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俗語說“涼水蠣子 熱水蛤”,清明時節又到一年蠣子最肥美時節

由 流年紀事 發表于 美食2021-12-08

作者:一載無窮年

“天藍藍,海藍藍,我家住在大海邊。”

住在海邊的人們一年四季都享受著大海不同的饋贈。

以前,威海人想吃海鮮了,就趕小海。那時候的海,絕對的原生態,無汙染,而且只要想趕海,去了總不會空手歸。

比如:想吃雀雀(俗稱釘螺,其實應該叫做錐螺)了,就到港(jiǎng)套裡撈,一般不會沒有;想吃蟹子了,合適的晚上拿著燈去照;想吃蠣子了,就到潮間帶的石頭上去敲,這時候敲下來的蠣子肉味道最為鮮美。不僅如此,據說還有強烈的壯陽作用,是男人們的最愛。除了蠣子,在潮間帶的沙裡還生活著眾多的蛤、蟶之類的貝殼類動物。退潮了,到了海邊,收穫最多的就是蛤、蠣子之類的海鮮。

這些海鮮拾些回家,粗茶淡飯中加入了海的滋味,生活也就象大海一樣有了起落。潮漲潮落中,生活便有了不同的滋味,不經意間,就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穫。

威海海鮮雖多,味道各異,可要說哪種是威海人的最愛,一般人還真答不出。倒是外地人一廂情願地把海蠣子說成了威海海鮮的代表。

有到過威海的外地人說,威海人一張嘴,說的話都有一股子海蠣子味;到了威海,空氣中都飄著一股海蠣子味。

這個顯然是誇張了。其實,在威海人眼中,蠣子是一種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海產品,如今一年四季都有供應,什麼時候想吃了到市場買點吃就是了。海蠣子之所以內陸人記憶深刻,大概主要是因為海蠣子有濃烈的海腥味,聞過一次就忘不掉。除了這個原因,還有一點,就是在內陸,海蠣子往往是高檔食品的代名詞,在飯店是數著個賣的。到了威海,看到蠣子用大盆裝,隨便吃,很多外地人都對威海人有口福羨慕不已。

八十年代的時候,威海有一家企業聘請了一名德國工程師。那個時候,外國人都是高客,自然是不能慢待,頓頓大魚大肉、海參對蝦地伺候著,可這個德國人就是不開心。廠長很奇怪,問了幾次,德國人都支吾過去了。後來熟悉了,說話沒了禁忌,才知道對方不開心的原因:一是嫌上的東西太多了,實在浪費,可又不好意思說;二是看到街上小飯店很多人在吃牡蠣,自己也想吃,可是覺得太貴了,不好意思張口說。廠長聽了哈哈大笑,說,威海和德國可不一樣,蠣子隨便吃,保證管夠。結果,那位德國人還真放開肚皮狠狠地吃了幾次蠣子。

蠣子也叫 “ 牡蠣、蠣蛤、海蠣子”,有的人也把蠣子叫做“蠔”。其實,“蠔”是一種特殊的牡蠣,是生活在淡水與海水混合水中的一種牡蠣。

“蠔”的含鋅量遠遠高於普通牡蠣,不過論味道未必就比普通蠣子好。在很多地方,吃蠔被認為是一種高檔消費,不少人吃過了喜歡在朋友圈裡“炫”一下。如果威海人看到“炫”吃蠔,那隻能撇撇嘴,偷著“呵、呵”了。

威海的蠣子遠近聞名。據史書記載,與威海毗鄰的文登,出產的蠣子早在宋代就是貢品。清代學者郝懿行在《記海錯》中說:“文登海中桑島出者(指桑蠣),清味絕異,遠近珍之”。近年來,乳山蠣子聲名鵲起,成為了地方名產,名頭早就蓋過了文登。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現在市場上賣的牡蠣,不管哪裡賣的,基本都是人工養殖的,品種也早已不是過去的品種,主要是叫“太平洋牡蠣”的品種了。

現在,人工養殖牡蠣在威海已成為重要產業,一年四季都有新鮮牡蠣上市。

有句俗話說“涼水蠣子,熱水蛤。” 也就是說:牡蠣在天氣涼的時候最肥。而花蛤是在天熱的時候最肥。

在一般的情況下,清明時節的牡蠣肉最為肥美。此時,把牡蠣洗淨瀝乾水,直接放到鍋里加熱,牡蠣受熱後張開殼,就可食用了。此時的蠣子,保留了蠣子的原汁原味,吃起來鮮美無比,回味無窮。

而最適宜花蛤生長的海水溫度大約是15-30℃。在春天的時候,水溫達到11℃以上時,花蛤就開始生長;而冬天,水溫下降到10℃以下,花蛤停止生長。在夏天7、8月份時,花蛤的肉是最肥最豐滿的,這個時候的蛤由於生長極為活躍,吐沙也最利落,吃起來既沒沙又美味。

說了這麼多,其實關鍵的話就一句:清明前後蠣子最肥美;到了夏季,吃花蛤時機最合適。

TAG: 牡蠣海蠣子威海威海人花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