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頑固失眠?其實睡眠可以實現自由“掌控”

由 保健時報 發表于 健康2021-12-08

受“自控鎮痛”啟發而研發出的“自控睡眠”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多模式睡眠,既能讓失眠患者想睡就睡,又不會引起過度鎮靜和呼吸抑制等副作用。對於頑固失眠患者而言,這是一種全新的治療理念和手段。

睡眠是人類週期性出現的一種自發和可逆的靜息狀態,表現為機體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性降低和意識的暫時中斷。各項針對睡眠的研究越來越清晰地告訴我們,睡眠對人類的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失眠不僅痛苦而且危險

失眠是在適合睡眠的環境下入睡困難,夜間頻繁覺醒或者早上醒得太早,而且必須有因睡眠質量差和睡眠時間不足而導致的次日疲勞、精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下和易怒等社會功能損傷。

需要注意的是,偶然失眠不能診斷為失眠。此外,如果睡眠時間不足,但醒後日間腦功能不受影響,也不能算失眠。如果每週失眠2~3次,連續1個月以上且伴有日間社會功能障礙,則需要警惕。如果上述情況持續3個月不緩解,失眠的診斷肯定就成立了。

效率低下和出錯是失眠後容易出現的問題。失眠導致的認知功能損害可因從事職業的不同而帶來不同程度的危害。最危險的是從事高風險職業的失眠者,誘發災難性事故的機率大幅升高。有資料顯示,曾經的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和切爾諾貝利核反應堆事故,都與工作人員睡眠不足有關係。

傳統療法差強人意

目前,對於失眠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療法、物理療法、替代療法和認知行為療法等。

物理療法主要包括重複經顱磁刺激、電休克療法、經顱直流電療法等。物理療法種類很多,副作用小是其突出優點,然而療效個體差異較大。研究較多且比較熱門的是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但尚未在全世界專家中形成共識,因而也沒有列入指南推薦。替代療法包括針刺、氣功和瑜伽等。

睡眠藥物主要是以安定為代表的苯二氮 類。近年來,有些醫院也將抗抑鬱藥和抗精神病藥用於失眠的治療。藥物療法迄今是最普遍的失眠治療手段。但長時間藥物治療或用藥方法不當時,容易造成藥物依賴和成癮。此外,也有研究顯示,安眠類藥物有引發摔倒、痴呆和腫瘤的風險。因此藥物治療失眠應儘量控制不超過兩週,最多不超過四周。

認知行為療法是迄今為止全世界睡眠領域唯一推薦的失眠治療方法。其核心內容是透過矯正人與床的關係來治療失眠,簡而言之就是床僅用於睡覺和性活動,除此之外的所有活動都不應在床上進行。認知行為療法可以在醫生和患者面對面時進行,也可以透過電話或者網際網路實施。一般認為,認知行為療法對50%的失眠病人有效。

“自控鎮痛”帶來的啟發

自控睡眠方法的構思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當時在疼痛醫學領域出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進步,那就是病人自控鎮痛技術的發明和應用。

這是一種利用計算機控制原理,實現病人“自我控制、分時分次、立竿見影”的鎮痛療效。我們使用這種革命性技術卓有成效地控制了心臟外科病人的術後疼痛,但同時發現手術引發的術前恐懼和失眠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於是考慮透過病人自控抗焦慮來緩解術前緊張。儘管當時這種設計因為缺少能夠誘匯出自然睡眠的藥物而未能實現,但它使我們得到啟發:可以嘗試讓患者自己控制自己的睡眠。

近些年,隨著自然睡眠誘導藥物的廣泛使用,以及病人自控給藥技術的日臻完善,“病人自控睡眠”終於得以實現。我們經過6年多的實踐和探索,提出了

“病人自控睡眠”和“多模式睡眠”

的全新概念,這是我國麻醉學界對國際睡眠醫學的原創性貢獻。

“病人自控睡眠”是藉助自控給藥裝置和藥物,當失眠病人想睡覺的時候,自己按壓機關就可以把適量的藥物注入體內,從而誘匯出自然睡眠或生理睡眠的一種方法,給人以“想睡就睡”的體驗。

“病人自控睡眠”的第一個顯著優點是

將藥物濃度控制在安全範圍

,既能讓病人入睡,又不會引起過度鎮靜和呼吸抑制等副作用。第二個優點是“病人自控睡眠”

可以誘匯出自然睡眠

,讓病人大腦恢復適當比例的淺睡眠、深睡眠和快動眼睡眠,並恢復每個晚上約5個週期的睡眠節律。快動眼睡眠也就是做夢期,與深睡眠一起構成核心睡眠,核心睡眠是睡眠質量的關鍵。

“病人自控睡眠”一開始主要療效體現在糾正異常的睡眠節律,經過一段時間反覆的睡眠結構調控,我們發現,患者的焦慮和抑鬱等共病逐漸消失,因失眠損傷的腦神經結構也得以修復。

多模式睡眠可提升療效

約50%的失眠病人單靠自控睡眠技術並不能達到治癒失眠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多模式睡眠便應運而生。

所謂多模式睡眠,就是利用多學科和多種手段,根據失眠病人不同階段存在的主要矛盾,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治療涉及麻醉科、疼痛科、精神心理科、耳鼻喉科、神經內科等科室,治療方法除了“病人自控睡眠”,還有重複經顱磁刺激、認知行為療法等。臨床實踐表明,以“病人自控睡眠”為主線的多模式睡眠可較大幅度地提高頑固性失眠病人的治癒率。

多模式睡眠主要適用於藥物依賴型慢性頑固性失眠。失眠病人發病初期主要表現在睡眠節律紊亂,屬於功能性改變,如果不能及時糾正會引起腦神經細胞的損傷。這也是慢性失眠難以治癒的重要病理學基礎。“病人自控睡眠”為主線的多模式睡眠是透過長時間反覆糾正紊亂的睡眠節律,逐漸達到修復腦細胞、治癒失眠的目的。因此,這種療法與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強調從病因入手治療失眠。

當然,“自控睡眠”尚不完美。例如需要較長時間開通靜脈通路,不僅給病人帶來不便,而且存在感染風險。未來我們設想透過可程式設計密閉式鞘內給藥解決這個問題,同時大幅降低藥物用量。另外,目前“病人自控睡眠”裝置的工作引數尚需人工滴定和調節,未來期待人工智慧技術可以將其替代。

為助力衛生健康行業高質量發展,

“醫視野”

欄目將聚焦醫學各領域的先進理念和優秀實踐,打造高階醫者智庫,擷取創新亮點,凝練發展思路,提升治理能力。

策劃:方彤

作者: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副院長 安建雄

編輯:鄭穎璠 王建影 胡彬

TAG: 睡眠失眠自控病人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