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鄉情散文:愛喝老家的辣湯

由 億聰起名鄉土文學社 發表于 美食2021-06-29

鄉情散文:愛喝老家的辣湯

文:張宗龍

又到週末了,戰友周生濤約著去他家喝辣湯。辣湯是我的最愛,濃稠鮮香的辣湯恰如戰友的感情,濃烈而又清淡,悠遠而又親近。

戰友離開部隊後自己創業,現在蘭州市雁灘經營一家教輔批發公司,專賣小學初中的輔導教材、主營甘肅專版的《非常預測卷》,事業乾的如火如荼,生活過的有聲有色。他愛人也是山東人,知道我們愛喝家鄉的辣湯,經常親手做了讓我們去品嚐。那一碗爽滑筋道的辣湯喝在口裡、香在胃裡、美在心裡,使我們那顆思家戀家的心得以撫慰,讓我們親切感受到現在的家和故鄉之間的距離,其實就是一碗辣湯的距離,親近而又溫馨。

辣湯在我們老家山東滕州一帶是一道地道的美食,小時候趕集上店時我們心心念唸的除了一碗鮮香的羊肉湯,就是一碗鮮美的辣湯。而羊肉湯我們常常只是想想而已,很少有如願的時候,辣湯則由於價格便宜就成了我們解嘴饞的親民美食。

網上搜“辣湯”一詞,蹦出來的多是“糊辣湯”,其實只有我們山東魯南、魯西南一帶的人才知道,我們那兒的辣湯和河南人常喝的糊辣湯是有很大區別的。河南人愛喝的糊辣湯是用胡椒,辣椒,牛肉粒,骨湯,澱粉,細粉條,黃花菜,花生,木耳等製作而成,更主要的是加入了一些天然中草藥,又用骨頭湯做底料,喝起來有一股淡淡的中藥味,又夾雜著絲絲的辛辣感,但那湯卻香味濃郁、色澤靚麗、湯汁粘稠,十分可口。可以這樣說,河南人喝的糊辣湯是葷的,我們老家人喝的辣湯卻是純素的,不見一點肉腥,特別適合現在的人當作早餐。

老家的辣湯和濟南一帶的甜沫類似,但和甜沫也有根本的區別。濟南的甜沫是用小米麵、白麵、小油菜葉、豆腐皮,粉絲,花生米,花椒,姜,鹽等做主料,熬煮的大眾粥類食品,又俗稱之為“五香甜沫”。但它更像我們老家人常喝的鹹糊塗,只是鹹糊塗裡的輔料較少,沒有濟南的甜沫喝著過癮,卻和老家的辣湯口感相差不大。

老家的辣湯真正區別河南糊辣湯的是葷素之分,區別濟南甜沫的卻要看有無麵筋。我們老家的辣湯是把白麵用手洗出麵筋,用蒸熟的麵筋作主材、用洗面筋的水作主湯,加入粉條、海帶絲、豆腐皮、花生米、花椒粉、薑絲、蔥花、鹽等,最後還要倒入幾滴老陳醋。那手工洗出來的麵筋筋道柔韌、嚼勁十足,那洗面筋的水透亮誘人、粘稠滑膩,那海帶絲脆綠爽口、豆腐皮豆香十足、細粉條爽滑順溜、花生米爽脆生香、特別是喝時加入的幾滴老陳醋,使濃稠的湯酸的更帶勁、喝著更過癮。

做辣湯是需要工夫的,老家人常常在陰天下雨不能下地的時候,燒一鍋辣湯來改善一家的生活。先要用原麥粉和成麵糰,現在超市賣得精純的高精粉是不行的,把麵糰在案板上使勁地揉光滑,放入清水盆中再細細地洗,待把一盆盆的水洗的乳白,那面的筋骨便捏在了手中。麵筋上籠蒸熟,面水澄清備用,這有點象西北人蒸麵皮的程式。再選那老家常用的紅薯粉泡發,紅薯粉帶有稍許甜味,吃在嘴裡更舒展,其他粉條吃不出這個味。在泡發粉條的工夫,要把海帶和豆腐皮細細地切絲,然後加入花生米等其他輔料和調料,大鍋慢熬,熬成粘稠狀,一鍋辣湯就做好了。

老家做辣湯從頭到尾不用一滴豆油、不加一滴香油,不用煎炸、不需爆炒,是現在人們喜歡的養生湯。但辣湯的口感卻是鮮美無比,喝一口滑嫩嫩的、嚼一下肉筋筋的,湯有十足的海鮮味、菜有十足的鮮肉味,能滿足人們的胃蕾,還不讓人增肉,很受人們歡迎。但要喝真正純正的辣湯,自己家裡做的味道還是稍欠火候,需要到我們那兒農村的大集上,尋一熱鬧的辣湯攤,要上一海碗辣湯,再要上幾根油條,或一個大包子、兩塊鍋貼子,看著嘈雜的人群,品著正口的辣湯,讓人說不出的舒坦,至今都是我們老家界河集上的一道風景。

辣湯雖然好喝,但用料講究、耗時費力,我們小時候很少能喝到。小時候只有集上有賣辣湯的,偶爾去趕集能喝一碗辣湯就是我們的最愛,現在則有固定的辣湯小店,每天從早晨賣到中午。我到外地工作後,很少回家,但每次回去都能喝到一碗地道的辣湯。常常是我爸一大早騎車到界河,用八磅的大暖水壺提一壺辣湯,當然還有標配的饊子、油條等。讓我一起床就聞到香甜的辣湯味,坐在自己家裡喝上兩碗辣湯,真是一件愜意的事。

喝辣湯要趁早趁鮮,辣湯只能作為晨起的早點,不能作為正餐的主湯。特別是放在水壺裡,既能保溫、更能保鮮,比普通的保溫桶還好。但辣湯要是放到下午,就會蝨蟯,變餿變酸,不能再喝了。這有點象蘭州的牛肉麵,只有早上的才夠鮮夠味,到了中午很多店就停業了,要是你晚上還再找著吃牛肉麵,那肯定是外行。

但戰友家做的辣湯卻不需要看時間的臉色,早晚都可以、啥時都能喝。約好週末的時間,約定參加的人數,他們會提前忙活,和麵、洗面筋、準備輔料,一樣程式都不減,一樣調料都不少,待我們趕到時,基本就準備的差不多了。讓我感到驚奇的是,我們從小在老家長大的大人喜歡喝辣湯,在外地出生外地長大的孩子們也好這一口,看著孩子們喝的香甜,我想這也許就是鄉情的延續、鄉愁的傳承吧。

一碗鮮美的辣湯,讓我們記得住自己的根,也讓孩子們看得見故鄉的路。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若侵權聯絡刪除。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609618366@qq。com,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鄉愁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尋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

TAG: 辣湯麵筋老家我們糊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