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張家口的壩上壩下橋東橋西

由 張家口新聞 發表于 美食2021-12-12

壩上壩下橋東橋西

我對張家口人很服,這個“服”,比我們常用到的“佩服”,更意味深長。這不只因我本人土生土長在此,但同時又恰是土生土長在此而多了一定意義上的探尋與琢磨。

張家口人很有意思也很夠意思,這裡的“意思”,主要是針對外地人而言,尤其是針對外地來的買賣人。放開了市場進來的第一撥人是保定人,保定人帶著他們的花生米來到張家口,從此在張家口市場的灘頭陣地上,一袋子一袋子、一車一車的花生米傾瀉而出,灘頭陣地當時就設在市中心位置展覽館南、橋西郵電大樓北,自西向東近百米長的特製的兩排鐵棚子。

在人們喝著83大麴,把一顆顆花生米投進嘴裡咀嚼著香甜味道的時候,第二撥人來了,他們是溫州人,挑著擔子的溫州人,帶來了各式各樣的眼鏡,其中不乏塗著黑墨顏色的所謂“墨鏡”。溫州人除了他們的眼鏡,還帶來了服裝和低壓電器。

按說燒餅不是什麼稀罕之物,盤絲扭綹的燒餅,一層層一圈圈,烤得金黃,看得誘人,但當內蒙古人打出兩面平的“呼市焙子”,這“焙子”其實還是燒餅,只是製作更為簡單,張家口人也一樣地去圍觀,一定會買來嚐嚐並樂此不疲。

炭火銅鍋涮羊肉在張家口的年代可謂久遠,但重慶火鍋在張家口出現後,受到熱捧的程度也是前所未有,上個世紀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武城街和老北站由一重慶人開過兩間“火鍋陳”,山城人對“火鍋陳”很是追捧。

張家口人是有精神的,張家口人不虛頭巴腦、少虛張聲勢。因地理位置、環境氣候原因而分出南北,南為壩下,北為壩上,又因遷徙於不同地域在市區分出西東,所謂橋西、橋東。橋西人早先多來自三晉之地,語言音調歸在晉語系中。與橋西口音不同,橋東人的京腔津韻,是1905年後京張鐵路修來的、火車車匹拉來的。

張家口人熱捧外地人的原因在於,他們本身原本都是外地人,張家口,一座自明一代而形成的移民城市。不同的地域來源而展示的精神風貌定然不盡相同,在我看來,壩上人所具有的是一種“拿糕精神”!拿糕,一捧莜麵粉,一捧自來水,置於鍋中一個方向攪,俗稱攪拿糕或打拿糕,隨著鍋溫上升而團結成一團,拿糕團結成一團就熟了,吃拿糕不需要講究的配菜,忙著時,半碗淹菜的酸湯就能下飯,頂多切刀蔥花,滴點麻油,也是津津有味。拿糕,製作簡單,人人一看就會,吃起來筋道順口又十分的抗餓。壩上人就是靠著拿糕般的團結和韌性,從地頭抬到城邊,再抬進廟宇廳堂。

◎何來(張家口市)

TAG: 張家口橋西壩上橋東花生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