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漸漸消失的“土味”本幫菜,才配得上春日食光

由 雷迪克陳 發表于 美食2021-12-08

作為一個上海人,我承認上海在中國的歷史上並沒有太多值得大書特書的地方,因為上海的歷史實在太短了。

從一個小漁村發展到如今的地位,

上海領先於全國的法寶就是“融合”

,用海納百川的精神把一些精華吸納過來,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本幫菜——紅燒蹄髈

本幫菜也是一個融合的過程。

首先上海的地理位置極佳,處於水網密佈的江南平原,農產品、水產品和養殖業非常發達;又臨東海,有著豐富的海產品;加上週邊江浙一帶自古富庶,多個菜系的烹飪風格早早地就已經形成,所以本幫菜有著大量的天然食材和好幾個可以借鑑的老菜系。

本幫菜——油爆河蝦

最早在上海成形的菜餚是土菜。

根正苗紅的土菜發源於上海的郊縣,以馬橋、七寶、金山、三林塘、南匯、松江、楓涇、青浦、崇明等地為根據地,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代表菜,如馬橋豆腐、七寶羊肉、金山白米蝦、三林塘肉皮、南匯鹽烤螺絲、松江九亭醬菜、楓涇丁蹄、青浦鰟鮍魚、崇明河豚魚乾等,都是聞名一方的土菜特產。

因為以前的交通不發達,這些郊縣之間的人走動也不多,所以菜餚之間的流通也不多,時間一長,各地的特色土菜就有了“獨此一家”的態勢。

隨著上海的城市發展,不少郊縣的人進城謀生,在城裡開設帶有自己地方特色的菜館。此時,各個郊縣的土菜在城裡開始發生交流,廚師們相互走動,技藝也迅猛提升,其中一些廚師將各地的土菜融合起來,又學習不少江蘇、浙江、安徽、福建等地的菜餚烹飪,打造出一個新的菜餚體系,以

“濃油赤醬、醇厚鮮美”

為口味特色,於是就慢慢有了上海菜。

又因為上海人稱其他菜系為“蘇幫”、“徽幫”、“杭幫”,稱自己的菜為“本幫”,所以上海菜也就被大家叫為了“本幫菜”。

在本幫菜中,至今仍舊儲存了一些土菜的原貌,大多數是後來慢慢融合創新出來的菜餚,也有少部分是在殖民時期受外國文化影響而產生的。

最早的本幫菜館有“榮順館”(今上海老飯店)、“德興館”、“正興館”(今老正興菜館),都是在同治、光緒年間始創的,現在這些老字號一個個都不求上進,只剩下發家史可以拿出來講講了。

本幫菜——蝦籽大烏參

大家比較熟悉的本幫菜有紅燒肉、油爆蝦、響油鱔絲、醃篤鮮、紅燒禿肺、紅燒鮰魚、八寶葫蘆鴨、扣三絲、草頭圈子、燻魚等。

人們詬病本幫菜裡面一直沒有什麼開得出高價的大菜,其實還是有的,蝦籽大烏參就是。大烏參從水發到烹飪,都是一個及其講究的過程,要做到不爛不硬,口感溫潤,掛汁均勻,入味十分,是一件很難的事。

漸漸消失的“土味”本幫菜,才配得上春日食光

擺盤借鑑了西餐的蟹宴

另一類本幫菜裡的高價菜就是蟹宴,這也是本幫菜廚師們的一大貢獻——將大閘蟹的吃法精緻化,使這種本不產在上海的物種,最終是在上海得以昇華,還贏得了海外吃客紛至沓來,這也算是對外來食材的吸納、融合、提升。

漸漸消失的“土味”本幫菜,才配得上春日食光

但是我們發現,很多“土味”的本幫菜,在餐廳裡已經很少看見了。恰恰這些菜餚,都是從上海周邊生髮的老菜,又是我們兒時餐桌上常見的,現在再想吃上幾口,尋遍全城,也就剩下這麼幾家老館子了。

或者,有點兒廚藝的,也可以自己在家中重現兒時的味道。

農家白米蝦

漸漸消失的“土味”本幫菜,才配得上春日食光

中國除了內陸湖泊外,在長江口一帶也有大量的白米蝦分佈,特別是在上海的周邊地區,水網密佈又互有相通,所以在每個郊縣都能看見白米蝦的身影。又因為不同地方的水域面積、水質和水中生態圈不同,所以白米蝦的質量也不同,金山、南匯一帶的白米蝦相對比較美味,當地人也有自己的食用習慣。

白米蝦天生鮮味誘人,肉質細嫩,蝦皮柔軟,

上海土菜中烹飪白米蝦都會取其原味,很少用濃重醬汁渲染。有其它菜系的廚師喜歡在烹飪白米蝦的時候用重口味調味,甚至出現香辣味的白米蝦,有的地方則用剝出的蝦仁炒其它蔬菜,竊以為不可取:白米蝦就是要帶著殼,方能嚐到本鮮,盡得其味,如果剝去蝦殼,就有點暴殄天物了。

按照南匯本地的烹飪方法,白灼,加上少量醬油上色增味,儘量不破壞其原味。成菜湯色淡紅,白米蝦均為2到3公分的長度,一筷子下去可以夾上好幾只,去頭後連殼一起嚼,蝦鮮味與淡淡的醬油鮮味混合,很是相宜。但若是餐館裡做這道菜,湯底總會有點油膩。

漸漸消失的“土味”本幫菜,才配得上春日食光

烹飪:

1、白米蝦在油中炸,到須色轉為淡紅即撈出;

2、在油中放蒜末、蔥花煸炒,然後放醬油、水,燒開;

3、將炸過的白米蝦放回鍋中,到再次沸騰為止。

紅燒野生鯿魚

漸漸消失的“土味”本幫菜,才配得上春日食光

鯿魚的活動區域是長江中下游地區,一般在湖泊和小河裡比較多見,因為魚肉嫩滑鮮美,所以被大量養殖,並且培育出雜交的新品種,每年的產量也非常巨大,是人們最常食用的河鮮之一。

家養的鯿魚一般餵食混合飼料、油渣、雜糧、瓜秧果藤等。野生的鯿魚的覓食範圍就廣得多,很多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都在它們的攝食範圍之內,並且它們有著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因此肉質更佳,味道更鮮美,且無長期食用飼料帶來的土腥味,而且時不時能遇到個頭很大的野生鯿魚(

家養鯿魚一般在一斤多時已經送上餐桌,理論上可以長到五斤;而野生的大鯿魚最大可以長到十多斤,

筆者十幾年前在陽澄湖吃到過一條十五斤的大鯿魚,躺在盤中如小山丘一般,只可惜魚實在太大,廚師沒能將它燒得完全入味)。

鯿魚最常規的烹飪方法是清蒸和紅燒,這兩種方法在本幫菜中也被採用得最多,不管是家庭主婦,還是餐廳大廚,都很喜歡這樣烹飪鯿魚。清蒸的做法比較簡單,紅燒是土菜中比較常見的,看似也簡單,實則還是有一些講究:對於油溫的把握需要有一些功底,對於烹飪時間的長短,也需要有經驗。

除此之外,有習慣用豆豉或糖醋烹飪的,味道始終不及清蒸和紅燒的鯿魚,更能體現出魚肉的本味。

華中有的地方也會用烤魚的方法來烹飪鯿魚,如果醬料調得好,也不失風味,不過一定要用上大鯿魚才行。

所有的烹飪手法中,用鯿魚燒湯很是少見,但是在營養學家們看來,鯿魚湯的營養絲毫不輸於鯽魚湯。

漸漸消失的“土味”本幫菜,才配得上春日食光

烹飪:

1、鯿魚活殺,去內臟,洗淨,背部劃刀;

2、起油鍋,鯿魚在油鍋中煎至兩面金黃,放入醬油、黃酒、糖、鹽、胡椒、姜、蔥,燒5分鐘;

3、再放入木耳與茭白片,視魚的大小燒5到10分鐘。

蔥烤鯽魚

漸漸消失的“土味”本幫菜,才配得上春日食光

鯽魚是中國最常見的食用河魚,在上海菜裡,除了鯽魚湯外,蔥烤鯽魚也最常規的烹飪方法,很多人家的餐桌上,這道菜都屬於常客。同時,對於追求過程簡單的土菜來說,蔥烤鯽魚也是處理鯽魚一個很好的辦法,很能讓鯽魚肉發揮出最美味的狀態。

其實,冷的蔥烤鯽魚要比熱的更好吃。熱的魚肉遇到冷的醬汁,吸收汁水鮮味的同時,肉質也瞬間收縮,口感略偏彈牙,魚刺更方便剔除。

另一個烹飪上的講究就是魚身上那團用來點綴的蔥,用油炸過,香氣四溢,卻顏色青翠。原來炸蔥的時候,油只能熱到六、七成熟,蔥事先過水,在油裡一炸即撈起,檢視蔥的顏色變化與熟的程度,然後再下鍋,再撈起,切記蔥不能炸幹,否則顏色就會發黑,完全失去了裝飾作用。

對了,大家一定也吃過冷掉後的紅燒鯽魚吧,不但鮮味不減,而且湯汁凝成的凍更加味美,往往先於魚肉被一搶而空。

漸漸消失的“土味”本幫菜,才配得上春日食光

烹飪:

1、鯽魚用鹽、蔥、姜、黃酒碼味,表面擦乾,以保證炸的時候不會弄破皮;

2、魚的表面擦一點點鹽,在油裡炸熟;

3、用冰糖、老抽、八角、桂皮、香蔥熬醬汁;

4、將炸好的魚浸入醬汁中,待其冷卻後取出裝盤;

5、魚身上放炸過的蔥作為點綴。

稻草扎肉

漸漸消失的“土味”本幫菜,才配得上春日食光

稻草扎肉為上海本地土菜,發源於青浦朱家角,緣何豬肉要用稻草紮起來吃,這個眾說紛紜,至今沒有一個定論。

有一種說法比較靠譜:

以前長工們拿了“年終獎”,要買塊肉犒賞一下自己。但是,一塊肉沒法燒,大鍋燒肉才能鮮香入味,所以大家的肉都是放在一起煮的。為了分辨自己的肉,長工們就在烹飪前紮上不同式樣的稻草,以便出鍋時辨認。

若真是如此,最初的稻草扎肉定是不小的一塊,畢竟忙了一整年,吃肉不能將就。

大塊的肉紅燒,本就是土菜的烹飪風格,用稻草紮起肉塊來吃,一來可以借稻草吸掉一些油膩,肉塊雖然看上去有大塊的肥肉部分,但就算是比較操心自己身材的女孩子,也可以吃上幾口;二來稻草的香味確實可以滲到肉裡,讓豬肉在常規的油脂香和醬油香外,再多上一分清香。

扎肉的選料肯定是用豬五花肉,以

下五花(腹部靠近腿的地方)

為佳,口感香糯肥嫩,很受勞動人民喜歡,現在也一直沒變。

漸漸消失的“土味”本幫菜,才配得上春日食光

烹飪:

1、生的下五花肉改刀成肉方;

2、稻草用水泡軟,將肉方紮起;

3、紮好的肉方用紅燒肉的方法烹飪,配料為南乳汁、醬油、糖、八角、少許茴香,燒至肉酥。

馬橋豆腐乾燉肉骨

漸漸消失的“土味”本幫菜,才配得上春日食光

中國民間一直有“靠骨香”的說法,肉骨頭的味道大家都知道,不管是紅燒還是燉湯,都很有滋味,所以一般還會放些輔料進去吸吸味道,以增加菜的分量,黃豆就是最常見的輔料。

在本幫土菜裡,也有用馬橋豆腐乾來燒肉骨頭的。

馬橋是上海閔行的一個鎮,老豆腐乾是那裡的特產,由於工藝成熟,又是純手工作坊出產,所以在當地非常聞名,有清香多汁、無豆腥味的特點,質感也正好,不會煮爛,也不會感覺硬,是典型的土菜食材。

馬橋豆腐乾與肉骨頭一起燉,肉的鮮味就會進入湯汁,又被豆腐乾吸收,所以很多人在吃這道菜的時候,都會大啖豆腐乾,而把肉骨頭放在一邊,就像燒得好的梅菜扣肉,反而是梅菜大受歡迎。

漸漸消失的“土味”本幫菜,才配得上春日食光

烹飪:

1、肉骨頭燒酥,配料為醬油和糖;

2、豆腐乾改刀成方塊;

3、豆腐乾與燒酥的肉骨頭一起燉,燉到豆腐乾表面起孔時,放青蒜,再燒開。

枸杞頭

漸漸消失的“土味”本幫菜,才配得上春日食光

枸杞頭正式的名字應該叫枸杞菜,是枸杞初春的嫩莖葉,在未結果的時候採下,因為是剛冒頭的嫩芽嫩葉,所以在有些地方被俗稱為“枸杞頭”,非常隨意,非常形象,也非常帶鄉土氣息。我們都知道枸杞是養生的東西,卻很少知道枸杞頭也很有營養。

說到枸杞,要數甘肅、寧夏、青海等地的好,但是枸杞一旦移植到江南和華南地區,便由不得它結果子了,人們直接摘下枸杞頭做菜。

《農政全書》記載枸杞頭曾有救饑荒的功勞,《紅樓夢》裡枸杞頭也是賈府裡的很受歡迎的一道菜。

傳統土菜烹飪枸杞頭,沒有什麼花哨的地方,直接油鹽煸炒,味道微苦,又帶一絲回甘,吃在嘴裡很是清爽。在上海周邊,南匯的枸杞頭算是一個特產。

漸漸消失的“土味”本幫菜,才配得上春日食光

烹飪:

1、枸杞頭洗淨,去老根;

2、入油鍋大火煸炒,出鍋後灑一些枸杞子在上面。

白水芹炒乾絲

漸漸消失的“土味”本幫菜,才配得上春日食光

芹菜有很多人喜歡吃,在芹菜裡面,水芹的香味比普通芹菜更重,因此市面上漸漸增多。白水芹是水芹的一個變種,經過人工刻意培育得來,在水芹生長的過程中用土蓋住已長出的部分,令其不見陽光,顏色變白,個頭卻變粗,用來做炒菜,樣子非常清秀。

白水芹在江蘇南部一帶的最有名,特別是溧陽地區,

培育出的白水芹獨步天下,已經從鄉下土菜的身份,轉為大城市裡人們交口稱讚的佳餚。對於那些喜歡嘗新的人來說,在土菜餐廳試試白水芹菜是個不錯的選擇,一般白水芹會與豆製品或者肉絲等同炒。

漸漸消失的“土味”本幫菜,才配得上春日食光

烹飪:

1、白水芹洗淨,切段(兩節手指長);

2、香乾切絲;

3、白水芹在滾水裡汆一下,馬上撈出;

4、起油鍋,汆過的白水芹煸炒,出鍋前放香乾絲再炒幾下。

TAG: 烹飪鯿魚土菜水芹枸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