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六味齋醬肉及山西六味齋的歷史

由 明月149961453 發表于 美食2021-07-01

山西省地處黃土高原,交通不便,地處內陸,經濟不振,從而也影響到熟肉的加工生產。據現有資料考查,直到本世紀三十年代,省城太原還沒有一家專營熟肉的店鋪。一九三八年,北京經營熟肉有名的老字號“天福樓“的 烹飪師傅——山東人盛榮廣辭工來到太原,他僱傭 了夏鳳蘭、姜春海兩個幫工,在達達巷十九號開設 了“福記”熟肉加工鋪。它自己不銷售,而專為日本人開設的酒店加工一種名為“格拉布斯“的牛肉 灌腸,日產僅五六十斤,這就是“六味齋“的前身。從此,太原市才有了第一家專營熟肉加工的店鋪。

一九三八年秋,盛榮廣的同鄉盛瞻清也來到太原。盛瞻清原在北京“天福號”醬肘雞鴨店當學徒,學徒期滿後,到石家莊市幫其兄開設了 “六味齋”醬肘雞鴨店。他們繼承了北京“天福號”的熟肉生產技術,出品在色、香、型、味方面都有獨到之處,受到了群眾的讚賞,在石家莊、保定一帶頗有名氣。他來到太原後,雄心勃勃,準備在太原大顯身手,便和盛瞻清商議,計劃在“福字“熟肉加工 鋪的基礎上增加投資,掛牌籌辦“福字”六味齋醬肘雞鴨店。徵得盛瞻清的同意後,自己便投資入股,隨後又聯絡北京“天盛號”醬肉店的賬房先生 呂忻三也來太原投資入並僱用了吳好禮、郝書 佐二人。一九四三年春,“福字”六味齋醬肘雞鴨店在橋頭街西口53號正式開張營業。

“六味齋”一開業,在市場上和顧客首批見面的熟肉製品便是具有地道北京風味的醬肘、醬 肉。香腸、小肚和醬雞鴨等品種。這些產品使太原市民耳目一新,顧客讚不絕口,日銷售量達百斤左右。隨後又利用配套的技術,大膽革新,把北京名產醬肘子的生產工藝技術,移植到醬肉的加工生產中,從此“六味齋”的醬肉就以肥而不膩、瘦, 而不柴、淡而有味、鮮嫩可口、餘味濃醇而聞名。

“福字”六味齋醬肘雞鴨店開張不久,太原市又相繼出現了 “晉陽春”醬肉店、”正陽樓“醬肉店 等幾家經營熟肉的店鋪。在當時只有幾十萬人口的 。太原市,一下子出現幾個熟肉店,對“六味齋”無疑是個沉重的壓力,它只能在競爭中求生存。在加工工藝方面,他們不僅繼承了京味名產的加工程式,而且確保選料嚴格、配料精細、注重火候三關,毫不遷就。比如選料,他們堅持原料自購,派專人到清徐、文水、汾陽一帶選購骨架小、皮薄、 肉嫩的生豬(這是製作醬肉的上等材料)。在加工方面,他們嚴格按照傳統工藝的規定投料、烹煮, 保證了產品風味不走樣。與此同時,店裡實行了專人配料、專人煮鍋、專人掌案的分工負責制。股東們常把師傅們召集在一起,對產品進行品評,以檢查監督產品的質量。這樣,人人把關不怠懈,確保了產品質量的穩定。

“六味齋”在選用師傅時也十分嚴格。每當錄用一個師傅,要對他所做的產品連續品嚐個把月, 在氣味、糖色、火候等方面都滿意時,才能正式聘用。

此外,“六味齋”在經營方面也非常注意講究信譽。凡產品不符合質量要求的一律不岀售,同時服務態度甚好,買多買少足斤足兩,童叟無欺。

這樣,在當時有限的熟肉銷售市場上,無論從產品質量還是服務態度上,“晉陽春“、”正陽 樓“等幾家店鋪,都無法和“六味齋”相媲美,不得不先後倒閉、轉業。

“六味齋”醬肉店以其醬肉“三絕”——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淡而有味馳名於省內外。但誰能想到,昔日生產美味佳餚的“六味齋”僅是隻有兩間小門面的破舊木板樓。在那不足四十平米的店鋪裡,工人們用幾件陳舊落後的裝置進行加工,直到解放初期,每天只能加工百十斤肉和十幾只雞鴨, 產品供不應求。到一九五六年公私合營時,全店共 有七個人,日產量不足二百斤。

公私合營的鑼鼓聲,喚醒了“六味齋”的新生。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廣大群眾對高檔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黨和政府為了滿足市場的要求,扶植和發展傳統名產品的生產,擴大了 “六味齋”醬肉店的生產,從人員、設 備、資金等方面都進行了補充。一九六四年,店、 廠分家,門市部由橋頭街遷到西羊市興隆街口(現 西羊市肉食門市部),加工部設在半坡街。一九六五 年十月一日,柳巷“六味齋“門市部新樓落成,門市部由興隆街喬遷柳巷。一九七三年在新建路府西 街口,又建成頗具規模的前店後廠,加工部由半坡 街搬遷到新建路。今日的“六味齋”醬肉店有職工 二百多人,最高日產量近萬斤,設有三個門市部, 一個加工部,是一個生產、銷售各種熟肉的商辦企業。生產上已用半機械化代替了原始的手工操作, 廠房、裝置、工作環境煥然一新。

“六味齋”醬肉店經營的幾十種產品中,尤以 醬豬肉和醬肘花為隹。醬肉於一九八一年被評為山西省優質產品,醬肘花於一九八二年被商業部評為全國優秀食品。這些產品基本上保證了原有的風味, 在全國食品市場享有較高的聲譽。每逢喜慶佳節, 人們都爭相購買,工人們加班生產,但仍不能滿足群眾需要。近年來,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賓在品嚐“六味齋”醬肉後讚不絕口。

TAG: 六味醬肉熟肉加工雞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