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走遍內蒙古——看看內蒙古的名菜名點究竟是哪些?

由 心語伊涵 發表于 美食2021-07-25

內蒙古名菜名點是從內蒙古菜點中選取的一部分比較能夠代表內蒙古風味的菜餚、點心和地方風味小吃。內蒙古地處高寒,富有遼闊豐茂的草原,在歷史上是北方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公元十一、十二世紀蒙古民族逐步定居在這裡養畜遊牧。漢、滿、回族移居內蒙古多始於明朝,歷史上曾有晉人“走西口”、魯人“闖關東”進入內蒙古經商、耕種、養殖、操持手工業。全國解放後,開發祖國北部邊疆,內蒙古自治區人口增多,百業興建。各族人民在彼此相依的漫長歲月中,於飲食方面,既保持了各自的傳統,又融會互通,形成了內蒙古地方風味。烹調方法擅長燒、烤(炙)、蒸、煮、炸、燉、涮,其特點是清、鮮、嫩、脆、醇香,品種頗多。這裡基於內蒙古飲食風味特色擇選的名菜名點和風味小吃,包括傳統品種和創新品種,以展示內蒙古飲食文化風采。

內蒙古名菜

涮羊肉:起源於元代。相傳元世祖忽必烈統帥大軍南征,一次經過激戰後,人困馬乏,飢腸轆轆,部隊停下殺羊燒火,正準備燉羊肉時,探馬來報、敵軍大隊人馬追趕而來,僅距駐地十里,忽必烈邊下令部隊開拔,邊喊著:“羊肉!羊肉!”可燉羊肉已經來不及了,廚師急中生智,飛快地將羊肉切成片,放在沸水鍋中攪拌,待肉色一變即撈在碗裡,撒上鹽面、蔥花、薑末、送給忽必烈食用,食後迎戰獲大勝,籌辦慶功宴時,忽必烈特意點了戰前吃的羊肉片,廚師為此效仿上法精細製作,並配以腐乳、辣椒等多種作料,將士們吃了讚不絕口,忽必烈當腳賜名為“涮羊肉”。從此,涮羊肉即為宮廷佳餚。清光緒年間流傳於民間。由於地區習慣和條件不同,食法各具風格,內蒙古涮羊肉多選用大尾綿羊的上腦、外脊、後腿、羊尾等部位,切成適度薄片,放在火鍋沸水中輕涮,再取已備好的芝麻醬、腐乳、韭菜花、滷蝦油等調味佐料食,此吃法,肉的質地鮮嫩,不羶不膩,新穎別緻。

手把羊肉:內蒙古傳統風味肉食品、把整羊切成小塊,放入開鍋旺火煮至斷生即可、食者可按自己的口味加入適當佐料,此品鮮嫩味美,不肥不膩,營養豐富。

羊背子:蒙古族人民最喜歡、最名貴的佳餚。只有在祭祀、婚嫁喜事、老人過壽或歡迎親朋貴賓宴席上才能見到。所謂羊背子,是把全羊卸成七大件(除去胸叉)、帶尾人鍋,加鹽煮熟,用大銅盤先擺四肢、羊背頸胛、羊頭放羊背上,似羊的爬臥姿勢上桌。吃時每人先用蒙古刀從羊尾巴上拉下一條先吃掉,而後就可各取所需,席間還有配菜,奶食品和馬奶酒等。

烤整羊:著名傳統內蒙古菜,用去毛帶皮整羊烤制而成,此菜羊形完整,色澤金紅,羊皮酥脆,羊肉嫩香,是內蒙古飲膳食俗的代表作。也有用剝皮整羊烤制的,效果亦佳。

烤羊腿:內蒙古名菜。以帶骨綿羊後腿肉配蔥頭,芹菜烤制而成。食時改刀,保持原狀,和黃醬、蔥段,合頁餅用食,此菜形美觀、色褐紅,肉酥爛,味香醇。適於高階宴席,在大、中型酒店經營。

烤羊方:內蒙古風味名菜。以羊肉伴以雞蛋、麵糊並加多種佐料用烤爐烤至成熟,該菜香酥可口,一般配以荷葉餅、大蔥、甜麵醬食用、在大、中型酒店經營,是高,中級宴席的風味菜餚。

炸羊尾:內蒙古傳統風味菜。以羊尾油、雞蛋清、果脯,白糖為原料炸制而成。此菜外型美觀,香甜酥脆,帶水果味,多用在接待賓客宴席上,是已故特一級烹調師吳明的佳作。

成吉思汗鐵板燒:一種烤肉方法。相傳元太祖成吉思汗善食此品,在率兵馳騁天下時傳至中亞、南俄,風靡世界,在日本等國家民間迄今仍很流行,所以,稱之為成吉思汗鐵板燒,鐵板烤肉製作獨特,食法別緻,烤具方便攜帶,很適應飯店經營和旅行、野遊外餐,選料以羊肉為佳,其次可用牛、豬、雞、魚、蝦肉,切成適度薄片調製後由食者在鐵板上烤熟,蘸已備芝麻醬、辣椒、芥菜、蔥、薑末、蒜泥、滷蝦油等調配的佐料汁食用。肉味鮮香可口,別具一格。

拔絲奶豆腐:內蒙古風味名菜。此菜色澤金黃,口味甜香,奶豆腐軟韌,上席牽絲不斷。是酒席中的佳品。

奶豆腐兩吃:內蒙古創新獲獎品種。此菜質地綿軟,口味甜酸,奶香濃郁。內蒙古飲食服務公司特二級烹調廚師王文亮參加1988年第二屆全國烹飪技術比賽烹製此菜,獲銅牌獎。

全羊湯:內蒙古風味湯菜,俗稱羊雜碎湯。把羊心,肝、肺、腰子、口條均生切成薄片,下入煮羊肉湯內,後放熟羊肚片、腸片,加以佐料而食。湯菜鮮、辣、香而不膩,也有選用熟料製作的,兩種用料風味各異。市肆餐館經營頗多,深受群眾歡迎。

清湯牛尾:內蒙古傳統風味名菜。以內蒙古草原鮮牛尾為主要原料,配以雞腿、魚肚、海參、口蘑等燉制而成,此湯菜是解放前由已故特一級廚師吳明在綏遠省省政府事廚時所創,口味鹹解,清激見底,營養豐富。

燒牛蹄筋:內蒙古傳統名菜。以牛蹄筋和大蔥加工製作的菜餚,此菜用料講究,色白透明,油清底亮,口香筋軟,富含營養,可配宴席和接待賓客。全區各中、高階飯店經營。

枸杞菊花牛鞭:內蒙古傳統風味名菜。以內蒙古草原鮮牛鞭,配以內蒙古土特產枸杞燒製的菜餚。此菜成品色澤鮮豔,口味鹹鮮醇厚,既有食用價值,又有藥用價值,具有滋腎潤肺、強筋壯骨的功效。

酒鍋牛三寶:創新名菜。在清燉牛尾的基礎上,加上發制並切好的牛蹄筋片,發制改刀成菊花形的牛鞭,再加入發制好的香菇或口蘑等輔料,調上味,點燃酒精鍋蓋上蓋上席,由服務人員起蓋,客人食之有補氣壯陽、提神祛寒、美容潤膚的功效。

金駝輪掌:內蒙古創新獲獎品種,駝掌煮熟切片,整奔裝碼,維雞湯下訓料燕狀,將駝拿翻扣在盤中崗汁,用雞蛋吊皮包蝦肉銷成餃手型,掛麵包渣糊炸成金黃色,圖擺駝掌周圍、澆汁即燈、駝掌質地軟嫩,口味成鮮香,蛋餃酥香鮮嫩,口味酸、甜、成適中、內蒙古飲食服務公司特二級烹調廚師工文商參加1988年第二屆全國烹飪技術比賽烹製此菜,獲銅牌獎。

糖醋駝峰:內蒙古特產名菜,以駝峰為主料,雞蛋澱粉、麵粉為輔料,加精鹽、姜水、大油、蔥花、蒜米、高湯、醋、糖等烹製面成,此菜外香酥,內軟嫩,味酸甜不膩,適用於宴席套菜,多在中級以上餐館經營。

滑炒駝峰絲:內蒙古傳統名菜受獎品種,以駱駝峰。紅、黃蘿蔔、莞婆加工烹製的菜餚,以豐胺醇厚,形美色香,營養豐富而聞名。多在麥香村、義和樓一類中、高階飯店經營,呼和浩特市二級廚師蘇棣參加1988年第二屆全國烹飪技術比賽制作此菜,獲銅牌獎。

滑炒飛龍絲:飛龍是內蒙古林海珍禽之一,又名棒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水溶性芳香物,肉色深粉紅,經烹後變白,鮮嫩異常,味美無比,滑炒飛龍絲即採用滑炒的方法,取飛龍脯肉烹製而成,成品具有潔白如玉,滑嫩鮮香、營養豐富的特點,居禽餚之首。

宋飛龍誦:內蒙古傳統名菜,內蒙古特產飛龍烏烹製、此菜湯清激,味鮮醇,飛龍肉片滑嫩,是中、高檔賽席的著名湯菜。

鳳尾扒髮菜:著名內蒙古地方風味菜,以內蒙古特產髮菜為主料,輔以鵪鶉蛋、黃瓜、因成品菜形似鳳尾面得名、此菜造型美觀,軟嫩清淡,營養豐富,髮菜,鵪鶉蛋對高血壓、貧血、佝僂病、結核和代謝障礙等病可收食療之效。

乳汁軟炸口蘑:杏黃,外酥裡嫩,是五十年代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特一級廚師吳明創制。

燒羅漢珠:內蒙古歷史名菜,用精選雞脯肉和玉蘭片、鮮蘑加工製作面成。色澤鮮亮。富有營養,香嫩可口、包頭市歷史名店義和樓飯莊經營此菜。

蜜汁天鵝蛋:內蒙古風味名菜,以土豆為主要原料,配以麵粉、蛋黃烹製而成。此菜系已故特一級廚師吳明在1948年為董其武司廚時所創,曾參加技術表演,深受區內外群眾的喜愛。

烤豬方:內蒙古傳統烤制菜餚,食用時配黃瓜條,段、甜麵醬、肉香純正,肥而不膩,此菜是內蒙古已故特一級烹調師吳明的佳作,在全區享有烤制菜餚之魁的聲譽。

金錢驢衝:內蒙古傳統名餚。以鮮驢衝或乾製驢衝、豬裡脊肉為主原料,色金紅,味鹹鮮,醇香濃郁,軟爛適口,富含養,有滋補暖腎的功能。此菜由內蒙古已故知名廚師張厚相傳。

銀針裡脊料,綠豆芽為輔料烹製而成的菜餚。此菜色潔白,形齊,鮮嫩爽口。適用於配宴席菜和下酒,多在中級以上店經營。赤峰市特二級廚師蔣東生參加1988年第二屆全國烹飪技術比賽制作此菜,獲銀牌獎。

龍鳳呈祥:內蒙古創新名菜。雞魚合做一菜,由此命名。內蒙古特產黃河鯉魚頭尾乾燒烹製放魚盤兩端,盤中間放香酥雞,魚肉烹製成宮保魚丁、糟溜魚片、香茄魚條和熘魚腐,分別對襯圍擺裝盤成整魚形即成。此菜雞魚食,口味鮮、香、酸、辣、甜、鹹俱全,質地酥、軟嫩、爽兼顧,是中高檔宴席的佳品。

內蒙古名點

奶茶:蒙古民族傳統熱飲料。由磚茶、鮮奶煮制而成、喝時通常加少許鹽,可以終日飲用,還可以加黃油、妙米和奶食品食用、有暖胃、解渴、充飢、助消化的功效,隨著牧區與城鎮的交往,奶茶逐漸引進餐館經營。

奶豆腐:內蒙古牧民家中的常見奶點。奶豆腐色澤乳白、酸香濃郁、可冷凍存放,亦可晾乾久存食用。

奶皮子:把羊、牛鮮乳倒入鍋中慢火微煮,俟其表面凝結一層臘脂肪,用筷挑起掛通風處晾乾即為奶皮子。製作方法與製作腐竹相似。屬鮮奶中的精華。味純香,營養豐富、加上奶茶、奶果子、炒米食用,為招待貴賓的佳品。

酥油:又稱奶油。有黃、白兩種。把鮮奶裝進缸裡發酵成酸奶,用杵槓攪萬次左右,即從酸奶中分離出糊狀的白酥油。將白酥油倒入鍋中微火熬煉,水份蒸發,色澤呈焦黃時即成黃酥油。攪酥油是牧民較繁重的體力勞動,目前已能用分離器代替。酥油味道獨特,純香。營養價值高,是奶食中的精品。西餐多用酥油。

乳酪:俗稱酪蛋子。將分離出白酥油的酸奶,經微火煮熬後,裝入布袋,擠出酸水,成碎塊狀晾乾即為酪蛋子。酪蛋子質硬味酸,是奶製品中最普通的食品,為蒙古民族所喜愛。

德興源稍美:該食品歷史悠久。選用錫林郭勒草原鮮羊肉做餡,優質河套麵粉做皮精製而成,上屜蒸熟即可。成品呈石榴狀,可做宴席中的點心,又是民間美餐。德興源稍美以皮薄、餡嫩、味香、形美著稱,在呼和浩特市稍美經營中獨佔鰲頭。

哈達餅:內蒙古傳統名點。相傳匈奴東胡人活躍於現在的赤峰市西拉木倫河一帶時即用此食品,至今在內蒙古東部地區廣泛流傳,一般飯館普遍經營。是選用富強粉、奶油、白糖、桂花、桃仁等烹製而成。此餅層次分明,奶香濃郁,酥鬆甜美。

一窩絲:以巴彥淖爾盟特產雪花粉製作而成。色淡黃,味甘甜,質酥脆。宜作高階宴席的甜點,在大中型酒店經營。

內蒙古風味點心:以麵粉、飴糖、糖粉製作刀切酥而成。成品色褐紅、味香甜、質酥脆,宜做高、中檔宴席的點心,一般多在大、中型酒店經營,民間也有烤制食用的。

清油餅:內蒙古傳統名點。用優質麵粉,配植物油、白糖精製而成。將麵粉加入少許食鹽,用水和勻醒至適中,抹少許鹼水抻拉,七、八扣時刷油再抻兩扣,去掉劑頭,切成段,上鐺烙熟,用溼熱毛巾蓋燜,撒白糖、青紅絲即成。此餅色澤金黃,味美可口,可作為高中檔宴席甜點食用。

王小二大餅:內蒙古傳統名食品。相傳興安盟回族已故王小二師傅自幼學徒,經過名師指點製成王小二吊爐餅。因其外焦裡嫩,香酥可口,食用方便,經濟實惠而美名流傳。

TAG: 內蒙古此菜名菜烹製宴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