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北京美食界的下水天團

由 第一次旅行 發表于 美食2021-07-21

提到北京的美食,可能你的第一反應是烤鴨,涮羊肉。

沒錯,這些確實是北京著名的美食,但是我們今天則要談一談,更加接地氣兒的“

下水天團

”。

下水就是各種動物的內臟的總稱,其實中國古代也不是一直吃內臟的,北宋以前動物的內臟很少出現在史書的記載中,而北宋的時候,因為當時的人們太富了,才折騰出花兒來,來嘗試內臟這種人們很少食用的部件。

然後到了明清時期,重農抑商開始,人們的經濟生活水平下降了,這時候的下水才成了打牙祭,吃不到肉的時候的替代品了。因為這些下水都是平民老百姓的食物,你看看滿漢全席裡,有哪道菜是用下水做的麼?所以才能慢慢的廣為流傳開來,使得“下水天團”成了北京美食界的一道風景。

那麼今天就來說說真實的下水天團,到底有多好吃?

為啥說是真實的呢?因為真的沒有大腸刺身這道菜...

第一位:滷煮火燒

這可是下水天團裡的C位擔當了,關鍵這道菜是有皇室血統的。根據溥傑的夫人嵯娥浩在《食在宮廷》記錄的說,滷煮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下榻陳元龍家,陳家的主廚深知皇帝口味,於是就被乾隆皇帝帶入宮中,後來這位御廚就用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九味香料,這幾味香料按照不同節氣,用不同的數量配製。用這些再煮成的肉湯,烹製出一道肉菜供膳。因這御廚是蘇州人,就稱“蘇造湯”,其肉就稱“蘇造肉”了。

“蘇造肉”傳到民間的時候,因為老百姓吃不起五花肉,就用肺、腸這些下水替換掉了五花肉。然後又因為光吃下水吃不飽啊,所以加上了死麵火燒(因為要泡在湯裡,死麵的不容易泡發),就成了現在人見人愛的滷煮火燒了。

第二位:燉吊子

這道菜應該算是滷煮的孿生兄弟,就是燉吊子比較純,裡面沒有亂七八糟的東西,只有大腸。現在的燉吊子一般都是用砂鍋,可是正宗的燉吊子則是用一種特殊的器具——-“

銚子

”,有陶器也有瓷器,還有金屬的。其形狀有些像提樑壺,有的有蓋兒,有的沒蓋兒,邊兒上有三個爪兒,還有一個流兒,類似於壺嘴兒。三個爪兒用鐵絲吊起來,下面生上火。因器具的名字,才取的這道菜的名字叫燉吊子。

第三位:炒肝

炒肝應該是除了滷煮以外,下水天團界的二把手了。雖然說叫炒肝,但是實際上應該是“三分肝、七分腸”,所以說大部分的還是大腸。用濃厚的芡粉勾成汁兒,再加上大量的蒜。喝的時候都可以不用勺,圍著碗邊兒,就能喝。然後吃炒肝,一定要配上包子,用包子沾上這個芡汁兒,這可是正宗的老北京美味早點啊。

第四位:羊雜湯

老北京的羊雜湯,跟西北內蒙那邊的不是一回事兒,不過可能根源也是一個地方,我估計應該就是當年元朝統治的時候,被蒙古人帶過來的。北京在很早的時候就有回民區了,那會老回民開的羊肉鋪,其實這些羊下水也是扔掉的,但是發現周圍的饑民都把這些下腳料拿回去煮了分食。可能也是肉鋪掌櫃看到了商機,才把這些羊下水重新利用起來,而產生了羊雜湯。一碗熱騰騰的羊雜湯,配上一個燒餅,尤其是冷的時候來上一碗,別提多舒服了。

北京美食界的下水天團

第五位:爆肚

這位應該是下水天團裡,最講究的一位了。因為它對於火候的把控,是極其嚴格的。俗話說:“散單5,肚板7,葫蘆蘑菇整8秒”,看似爆肚是一道菜,但是其中又根據不同的位置,分了很多。

牛爆肚有4種:牛百葉、牛百葉尖、牛肚仁、牛厚頭(也叫葫蘆頭)

羊爆肚分9種:羊散丹、羊肚領、羊肚板、羊肚芯(也叫肚板芯)、羊蘑菇、羊蘑菇頭、羊食信、羊葫蘆、羊肚仁。

爆肚的底料也是有講究的,芝麻醬、香油、米醋、香菜、蔥花、蒜汁,喜歡吃辣的還可以加上點現炸辣椒油。看似是不是覺得這個底料就是涮羊肉的底料,實際上不一樣,因為爆肚的底料不能加韭菜花和豆腐乳,因為這兩味過於重口味了,會沖淡了肚的鮮味。

沒想到吧,一個爆肚裡面也能有這麼多講究吧

北京美食界的下水天團

第六位:芫爆散丹

這個應該也是跟爆肚是雙胞胎,不過爆肚是用水爆,而芫爆散丹則是用油。而且看了我上面的介紹,也懂了吧。散單實際上就是羊肚裡的一個部位的名稱,然後這個芫,實際上就是

芫荽,說白了就是香菜。但是既然能成為菜名中的一部分,就證明了這次香菜不再是配料了,而是主料了。

北京美食界的下水天團

第七位:羊霜腸(羊霜霜)

提起來羊霜腸,可能連很多北京人都不知道了。但是曾經,這可是跟豆汁一樣出名的北京小吃。羊霜腸是羊的小腸灌上羊血製成,因為羊小腸裡多掛有腸油,翻過來後,白似秋霜,故名霜腸。

舊時小攤販賣羊霜腸時,會先從熱騰騰的鍋裡提出霜腸,放在木板上剁成小段,擱在碗裡,用羊湯涮幾遍,再盛滿羊湯,然後用鐵勺從作料罐裡盛出大勺芝麻醬、紅辣椒油,抓把綠香菜後,熱騰騰地遞在食客手中,又紅又綠的作料和鮮味兒撲鼻,美味異常。

可是現在同為血製品的豬血、鴨血依然走紅,而這羊血腸則在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

TAG: 爆肚下水吊子羊肚道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