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情志病與心肝二髒關係探討

由 小米健身操廣場舞 發表于 健康2021-12-08

情志病與心肝二髒關係探討

張皞珺 煙建華 郭霞珍

I

摘要

:情志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強烈或持久的刺激,致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功能失調而發生的疾病。《內經》認為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對各髒有不同的影響。然而由於心為君主之官,主藏神;肝為將軍之官,藏血,主疏洩,調暢情志。故心肝二髒在情志病發病及治療中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情志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強烈的或持久的刺激,致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功能失調而發生的一類疾病。情志即《內經》中的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和五志(喜、怒、憂、思、恐),由五臟之氣所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情志是人類的正常生理活動之一,適度的情志是保持健康的根本。董仲舒說:“ ……喜怒止於中,憂懼反之正。此中和常在乎其身,謂之得天地泰。得天地泰者,其壽引而長;不得天地泰者,其壽傷而短”。張景嶽說:“人於食息之常,孰不以五志為生,亦孰不以五志為用,而未聞以五志之動皆為火也”。可見適度的情志是健康長壽的要素。

“生病起於過用”,情志只有在太過的情況下,才會導致臟腑損傷、病變產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說“喜怒不節……生乃不固。”費伯雄指出:“蓋七傷者,七情偏勝傷也。夫喜怒、憂思、悲、恐、驚,人人共有之境,若當喜而喜,當怒而怒,當憂而憂,是即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也。此天下之至和,尚何傷之與有?”可見情志成為致病因素,是有條件的。即情志只有在過於強烈、急驟或持續時間過長時,才會成為致病因素,損傷心身,導致病變。

《內經》雖將七情對內臟的影響概括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即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對各髒有不同的影響。然而由於心為君主之官,主藏神;肝為將軍之官,藏血,主疏洩,調暢情志。故心肝二髒與情志病關係最為密切。

1 情志病的發生

1.1 情志病生於心

《內經》雖然將人的情志活動歸屬於五臟,然而更強調心的作用,《靈樞·口問》指出:“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說明心在人的情志活動中具有主宰作用。

《靈樞· 本神》說:“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即心主管人體對客觀事物的認知,心神主要透過認識活動調節情志。張景嶽說:“凡人之七情生於好惡”。可見外界事物作用於人時,人能根據主觀好惡而產生肯定和否定的情志反應,進而在內部實施自我調整並對外界事物作出相應的反應,即情志活動是“心任萬物”這一生理功能的內在體現和外在表現。故情志是否引發疾病,心神起著主導作用。

如果人的認識能較客觀地反映外界事物,那麼受外界事物的影響而發生的情志反應是可以保持在正常範圍內而不致於過激。若人在某種強度的情志活動狀態下的認識是非理性的,那麼這種不客觀的認識活動就會將已發生的情志活動引向過激狀態,使情志反應的強度、持續時間超出正常限度,進而成為致病因素。因此,張景嶽說:“凡情志之屬,惟心所統,是為吾身之全神也”。

《醫醇賸義· 勞傷》說:“然七情之傷,雖分五臟,而必歸本於心”。

綜上所述,七情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正如喻昌所說:“故憂動於心則肺應,思動於心則脾應,怒動於心則肝應,恐動於心則腎應,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即所謂“心主神明”。

1.2 情志病責在肝

人的情志活動,不僅由心主宰,而且與肝的疏洩功能也密切相關。因為情志活動的正常是以臟腑氣機和調、氣血和平為基本條件。如《靈樞·平人絕谷》說:“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 。“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氣機是對人體臟腑功能基本形式的概括。氣機運動的基本形式為升、降、出、入。情志因素作用於臟腑,首先影響臟腑氣機,使其氣機升降出入失常,不能行使正常職能,故《素問·舉痛論篇》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可見情志致病,以氣機失調為先導,責在於肝。肝主疏洩,能調暢全身氣機,通利氣血,對精神情志活動發揮著重要調節作用。

2 情志病的治療

情志病的治療,有兩種方式:一是情志疏導,即透過改變患者的認識,調節情志,使“氣和志達,營衛通利”,緩解病情。另一種是藥物治療,即針對情志失調所導致的病理變化,對症下藥,使臟腑功能恢復正常。

2.1 情志疏導重在調心

心為五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心神能統領人的精神情志活動。《靈樞·本髒》說:“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因此,充分發揮心神對於情志的主宰作用,正確地認知、評價客觀事物,對情志病的治療至關重要。情志既能成為致病的因素,也能成為治病的方法。治療情志病,僅僅依靠無情的草木、針石的作用是不夠的,更應重視調暢情志在治療中的積極作用。林珮琴說:“然以情病者,當以理遣,以安命。若不能怡情放懷,至積鬱成勞,草木無能為挽矣”。吳鞠通說:“無情之草木,不能治有情之病,必得開其愚蒙,使情志暢遂,方可冀見效於萬一”。因為“情即神識,……藥石無知,焉能消其妄執……只宜以識遣識,以理遣情,此即心病還將心藥醫之謂也”。情志疏導包括情志相勝法、暗示療法、轉移注意力法、從欲順志法、勸說開導法等。

2.2 藥物治療重在調肝

氣機紊亂是情志病的基本病機。肝主疏洩,調暢氣機,故周學海說:“醫者善於調肝,乃善治百病,《內經》曰升降出入。又曰:疏其氣而使之調。故東垣之講脾胃,河間之講玄府,丹溪之講開鬱,天士之講通絡,未有逾舒肝之義者也”。陳明指出大凡因精神情志所致之疾病,無論是驚、是憂、是悲、或是怒,從肝進行調治,皆可獲滿意效果。趙志付認為情志病病機演化為“情志刺激,首先傷肝,剛者及心,柔及脾肺,終必及腎”。具體治療為肝疏洩太過而致剛證者用柔肝法,抑制其疏洩;肝疏洩不及而致柔證者,用剛法以疏肝,增強其疏洩,即《內經》所說:“用辛補之,用酸瀉之”。這些經驗可資臨床參考。

點個

在看

,為健康點贊

TAG: 情志氣機疏洩七情臟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