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結論放在這裡:超市的酒釀都不值得買

由 FoodWine吃好喝好 發表于 健康2021-06-19

我的冰箱裡常年放著自己做的酒釀。

冷涼涼、甜絲絲,心情不好、天氣太熱、晚上嘴饞 …… 我就舀一小碗,一個人拿小勺子默默地吃,低酒精度帶來的微醺讓人愉悅,算是難得的放鬆時刻。

時間充裕的早晨,我會在奶鍋裡煮 250 毫升牛奶,打圈淋入攪碎的雞蛋,小火燒沸,再舀入一大勺帶汁的酒釀,攪散,關火、出鍋。去西北旅遊的朋友排隊打卡當地的網紅食物牛奶雞蛋醪糟,吃完告訴我「沒有醪糟味兒,不好吃」。

蘭州夜市上的醪糟牛奶雞蛋。

© zhihu。con

我不知道西北人也叫「醪糟」,和四川人一樣;湖北人則習慣叫「酒釀」,河南人叫「甜米酒」,各地叫法不同,說的是同一種東西:糯米(或大米)蒸或煮熟後,經過酒麴 —— 根黴(以及少量的毛黴和酵母)的發酵,澱粉轉化為小分子糖類,蛋白質分解為氨基酸和肽,脂類、維生素、礦物質等物質結合,狀態改變 …… 普通的蒸米飯由此變成了甜糯且帶酒香的食物。

沒有人知道酒釀起源於何時何地,但米酒是我們祖先最早開始釀製的酒種:「有飯不盡,委餘空桑,鬱積成味,久蓄氣芳」;《詩經》裡也有「八月剝棗,十月獲稻。以此春酒,以介眉壽」。一種東西能傳承幾千年,說明味道不錯,禁得起祖祖輩輩的品嚐,還說明工藝不算複雜,不存在像廟堂之上的藝術品那樣有「技術斷代」的問題。

然而,我作為動手能力極強的女人,做了二三十次,浪費了二十多斤糯米,才找到門道。

米酒有清濁之分。

去年春節後,在家無所事事,把各種美食挨個做了一遍:醬肉包子、梅乾菜餅、四川涼麵、冰粉、鍋貼、豆花、怪味花生、鍾水餃 …… 家裡停暖氣前,心血來潮用玻璃飯盒發酵了一碗酒釀,也沒有心理負擔,就照著酒麴的說明書做好,放在暖氣旁,兩天後大獲成功。又香又甜,我媽也表示歎服。

匪夷所思的是第二次完全失敗:米飯完全沒有發酵的痕跡。如是兩三次後,我買了新的保鮮飯盒,依然失敗,不禁懷疑第一次成功是中頭彩般的運氣。

據我媽回憶,我外婆年輕時做酒釀一次就做一大缸,用棉被包裹,讓酒麴能有溫暖適宜的溫度發酵,隔幾天揭開木頭蓋子,酒香撲鼻,我外婆每天從公社農田裡下工回家要先吃一大碗米酒解乏,再去收拾家務。一大缸能吃小半年。

自制酒釀通常會在中間挖一個圓坑,甜米酒會從中冒出來。

我只好「病急亂投醫」,打電話諮詢外婆,她說得很簡單:把米飯蒸熟,快速攤開,一邊淋涼水一邊拌入酒麴,和勻後裝到缸裡,外面用厚棉被裹好。

我在北京如法炮製,米飯蒸熟,快速攤開,頂著燙手的熱氣灑涼水和酒麴,用玻璃飯盒裝好,塞入棉被摺疊而成的夾層裡。

兩天後拿出,糯米表面長了一層白白的黴,湯汁也不清澈,味道聞著有點酸;再來一次,直接沒有湯汁,大米上的酒麴也沒有化,上面還有一些四川雷雨季常見的黑色黴點 …… 接二連三的失敗後,我備受打擊而心緒混亂,完全想不起來第一次做的時候有什麼特殊的步驟,我媽作為旁觀者勸我放棄,我不服輸 —— 糯米一斤 3 塊 5,我哪怕用 100 斤,經濟上也能承受,必須做成功為止!

酒釀的主要原材料為糯米。

© lightorangebean。com

做酒釀不是什麼「絕技」,然而當我諮詢賣酒麴的商家,以及一位賣醪糟的朋友,他們都好像跳大神,給不出確切的意見。一個說「水加多了,溫度不均勻」,放入酒麴前加的水都被熱米飯吸收了,談不上均不均勻;另一個說「米飯夾生導致的」,可是米飯我蒸熟了還試吃過!

那幾個月倒掉了不少失敗的酒釀,也找不到更好的處理方式,只好用食品袋裝好,放到小區裡分類垃圾「廚餘」那一列。我猜收垃圾的人一定納悶:這是哪家人,好生生的米飯放餿了丟掉?每次都倒一鍋。

我用酸奶機,失敗;買回一臺簡易發酵箱,依然失敗,我只好又去找賣酒麴的人:「說明書上寫的三歲孩子吃飯的溫度,手摸起來是不是涼了?我測了溫度,35 °C是很涼的手感了。」對方答:「我說的是發酵要 35 °C,你說的下曲,全冷都可以。」

我想起那些米飯還燙手時就被我下進去的酒麴,原來它們是被燙死了。

結論放在這裡:超市的酒釀都不值得買

傳統酒麴會採摘各種植物製成。

好在我還沒有浪費 100 斤糯米,就找到了問題,調整做法,米飯蒸熟以後加涼水,和勻後蓋上,等到涼得差不多了,再裝到碗裡拌入酒麴粉,從此以後大獲成功。

技術穩定後,我開始自己做米酒:在發酵好的醪糟里加入純淨水,讓酒麴繼續發酵,等到米粒都變空、浮起來,過濾掉,得到一瓶充滿氣泡、又香又甜的濁米酒!更進一步,我開始嘗試不同產地的酒麴:目前國內做酒釀的酒麴有兩種,一種是像安琪、華西等品牌,工廠生產,主要成分為根黴和酵母;另一種是傳統酒麴,用秈米粉為原料,新增辣蓼草、甘草、山梔子、白芷等中草藥,由此製成的酒釀多一些特殊風味。比如湖北孝感的草藥曲製成的酒釀酸味較突出,不會讓人覺得齁甜,冷凍過後口感更激爽;四川內江的甜酒麴製成的酒釀無雜味,蜜香味很濃,不嗜甜的人估計不能承受;四川大竹(號稱「米酒之鄉」)的草藥曲則比較平和,酸味不明顯,隨著發酵時間延長,酒精味比內江的酒麴更強。

結論放在這裡:超市的酒釀都不值得買

這是為紅色荷花的花瓣製作成的酒麴,釀造的酒釀更為香甜。

不管哪一種,送給各路朋友,大家紛紛表示太香了!那種糧食的清香,混雜著蜜的甜香,帶著酒的微醺氣息,讓揭開蓋子的人感到滿滿的幸福。每次新做好的酒釀「開箱」,兒子也會被香氣吸引,我允許他舔一點點,新做好的酒釀酒精味比較淡,米粒也很飽滿,小孩子會覺得很像甜品。

為什麼我要不辭辛苦、永不言棄地做酒釀?

因為,超市裡賣的大部分酒釀,已經不是真的「酒釀」。

如開篇所述,酒釀是發酵後的產物,它的營養功能也是基於各種化學和物理變化產生的。在發酵的過程中產生的一些風味物質對於口感的提升功不可沒。然而一旦進入商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食品安全,讓酒釀在罐子裡持續發酵是危險的 —— 一方面,在微生物的持續作用下,酒釀會越來越酸(除非一直冷凍),陳列在常溫貨架上會逐漸變質;另一方面,發酵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集聚在容器內,很容易在開瓶的一剎那「爆炸」,危害消費者安全。

結論放在這裡:超市的酒釀都不值得買

自制酒釀會不斷髮酵。

© google。com

這也是社會進步過程中,我們必須做出的「選擇」。酒釀原本是南方很多鄉村婦女家家都會做的,與豆瓣醬、泡菜差不多,在陶缸裡發酵好,放在潮溼陰暗的土房子一角,想吃隨時拿碗去舀。小時候在鄉下,我和表妹偷吃奶奶做的酒釀,酸酸甜甜,吃完有點上頭,聞到味道的小叔也湊過來喝了一大口。沒有冷鏈,沒有物流,只有逢雙數日子趕集的時候,才能看到把酒釀裝在鐵桶裡賣的大娘。

如果要長時間存放、保證酒釀品質穩定、寄送外地,就只能殺菌滅活,那些活躍在酒釀裡的菌群被殺死,符合了現代食品的要求,失去了原始的風味。更常見的是為了控制成本,在酒釀里加水,讓米粒一顆顆分散在液體中(初始狀態是板結成塊的),再加入糖和其它調味劑(常見的比如瓊脂、卡拉膠、檸檬酸鈉、山梨酸鉀、食用香精等),酒釀變成了廉價的飲品,酒精度可忽略,只有一點點酒釀的餘味喚起人們的記憶。

結論放在這裡:超市的酒釀都不值得買

市集中買的自制酒釀,與超市中殺活的酒釀完全不同。

© 沐春膳

這或許不值得抱怨,就好像四川泡菜也是殺菌滅活以後真空袋裝,才得以賣到全國各地。這是傳統食物要「走出去」必須接受的改良。但我更願意理解為一種「公平」:如果不肯自己動手,也不願意去找尋手工製作者,又試圖尋求方便,你的選擇就只能是無滋味的「大路貨」。

最好吃的食物,在食材生長的地方;最新鮮的烹飪,永遠在「現場」、在「當下」,在很多人回不去的故鄉。

結論放在這裡:超市的酒釀都不值得買

TAG: 酒釀酒麴發酵米飯米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