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簡單不粗暴,療效還特好!介入醫生是如何巧妙恢復血管通暢的?

由 王芳軍介入影像醫生 發表于 健康2021-12-08

血管不通的問題究竟有多普遍?

可以說是“非常普遍”!

想必各位讀者都聽過或關注過危及生命的前幾位因素,令人聞之變色的惡性腫瘤還只是排名第三,而佔居前兩位的竟然是心、腦血管疾病。而所謂的心腦血管疾病,大多數就是由於心臟的冠狀動脈或腦動脈閉塞或不通暢所導致的。如果加上全身許許多多的所謂“周圍血管疾病”在內,存在血管不通暢問題的人群,

真的就是“天文數字”

。假如,我們把所有的人都篩查一遍,成年人全身血管都沒有任何問題的恐怕佔比已經很小,而在老年人群,則基本上都或多或少存在著血管不那麼暢通的問題。這

完全不是“危言聳聽”!

肺動脈栓塞,危及生命

有哪些原因可引起血管不通暢?

從血管腔徑來說,

最大的主動脈、腔靜脈、中小動靜脈、周圍細小血管以及所謂的“微迴圈”血管,都有可能存在不通暢的問題。

從血管的位置來說,

無論是心臟、大腦、肺腎等重要臟器,還是胃腸、四肢的血管,同樣可能存在不通暢問題。無論是動脈、還是靜脈,也還是不能免除這種不通暢的風險。

血管腔內的血栓形成、血栓或其它栓子栓塞、血管內膜的粥樣硬化斑塊沉積、血管壁的炎症、血管壁外的壓迫或腫瘤侵襲等,都可能成為血管閉塞或不通暢的病因,非常繁雜。

冠心病血管造影影象

解決血管不通的問題很困難嗎?

並不是所有的輕微問題都一定需要大動干戈地進行處理,因為血管本身就有代償調節機制,50%以下的血管狹窄一般不會出現症狀,注意生活方式調整,遵醫囑服用相關藥物以防止病情進展就可以了。

當狹窄70%以上或出現血管閉塞,這時的藥物治療往往就很棘手了

,療效很難保障,有些病例如不當機立斷積極處理,就有可能喪失肢體甚至危及生命。而外科手術,如開放式取栓、內膜剝脫、血管搭橋、人工血管重建等,對病例的適應證選擇比較嚴格,對醫生的技術要求和患者的身體耐受性都是重大考驗;

對於存在普遍狹窄的大範圍血管病變,由於創傷過於巨大,開放式手術治療更為困難,難以接受

廣泛的動脈狹窄閉塞,內、外科治療都困難

介入療法為什麼會成為首選?

在內、外科手段棘手的情況下,

新型的介入診療模式走入前臺,成為當今血管性疾病診療的首選方法。

因為,介入醫生藉助於自己熟知的影像學檢查(超聲、CT或MRI血管成像、DSA血管造影等),在術前或術中可對病情進行

精準評估

,同時在影像裝置實時監控下,利用纖細的介入專用器材,

只需要一個針眼

,就可以在血管腔內實施診療操作。介入療法,不用切開,卻看得更清楚,還不用全身麻醉,適應證寬泛,患者耐受性好,操作似乎

顯得特別簡單,但一點也不粗暴

,療效迅速而持久,術後恢復很快,甚至可以“躺著進來,走著出去”,因而越來越受到醫患雙方的歡迎。

介入治療,療效立見

介入醫生有哪些巧妙的手段?

由於影像引導裝置的進步和介入器械的創新,

介入醫生變得越來越“神通廣大”。

影像裝置就是他們的“第三隻眼”,可以幫助他們操作介入器械實施遠距離的精細操作。新型的血栓清除、斑塊旋切、腔內鐳射等器械可以高效率地清除血管腔內的病理物質,重建血管通暢。而導管、導絲、球囊、支架等介入器材,有了越來越多的型號,以適應新的用途,更為醫生開通閉塞的血管提供了保障。而介入醫生不斷推出的

抽吸、鑽擠、逆向開通、雙向會師、內膜下成形、真腔再入、同軸導管技術等操作手法,一個比一個巧妙

,是介入醫生們聰明才智的具體體現。因此,

如果發現血管問題,不妨儘快找介入醫生會診,商討切合病情的妥善處理辦法,以及時恢復血管的通暢。

介入微創取出的動脈內斑塊

TAG: 血管介入通暢醫生閉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