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威士忌小記010:蘇格蘭威士忌的第二次爆發

由 晚安魯道夫 發表于 美食2021-07-04

“二戰”結束後,蘇格蘭的烈酒庫存達到史上新低,保稅倉庫內3/4的釋出量都供應外銷,至於產量,也因糧食優先政策而難以提升,戰後前六年的總產量約相當於戰爭前一年,加上稅率持續提高,威士忌逐漸成為平民百姓消費不起的奢侈品。

這種由政府掌控的情況一直維持到1953年,穀物產量有所提升,也不再限制蒸餾廠的銷售物件,但大部分的威士忌依舊以外銷美國為主,內銷的威士忌在1959年以前依舊採用配給制,必須等熟陳倉庫內的存量足夠,才開始平價供應。

到了1960年代,各蒸餾廠開始全力生產,SWA不再根據1959年的《限制貿易實務法》(Restrictive Trade Practices Act)來控制價格,各公司可自行定價,而其結果便是媲美1890年代的大爆發。

從1959~1965年共計興建了4間新穀物蒸餾廠,1964~1968年則有11間麥芽蒸餾廠成立,無論穀物或麥芽威士忌的倉儲量都爆表,外銷需求量也逐年狂升,從“二戰”結束到1970年代每年的平均成長率約9%,其中又以美國為最大的市場,其次是法國。

不過從1972年以後,日本追上法國成為第二大的外銷市場。至於產量,從1960年的2300萬加增加到1971年的7000萬加侖,1980年更超越1億加侖,庫存量也達到破紀錄的10億加侖。

當時的媒體議論紛紛,稱此種巨量庫存為“威士忌湖”( whisky loch),與當時歐陸的“葡萄酒湖”( wine lake)相互映照。

伴隨著各項數字的成長,製作工藝無論是從原料、裝置到製作流程也都有長足進步。就以大麥原料而言,蒸餾廠越來越重視每單位重量穀物的酒精產出率,因此也越來越重視麥種的研發和培育。

1950年代流行的麥種是冬季大麥Proctor,佔據約70%的栽植面積,而後改種Maris Otter,同樣也是冬季大麥直種植到1980年末。但是在1965年左右,春季大麥“黃金諾言”(Golden Promise)出現了,持續到今日依舊享有盛名。

不過在1970年中以前,仍以Proctor和Maris Otter品種為主,約佔總量的3/4,剩下的則為Golden Promise。

發麥技術在這段時期也有了改變。早在1890年代,機械鼓式發麥裝置( mechanized- drum malting)已經發明,盛貝本(Speyburn)於1905年便裝置了一套新穎的Galland機械發麥裝置,但因價格昂貴又耗能並沒有流行開來。

因此在1950年代以前,蒸餾廠大多繼續使用傳統地板發麥方式,並自行烘乾,幾乎所有蒸餾廠都擁有塔樓造型煙。由於仰仗大量人力,還需要合適的發麥條件又和環境氣候,因此最終的出酒率很難控制。

到了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共有10間蒸餾廠改做機械發麥,包括鼓式以及撒拉丁式,後者為查爾斯·撒拉丁(Charles Saladin)於19世紀末發明,因產量大且質量一致,在1960年代逐漸成為產業主流。

更重要的是,這種製作方式逐漸集中化,蒸餾廠不再自行發麥,而是交由專業發麥廠製作,而發麥廠也因此一間間成立。

到了1980年代,僅剩下少數餾廠如百富、波摩、高原騎士和拉弗格仍堅持傳統發麥工藝,不過真正使用的地板發麥麥芽也減少到20%左右,絕大部分也是向專業發麥廠購買。

至於我們熟知的雲頂蒸餾廠,目前是唯一百分百使用自行發麥的酒廠,在1960年也停止發麥,一直到1992年才重新開始進行。

至於糖化方式,傳統使用的rake and plough糖化槽同樣須使用大量人力來清除糖化後的槽,也被糖化效率更好、濾除率更高的“過濾式”(lauter)或“半濾式”(semi- lauter)糖化槽所取代。

此外傳統上直接在蒸餾器底部以燃媒或瓦斯來加熱的蒸餾方式,因火候須隨時觀察以避免突沸或燒焦,又必須使用銅鏈刮除器而導致蒸餾器底部耗損,因此在1970年代初幾乎所有的蒸餾廠都更改為蒸氣間接加熱方式,僅存格蘭菲迪、麥卡倫、格蘭蓋瑞等蒸餾廠使用瓦斯直火加熱。

奧德摩爾、格蘭冠、格蘭多納和史翠埃拉(Strathisla)等酒廠仍繼續使用燃煤直火加熱。

蟲桶(worm tub)一直是最傳統的冷凝方式,需要大量用水並受外界氣溫的影響大,且因冷凝後的液體酒精與銅管的接觸時間短,容易殘留不讓人喜愛的硫味。

許多酒廠在這段時期更改為殼管式(shell and tube)冷凝器,可生產出酒質較為乾淨輕盈的酒體。

在橡木桶的使用方面,“二戰”前絕大部分的木桶都來自西班牙或法國,由於美國威士忌于禁酒令後的1936年修改規範,在木材業及制桶業的聯合遊說下,規定必須使用全新橡木桶。

因此隨著“二戰”結束以及波本威士忌的產業復甦,大量使用過的波本橡木桶,從1949年之後開始大量輸往蘇格蘭。(最早擁有波本威士忌進口紀錄的酒廠為格蘭傑)

這些波本桶一開始採用整桶輸出方式,但因佔據船運空間後續便先拆成木片,運到蘇格蘭後再重新組裝,一般均組裝成尺寸較大的重組桶(hoshead)。

橡木桶在酒窖中的存放方式也做了更改,原來是以三四層堆疊的方式置放,但最下層的木桶承受最大荷重而容易破裂失酒,因此改用木架式存放,更先進的則採用棧板式,可使用堆高機械來搬動。

技術更新、產量遞增和外銷需求量成長,蘇格蘭威士忌產業迎來了第二個春天,然而泡沫即將被打破。

TAG: 發麥蒸餾威士忌1960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