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專家談情緒管理:快節奏生活下 慢性疾病和精神疾病共患機率很高

由 央廣網的部落格 發表于 歷史2021-12-12

原標題:專家談情緒管理:快節奏生活下 慢性疾病和精神疾病共患機率很高

央廣網北京10月12日訊息(記者王晶)在如今的快節奏生活下,情緒管理作為現代慢性病防治中自我管理重要內容的評價指標,越來越受到重視。《“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最佳化健康服務,到2030年,實現全人群、全生命週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

“人們所面臨的疾病譜發生了巨大改變,由戰爭、感染和飢餓為主導的病因,逐漸演變為由人與人之間的聯絡變得頻繁而不確定產生的交際壓力和競爭恐慌等人為因素所主導的病因。”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在由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北京健康城市建設促進會與北京大學醫學部敘事醫學研究中心舉辦的研討會上,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王春勇接受了央廣網記者的採訪。

福建省福州市,一家書店裡的圖書學科分類:情緒管理(圖片來源:CFP)

患者的不良情緒是疾病發病的早期徵兆

如今,在高速發展、快速變化的當代社會,物質生活豐富,多數人學習、生活、工作的節奏也隨之變快。王春勇表示,人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過程中,精神生活常常被忽視。在臨床中,越來越多患者的病情受到更多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

“生活中很多疾病,釋放了負面情緒,就會好轉得快起來。”這是從業多年、專攻於中醫內科消化的王春勇最直接的感受。

為此,他還專門撰寫了中醫首部敘事醫學專著《情緒管理與健康》,揭示疾病背後的社會、心理因素。作為新書作者與專業醫生,王春勇一直秉持一個觀點,患者的健康,在強大的技術給予生理的支援以外,還需要人文關懷、文化滋養,得到社會與心理的支援,以保持良好的心理彈性,維護健康。“醫生要治病,也要治心。”他說。

近年來,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視,醫療服務從疾病防治轉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國家精神衛生專案辦常務副主任、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公事部主任馬寧稱,從實踐來看,慢性疾病和精神疾病共患的機率很高,需要引起足夠重視。有關方面應該向全人群,尤其是青年人,及時灌輸自我情緒管理的理念和技能。

結合日常病例,王春勇說:“我們發現患者的不良情緒是疾病發病的早期徵兆,是診斷和治療疾病的重要借鑑和依據,也是患者內心的真實訴求和渴望,還是醫生給予患者關注和幫助的重要指標。”他同時強調,醫學應當迴歸以病人為中心的價值醫療,醫生要會和病人溝通。

醫務人員心理健康服務水平有待提高

“心靈是我們的歸宿,心理因素對人的健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韓啟德指出,疾病的根本危害在於傷痛,傷痛是一種主觀感受,病人需要療愈,也需要關愛和照顧。

就醫生如何輔助患者做好情緒管理,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國健康教育中心健康促進部主任、副研究員盧永指出,患者心理健康對患者本身疾病的發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是促使患者戰勝疾病,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構建良好醫患關係的措施。

不過,當前廣大醫務人員心理健康服務水平和能力還有待提高。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劉奇解釋稱,隨著醫學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技術至上”思潮導致臨床工作中的“去人性化問題”愈演愈烈,成為醫患關係緊張的重要原因。當下,社會對臨床醫學的普遍責難是醫護人員“眼中有病、目中無人”。不少醫生熱衷於細胞、基因的研究,卻對病人冷漠無情。

劉奇對王春勇的做法表示贊同,無論老幼、親疏,醫生都應詳細、深入地瞭解和理解病人的情緒變化及疾病發生、發展的關係,循循善誘,帶領病人找到由於人際關係不和諧造成的不良情緒對健康的影響,並幫助病人認識到這一點,引導病人自己走出不良情緒的陰影、獲得健康。

TAG: 健康王春勇患者疾病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