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食筍記~~

由 我愛蓉畑萍 發表于 美食2021-04-22

食筍記

在滇西鄉下老家,春夏之交季節更替的忠誠信使,就是竹筍。幾乎每個成年人都知道,一年中,只有季節更替時生長的各種生鮮時蔬才是最好的。其中,又以鮮嫩的竹筍為最。

進入夏季,滇西的深山竹林裡,剛剛經歷了雨水滋潤的小香筍,正一撥撥破土而出。不管是孩子還是老人,最先破口而出的就是“吃筍子了。”

在滇西的地理版圖上,家鄉昌寧是典型的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區。這裡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優越的地理環境,為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提供了優質豐富的物產資源。每年入夏的首場雨季到來後,在竹林遍佈的廣袤的深山裡,野生的香筍帶著一股濃烈的山土氣味,在溼漉漉的土壤中破土抽芽。

在家鄉,竹筍始終被山野食客們當作最好的“菜中珍品”。後來讀書求學,我在《詩經》中讀到了“加豆之實,筍菹魚醢”、“其籟伊何,惟筍及蒲”等關於竹筍的詩句。由此始知,竹筍的食用和栽培歷史極為悠久,它在食客們的心中也有著非凡的地位。

在瀾滄江畔大山深處的老家,每一個土生土長的孩子都是採挖香筍的能手。他們的母親,也一定是做筍子菜餚最拿手的廚師。

山上的竹林離家不遠,在雨水落地之後十天半月內,竹林裡開始飄散出竹筍鮮嫩的清香。食筍的季節到了,找筍人也開始蠢蠢欲動。他們背上竹籃,相約進入竹林深處,將一尺高的小香筍輕輕掰下,帶回家中食用。

在家鄉,找筍子是有講究的。家鄉的民俗是不能拿光所有的竹筍,不然口舌上不吉利。記得小時候跟媽媽上山掰筍,倘若遇上破土不久的筍子,媽媽是不會讓我們掰的。如果有三支以上的竹筍一起破土生長,媽媽也不允許我們全部掰光,無論如何也要留下一半。長大後回想起掰筍子的樂趣才發現,其實那是淳樸的鄉親們不貪心的表現。

如果說上山是一種樂趣,那麼,製作以筍子為原料的菜餚,則是一種幸福。

瀾滄江河谷的雨季,山裡空氣溼度大,食材的保鮮期短,所以食用筍子必須講究時間和速度。收穫的筍子不及時處理,就會自然脫水,慢慢木質化,最後失去大山的原生態味道。所以食用香筍,人們必須和時間賽跑。

記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食筍,是小學畢業那年,我們一幫孩子進山採筍。晨起入山,中午採挖,到了下午,每個人都收穫不菲。各自揹著滿滿一籃子鮮筍回家後,在媽媽的指揮下,我們將竹筍堅韌的外皮剝去,將它外表淡黃、肉質乳白的筍子均勻地切成薄片,再放入水中清洗浸泡,除去苦味,然後濾幹水份,拌入紅辣椒絲和鹽巴。在陽光下稍稍晾曬一下,再放入罐中,山區人家特有的季節美食醃香筍就完成了。

剩下的竹筍,責無旁貸地將成為一家人當天的美餐。媽媽從閣樓裡的雞窩裡抓來滿滿一巴掌土雞蛋,點燃柴火熱好油鍋,將雞蛋炒至金黃噴香,再將清水泡過的竹筍瀝乾水分,放入油鍋,和雞蛋一起小火翻炒。在蛋香的作用下,小香筍鮮嫩柔韌,爽滑回甘,四處飄香。

這是來自山野人家的美食,營養豐富,含有植物蛋白以及鈣、磷、鐵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和微量元素。因為竹筍生長的季節性很強,這道菜便有了一種獨特的味道,讓人品味起來既有大自然原汁原味的本色,又有歷經時光沉澱的味道。

長大後離家漸行漸遠,山野找筍食筍的樂趣也慢慢成為不可複製的記憶。如今,偶爾漫步超市,我還會看到久違了的竹筍。它們不知來自何處,靜靜地待在菜架上,看上去似曾相識,只是少了紅褐色的泥巴和土地的清香味。

TAG: 竹筍筍子食筍竹林小香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