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麵條、雞、鴨、伏茶——同一個中伏,各色吃食詮釋不同的養生經

由 飄揚的鐵錨 發表于 美食2021-12-12

今年頭伏在各地大雨中悄然而過,進入中伏,大暑來臨,天氣俞漸悶熱。酷熱的天氣折磨著人們的身體,也折磨著人們的胃口,天氣熱吃不下東西,也就是人們說的苦夏。從古代開始,人們就對這個問題頗為重視,在各地形成了不同的飲食養生保健傳統,不同的時節對應不同的吃食,詮釋出不同的養生經。

“夏至三庚”——進入伏天的時間節結點,過了這一天也就進入了一年中最熱的時候。這個“最熱”不僅僅是指氣溫到達了一年中的頂點,還因為這個時節的溼度通常也非常的高,高溫與潮溼聯手打造了人體感覺的“最熱”。老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中伏”,意思是三伏之中天氣的悶熱又以中伏為最。

這時飲食不合時宜,身體就不容易適應炎熱的天氣,人就很容易生病。中伏適合吃啥,各地的傳統各不相同,以京津冀為代表的大北方,中伏的傳統吃食是麵條。伏天吃麵條的說法由來已久,三國時就有魏明帝好奇心作祟,為了試探何晏是否有塗粉,於是何晏“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湯餅就是現在的麵條,但這個事兒跟養生沒啥關係。

伏天吃麵真正形成為傳統,要到1000多年前的南朝。在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在那時候的大眾認知中是“惡月”,諸事都不吉利,六月挨著惡月,所以也應該吃麵“辟惡”。麵條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足夠的能量,而且在煮的過程中會吸收大量的水,100克麵條煮熟後會變成400克左右,因此能產生較強的飽腹感。用新小麥磨成的麵粉做湯麵吃,不止營養豐富,吃一身大汗還可以驅病,所以中伏吃麵條是有科學道理的。與北京遠隔千里的廣州人,似乎也認同這個道理,大暑前後的中伏,也要吃湯麵來應季養生。

廣東向北的江西和湖南,在伏天飲食傳統上則完全不同,在中伏應季吃食上由麵條直接變成了肉類。江西南昌,老百姓講究“頭伏吃雞二伏吃鴨”,而湖南長沙“有頭伏狗肉二伏雞”的傳統,狗肉我們先放在一邊,其實在最熱的中伏吃雞、鴨還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南方伏天的天氣較之更加炎熱,最可怕的是晝夜溫差非常小,熱的讓人沒有喘息的時間,大大加劇了人體的消耗。雞、鴨作為優質的蛋白質來源,能夠很好的補充人體的消耗,避免人體過度消耗而出現的健康問題。且兩地烹飪雞、鴨的時,慣於加入大量的姜調味,姜性溫,具有夏季調節人體內外的溫差,讓人體更好地適應外界環境,去溼強身的作用。

麵條、雞、鴨、伏茶——同一個中伏,各色吃食詮釋不同的養生經

江西和湖南再向北的杭州,也有類似的習慣,講究“頭伏火腿二伏雞”,在中伏的時候也是要吃雞的。但是,距離杭州不足200公里的上海,在中伏的吃食上猛然畫風突變。上海講究“頭伏餛飩二伏茶”,頭伏的餛飩更接近北方頭伏必吃的餃子,而中伏的“茶”就和其他地方的習慣大相徑庭了。喝茶消暑解熱的傳統由來已久,相傳南宋就有,清朝開始盛行,而這二伏喝的茶還有自己的名字,就叫做伏茶。伏茶主要的功效為清暑熱,化暑溼,酷暑之下,每日一杯可以起到清熱解暑的作用。伏茶以金銀花、竹葉、夏枯草、生甘草等為主,但配方會根據每年氣候的不同而有所調整。

麵條、雞、鴨、伏茶——同一個中伏,各色吃食詮釋不同的養生經

從麵條到雞肉、鴨肉甚至是伏茶,同一個中伏,各地不同的飲食習慣,在各色吃食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完美的詮釋了不同地域在不同自然環境與文化之下,迥異的養生經。

TAG: 中伏頭伏麵條二伏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