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生活中每天可能接觸的黃麴黴素到底有多毒?

由 呼吸科大夫胡洋 發表于 健康2021-06-26

又是一年梅雨季節,俗話說:雨打黃梅頭,四十五日無日頭”,溫度高、溼度大是梅雨季的主要特徵。這段時間除了感覺衣服永遠晾不幹之外,大家尤其要注意的是食品安全,這種高溫高溼環境,食物極其容易發黴變質,一旦發黴就容易產生黃麴黴素,對身體產生危害。

還記得去年黑龍江雞西市雞東縣發生一起集體食物中毒事件,9人在家中聚餐時共同食用了自制酸湯子,致7人死亡。經公安機關對現場提取物檢測,食物中黃麴黴素嚴重超標,判定為黃麴黴素中毒。

近幾年,關於黃麴黴素的科普也寫過幾篇,多數是關於黃麴黴素致癌,尤其是致肝癌的文章。黃麴黴素急性中毒,現實生活中並不多見,一般情況下食物黴菌產生的毒素量很低,只有嚴重黴變的糧食才可能會含有大量毒素,從而導致急性毒性。然而,此次事件,小小的黃麴黴素卻奪走7條生命,可見其含量很高,毒性巨大。

黃麴黴素有多毒?

黃麴黴毒素是一類主要由黃麴黴和寄生麴黴產生的次級代謝產物。是迄今發現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強的真菌毒素,黃麴黴毒素B1的毒性是氰化鉀的10倍,砒霜的68倍,致癌力是標準致癌物二甲基硝胺的75倍。黃麴黴毒素比眼鏡蛇、金環蛇的毒汁還要毒,比劇毒農藥1605、1059的毒性強28~33倍。黃麴黴毒素B1的半數致死量為0。36mg/kg,一粒嚴重發黴含有黃麴黴毒素40μg的玉米,可令兩隻小鴨中毒死亡。

1974 年印度發生最為嚴重黃麴黴素中毒事件,印度西部兩個邦200多個村莊皆以玉米為主食,由於當年雨水過多,造成玉米嚴重黴變,村民食用這些黴變玉米後導致397人中毒,106人死亡,屍檢及病理證明,這次中毒事件就是黃麴黴毒素B1中毒。

人攝入大劑量的黃麴黴毒素後急性中毒,會出現肝細胞壞死、膽管上皮細胞增生、肝脂肪浸潤及肝出血等急性病變,前期症狀為發熱、嘔吐、厭食、黃疸,繼而出現腹水,下肢浮腫並很快死亡。

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的機會可能接觸到黃麴黴毒素。比如玉米、穀物、大米等糧食,如果儲存不當,就會長黴菌,當黴菌處於高溫、高溼或與其它黴菌競爭的應激情況時,就會產生黃麴黴毒素。廚房中的菜板、筷子如果沒有做好清潔乾燥工作,也會是黃麴黴素的藏身之地。此外,調味品、食用油等製品如果開啟後放置過久,也有可能產生黃麴黴素。我們喜歡吃的花生、核桃、杏仁等堅果容易黴變,如果發苦的話說明含有黃麴黴素。

黃麴黴素作為劇毒物質,大劑量時引起急性中毒,如果小劑量攝入,就會在體內蓄積,引起肝硬化和肝癌。1993年黃麴黴毒素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症研究機構劃定為1類致癌物。

我們總喜歡討論食品安全,會經常控訴過多的食品化學新增劑造成如今各種疾病發生率升高。殊不知,黃麴黴毒素是天然形成的劇毒物質,純天然的東西並不都安全,自制的食物如果儲存處理不當同樣會使人中毒。總之,放置過久的食物、懷疑發黴的任何食物都要果斷丟棄,冰箱不是儲存食物的絕對安全箱,木質的筷子、菜板要及時清洗晾乾。

TAG: 黃麴黴素黃麴黴毒素中毒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