最佳時間

,一到這個時節,崇明的田頭路旁,屋邊河堤,到處都是綠油油的草頭,

到處都堆滿了一個個醃製草頭鹽齏的小壇,場面很是壯觀

崇明的菜,到底有多“野”?

非遺傳承的崇明美食

崇明草頭鹽齏,這個外觀土黃色、賣相併不突出的美味,

製作起來則充滿了古人對於美味的追求和精妙絕倫的技藝

崇明的菜,到底有多“野”?

主要做法是將洗淨陰乾後的草頭一層一層鋪到壇裡,每層加上鹽後用木槌反覆壓塞,

即將裝滿壇口時,再將壇密封,經過發酵,原本碧綠的草頭變成土黃色,散發出一種獨特的香味

想要草頭鹽齏的口感純正,則要嚴格把好三道關,

首先在原材料的挑選上,既不能太老也不能太嫩

,最好選擇清明節左右的草頭,那時候的草頭開著金黃色小花,口感最佳。

崇明的菜,到底有多“野”?

其次,壓塞草頭的過程一定要不留空隙,必須塞得滿滿當當的,鹽的比例和發酵時間也是關鍵的一環,只有恰到好處,草頭鹽齏才能好吃

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美食的純正,這是草頭鹽齏不同於其他鹹菜的地方,

崇明草頭鹽齏的醃製技藝是一種厭氧醃製法

,需要較長一段時間,如若改變發酵模式,就會讓這道美食失去靈魂。

崇明的菜,到底有多“野”?

醃製完成的草頭鹽齏可以從壇裡拿出後直接食用,也可以蒸著或炒著吃,蒸之前,撒上糖,加點油,放在鍋裡蒸一下,是當地人最喜愛的吃法

崇明的菜,到底有多“野”?

2015年,草頭鹽齏製作技藝被評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作為珍貴的中華文化遺產中的一隅,希望越來越多人加入傳承非遺的行列,將純正的味道傳承下去。

崇明的菜,到底有多“野”?

TAG: 草頭崇明醃製苜蓿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