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為何師從儒家的韓非子和李斯,最後卻成了法家的大佬呢?

由 彭郎關注 發表于 汽車2021-07-26

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流派百家齊鳴。縱觀歷史,我們發現其中儒家和法家思想對我國古代的思想影響最大。儒家與法家涇渭分明,儒家強調仁政,而法家強調法治,兩者看起來水火不容,針鋒相對。

然而,翻閱歷史,我們發現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實:戰國末年,法家思想的大佬李斯和韓非子竟然都是儒家思想代表荀子的學生。那麼,就奇怪了:為何師從儒家大佬荀子的韓非子和李斯,沒有成為儒家大佬,反而最後卻成了法家大佬呢?

這一切的根源要從韓非子的老師荀子說起,荀子是先秦時期儒家思想最後的代表人物。現實的殘酷,曾經給孔子和孟子等一些人好好地上了一課。儒家的思想到了荀子的時候,發生了“變異”,其中最大的一點就是荀子“性惡”論的提出。儒家的孟子等人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因此他們天真的認為主要用仁政,就可以感化世人,建立一個完美的世界。然而,現實是殘酷的,事實證明人性是靠不住的,不符合現實。於是乎,荀子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

為此,荀子“離經叛道”,提出了禮法並舉、王霸統一,禮高於法,禮為法之大本的思想。也就是說他老人家認為禮和法可以相互為用,只講法治,不講禮治,百姓只是畏懼刑罰。以禮義為本,則法治就可以更好地發揮作用了。荀子的此觀點的提出,開創了儒法合流的先河。

韓非子和李斯作為荀子的學生,自然在一定程度受到了老師荀子這種禮法並舉的思想的影響。但是荀子還只是一個理論家,而韓非子和李斯二人可是要出仕做官的,在戰國的那個亂世,七國的國君們要的是法治,要的是像商鞅一樣,能夠讓秦國富強的人,而荀子的禮法並舉,是個雞肋。於是乎,韓非子和荀子完全拋棄了荀子的禮制,在各國推銷實用的法治。最後,韓非子和李斯華麗轉身,用實踐向世人證明他們自己是法家代表。

實際上,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的思想從孔子的“仁”到孟子的”義“,再到荀子的”禮“,是越來越重視現實的功用以及可操作性,看起來與法家的思想越來越接近。而荀子的韓非子和李斯在老師荀子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成了法家集大成者。

為何師從儒家的韓非子和李斯,最後卻成了法家的大佬呢?

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們更加雞賊,他們採用“外儒內法,儒法並用”的思想來治理國家。笑裡藏刀,誰不老實,就打到服為止。

TAG: 荀子韓非子法家儒家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