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飲食習俗——長江下游飲食文化區

由 人間淨土 發表于 家居2021-04-06

長江下游飲食文化區大致範圍包括今長江下游兩岸的蘇、浙、皖大部、滬,贛區域性等地區。

長江下游地區史前人類的食物除稻穀之外,其他豐富的食物原料有植物的花生、芝麻、蠶豆、兩角菱、甜瓜、毛桃、酸棗、葫蘆等,動物的豬(飼養)、鳥類、魚蛤類。

吳越兩國在春秋戰國時代的崛起,形成了頗具地方特色的吳越文化,這一地區“魚米之鄉”的格局已初步形成。春秋時期江蘇已有較大規模的養鴨場,戰國時期,江蘇有錢魚炙、罞(ér)鱉、吳羹和講究刀工的魚膾等名饌。那時,酒在紹興等地已十分流行。據《國語·越語》載:“生丈夫(男孩),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酒、狗、豬成為生育子女的獎品,《呂氏春秋·順民篇》記載,越王勾踐出師伐吳時,父老向他獻酒,他把酒倒在河的上流,與將士們一起迎流共飲,於是士卒感奮,士氣百倍,歷史上稱為“簡醪勞師”。

安徽菜隨著徽商的發展而發展,並傳播各地。隨著徽商的發展,為商業交流服務的飲食業也活躍起來,可以說哪裡有徽商,哪裡就有徽菜館。南宋時,京城臨安的徽商想吃家鄉風味,每年命人從徽州挖筍送入京城,他們用炭火沙鍋在船頭煮燉,船到筍熟,開鍋即食,保持了鮮筍的風味,此菜已成為安微名餚“問政山筍”。安徽菜以烹製山珍野味、河鮮與講究食補見長。徽菜之重火工是歷來的傳統,其獨到之處集中體現在擅長燒、燉、燻、蒸等功夫菜上,基本味型是鹹鮮微甜,注重原汁原味,適應面廣。皖南山區的小吃具有古樸典雅的風格,以蒸、煮見長,多以糯米、秈米制粉或磨漿澱粉為主料,常用精雕細刻的木模製作,古色古香。沿江一帶小吃的口味受江浙影響,鹹鮮略甜,製品精細、蒸、炸、烤、煮各具特色。沿淮、淮北的小吃,以炸、烤見長,多以麵粉、豆類為主,純米制品極少,不少品種具有濃耶的鄉土氣息,講究複合新鮮口味,往往一個品種的原料,多達十餘種。

江蘇菜品的影響也日益顯著,明代韓奕的《易牙遺意》和宋詡的《宋氏養生部》、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和童嶽薦的《童氏食規》等均反映了江蘇菜品的豐富多彩,並起了宣傳推動江蘇菜發展的作用。江蘇菜用料上長於水產原料的製作,注重鮮活;講究刀工,注重火工,擅長燉、燜、焐;注重本味,清鮮平和,鹹甜適中。江蘇小吃是葷素兼備,口味清淡平和,鹹甜適中,造型典雅清新,美觀大方,鄉土風味濃。揚州點心、蘇州小吃頗負盛名。

浙江菜品具有醇正、鮮嫩、細膩、典雅的特色,講究時鮮,取料廣泛,多用地方特產,烹調精巧,善治河鮮海味。浙江小吃以米、面為主料,選料配實廣泛而精細,造型美觀,形成風味各異的糕團點心、麵食、豆品等小吃系列。

上海菜具有清新秀美、溫文爾雅、風味多樣、富有時代氣息的特點。追求的是口味清淡、講究真味,款式新穎秀麗,刀工精細,配色和諧,滋味豐富、口感平和,形式高雅脫俗。上海小吃品味繁多,兼具南北風味,選擇嚴謹,製作精緻,應節適令,因時更變,供應方法靈活。

TAG: 小吃講究江蘇徽商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