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馬亞利:潼川豆豉,成就了本地品牌,還成就了中壩醬油,這是為何?

由 飄然160879957 發表于 美食2021-07-01

作者:馬亞利(圖片來自網路)

這是四川流傳幾百年的民謠:潼川豆豉保寧醋,榮隆二昌出夏布……這是全國業界流行的說法:四川的酒,雲南的煙,天下豆豉出潼川……這是三臺人傳唱的童謠:涼粉涼麵真好吃,離了豆豉不得行!

就憑這幾首童謠,就知道潼川豆豉在中國所佔位置的份量。潼川豆豉不但成就了本地品牌,還成就了中壩醬油。解放前,三臺生產的潼川豆豉留下的豆汁賣與江油中壩商人,中壩商人又將豆汁進行勾兌,於是就有了中壩醬油。潼川豆豉在三臺至今已有300多年的生產歷史,黑色濾顆,油潤髮亮,味香回甜,滋潤化渣的完美口感,始終保持著健康養生,綠色食品,饋贈佳餚,老少皆宜的口碑,先後獲得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全國食品大賽、巴蜀食品節金獎。在四川省,一直佔據著同類產品第一名的位置。2008年6月,“潼川豆豉釀製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而這些榮耀,都是來自於幾百年前的客家文化。據史料記載,在清康熙年間,四川虎患猖獗,加之張獻忠大肆屠川,全川數千裡內的人民,不及他省一縣之眾,三臺也有過大約50年左右人口斷絕的悽慘景象,康熙中期,三臺開始進入大批移民,移民來自八省四市,人們見面就說,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我從湖廣來,要到三臺城。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來?我從江西來,要到景福去…… ” 客家人按他們的習俗在各地建立會館。三臺縣城就有6家會館:江西館(又名萬壽宮,清朝建館時在南門外江西街,後因洪水威脅,在民國初年遷至下南街皂角城處);湖廣館(又名禹王宮,下南街川劇團處);福建館(又名天后宮,下東街潼川中學處);陝西館(又名三元宮,解放下街電影院處);廣東館(又名南華宮,上東街縣供銷社);武昌館(老西街武昌館處)。

除了縣城,蘆溪、西平、景福、安居、劉營、富順、新生、古井、樂安、金石等地也建有會館。聽老輩人講,原會館大多是土磚、木板、木柱構成的建築,氣勢恢宏,古樸莊嚴,會館門樓高懸×x會館幾個大字,會館正殿都供奉各自信仰的神像,一有重要日子和重要事情,同鄉們就會聚在會館,或交流,或祭祖。三臺新渡口大橋上游左側至團背埡有個柳林壩,是福建客家人聚居地,是典型的“福建村”。記得小時候,一到七月半過月半節,媽媽就告訴我,我們七月半過十三,對門一家他們過十四,我問媽媽,為什麼他們和我們不在同一天過呢?媽媽說,因為他們家把父母叫阿公阿姐,他們的祖籍在廣東。客家人到三臺後,開墾荒地,復耕田園,興修水利,栽桑養蠶,種植蔬菜,水果,水稻,玉米,小麥等農作物,還種植棉花,菸草等經濟作物。城裡手工作坊也逐漸興起,開辦棉紡,織綢,鞋鋪,帽鋪,縫紉鋪,`油坊,燒酒坊,繅絲,染房等等;又在涪江、凱江開展水上航運,將外來的陶瓷運進來,把三臺的鹽運出去。慢慢地,三臺縣城裡又有了往日的繁華。

據《三臺縣商業志》記載,清康熙年間,邱正順的高祖(五倍祖)從江西遷徙三臺(原潼川府),在潼川南門外開了一家鋪面,全憑祖傳手藝,結合三臺本土的氣侯和特有水質,採用毛黴制曲、常溫發醇,釀出水豆豉做零賣,是三臺縣第一家豆豉鋪。而在三臺縣南50公里處的景福院也有一家醬園。他們的釀造技藝來自湖南安化。湖南安化豆豉起源早,歷史悠久,馳名全國。他是諶家先祖跋山涉水,從江西到湖南安化學得此技術。入川后,諶氏採用安化豆豉的釀造方法,加入蜂蜜精心調配,產品一上市,就受到三臺老百姓好評。大約在嘉慶年間,景福院諶氏女德宜祖姑嫁給潼川城譚氏家族,在家族幫助下,在今上南街萬寶全處開了家“天錫昌”醬園。也在這個時侯,南門外“邱氏醬園”邱正順承接了家中祖業,在今東街師範校背側現紅星花園處開設了“正順號”醬園。由於諶家“天錫昌”醬園出現,給邱正順帶來了不小的壓力,邱正順向諶氏請教,諶氏德宜祖姑不僅出手相助,還提議兩家改進包裝,統一標準。就這樣,三臺邱諶兩家聯手創造了潼川豆豉的輝煌。

道光十一年( 1831),縣城的袁富順、馮撲齋兩人從邱家請來技師,在東街開設“德裕豐”醬園,在老西街開設“長髮洪”醬園。1939年,三臺城內有醬園17家,1945年又增至36家,產量從一千壇20多萬斤增加到一萬罈200多萬斤,所需豆料除本縣生產外,大部份來自周邊縣,安縣秀水的黑豆最好。

上世紀五十年代,公私合營,分佈在三臺縣城各處的私家醬園,統一成為釀造廠的車間。後來一段時間,黃豆產量跟不上,釀造廠在南門外的車間曾一度使用碗豆替代黃豆,但仍沒斷過潼川豆豉的生產,而且基本上保持邱諶兩家傳統的釀造方法和質量標準。如今,三臺縣潼川農產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扛起傳承大旗,再度將潼川豆豉品牌推向市場,並註冊了潼川牌四川老字號商標,潼川豆豉的故事還在繼續……

TAG: 豆豉三臺潼川醬園會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