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美食故事||和鄭成功有關的閩南美食你知道嗎?

由 鰲鮮有貨 發表于 美食2021-12-13

鼓浪嶼鄭成功塑像

說到廈門就會想起鼓浪嶼,到過鼓浪嶼的小夥伴肯定知道,鼓浪嶼上有座鄭成功像吧。

鄭成功是明末初清的抗清英雄。鄭成功,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出生於日本。當時,清兵入關,1646年(清順治三年,隆武二年)起,鄭成功即開始領軍,多次奉命進出閩、贛與清軍作戰,頗受隆武帝器重。

鄭成功抗清

鄭成功在力拒清廷時,多次北上,南京之戰可說是鄭成功生涯當中最輝煌及最重要的一役,卻是先盛後衰,以大敗收場,使鄭成功的反清大業受到致命挫折。帶領數萬人的大軍抗清,卻始終無法取得較大的根據地,鄭成功被迫必須透過海外貿易籌備糧餉。

北伐南京失敗後,將士們元氣大傷,並且面臨軍糧不足的問題,為了解決大軍的後勤給養問題,鄭成功決定聽從何斌之建議收復由荷蘭殖民主義者侵佔的臺灣島。很多閩南的美食都是從那時候傳承下來的,糧草緊缺,而鄭成功治軍嚴明,堅持不接受老百姓的任何資助。閩南和臺灣海產豐富,將士們利用現有的食物和海鮮結合起來就近取材,解決糧食短缺問題。閩南名小吃中土筍凍和蚵仔煎(海蠣煎)就是那時期的美食。

土筍凍

海蠣煎

土筍凍

駐軍當時所在地離海灘很近,將士們到海邊挖出來大量的“土筍”,而鄭成功每日僅食用以土筍煮成的湯。

憂國憂民的鄭成功為了早日收復臺灣,經常忘記用餐,而其下將士經常要再次溫熱土筍湯。

某日,鄭成功不想讓手下將士為他溫熱,直接食用凝成凍的土筍湯,沒想到這味道比土筍湯要好,無意中鄭成功發明了土筍凍!土筍凍逐漸流傳開來,經後人不斷改進製作方法及佐料,形成了廣為人知的土筍凍!

製作土筍凍的“黑土蚯”(學名叫可口革蘘星蟲(

Phascolosoma esculenta

),和沙蟲不一樣,沙蟲的學名是方格星蟲),在福建沿海地區及浙江沿海部分地區的沿海灘塗均有生產。

剛抓上來的可口革蘘星蟲

這土筍原是野生於沿海江河入海處鹹淡水交匯的灘塗上,屬於星蟲動物門動物,學名可口革囊星蟲。它含有膠質,身長二、三寸,其外形粗陋,顏色黑褐,粗者如食指,細者似稻莖,約有拇指長短,還拖著一條長有一二寸,細如火柴梗、伸縮自如的“尾巴”。“土筍凍”就是用它加工而成的凍品。

土筍被從沙子裡逮出,先放養一天,以吐清雜物,然後下鍋熬煮,因為這東西像豬皮一樣具有高度的膠原蛋白,所以熬得一鍋粘粘糊糊,盛出來後裝在小碗中,待其自然冷卻之後,就凝固成一小碗“土筍凍”了。它們個個顏色白潤晶瑩剔透,其肉清,味美甘鮮,清香軟嫩,滑溜爽口。配上好醬油、北醋、甜醬、辣醬、芥辣、蒜蓉、海蜇及芫荽、酸白蘿蔔絲、辣椒絲、番茄片等就成了色香味俱佳的風味小吃了。

閩南人有一首用閩南語唱的名叫《哇,土筍凍》的歌曲,歌中唱道:“土筍凍呀土筍凍,最最好吃真正港(正宗),天腳(底)下,籠(全)都真稀罕,獨獨咱家鄉出這項。”“酸醋芥末芫荽香,雞鴨魚肉阮(我)都無稀罕,特別愛咱家鄉土筍凍,哇,哇,想做土筍凍。”

但土筍凍可不僅在廈門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在泉州和莆田地區也是非常受歡迎。

海蠣煎

蚵仔煎是福建沿海、臺灣潮汕地區的傳統小吃之一。

當時也是鄭成功的將士們在缺糧情況下,將蚵仔和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沒想到流傳後世,成了名小吃。

新鮮的海蠣

不似土筍凍需要複雜清洗過程,海蠣煎的主材海蠣,在閩南潮汕沿海非常之多,對於蚵仔煎的做法也是各不相同,但是都是大同小異。

廣東人稱牡蠣為“蠔”,而在閩南及臺灣一帶稱之為“蚵仔”。在閩南金三角,蚵仔煎是一道考驗婦女廚藝的必備菜之一。雖然菜譜很簡單,但是要做得特別好吃,還是有些難度的。不同的人炒煎出來的口味也是不同的。

主料

:新鮮海蠣、雞蛋

配料

:香菜、青蒜苗和香蔥二選其一

調料

:適量耗油、鹽、香醋、糖,不用過多調味,因為海蠣很鮮甜。

最笨的煮法就是都攪合在一起,適量油,小火慢煎就可以成型。最主要的是要加上甜辣蒜蓉醬

下次出一次教程,因為各個地方不同的做法。但是都是各有千秋。

TAG: 土筍鄭成功海蠣閩南星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