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沒有器質性病變,如果是胃腸功能性疾病該如何治?

由 消化病健康 發表于 健康2021-04-10

胃腸功能性疾病

沒有那麼簡單

反覆發作 久治不愈

普通人群中約有1/3的人有過消化道不舒服的經歷。胃腸道的不適症狀,多數是所謂“功能性胃腸病”。

胃腸道常見的不適症狀,如噯氣、反酸、上腹部燒灼感、隱痛、腹脹等等,

如果經過常規檢查不能發現能夠解釋臨床表現異常的原因,就被稱為“功能性胃腸病”,約佔消化內科門診就診患者的50%~70%。還有一種由胃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導致食管黏膜損傷或引發食管來源的症狀,被稱作胃食管反流病。

【手部按摩口訣】

手指腳趾多揉揉,失眠頭痛不用愁;常揉拇指健大腦,常揉食指胃腸好;常揉中指能強心,常揉環指肝平安;常揉小指壯雙腎,十指對力強心臟;雙手對插頭腦清,旋轉關節通經脈;反掌伸展松筋骨,揉揉十指祛頭痛;按摩四關行氣血,搖肩轉膊松頸椎,甲角切切精神爽。大家沒事就多按按!

儘管病因和發病機制能夠解釋症狀的原因,事實上也屬於廣義的“胃腸功能紊亂性疾病”。

這類疾病的核心發病機制是胃腸運動紊亂和胃腸道對不良刺激的感受反應過度敏感。因此,也被稱為胃腸動力紊亂性疾病。

該病有幾個突出的特點:

一是發病率高,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普通人群中約有1/3的個體曾有胃腸道不適的經歷。消化科專科門診中,功能性胃腸病的比例佔50%~70%。

二是療效不理想。

由於導致或影響發病的因素很多,症狀多樣化,導致症狀的詳盡病理生理學機制不明確,目前缺乏根治的藥物或方法。

三是反覆發作,

對生活質量影響較明顯。容易造成患者的困惑和恐病心態。

四是患者反覆就醫,

佔用大量社會經濟和衛生資源。因此,普及這類疾病的科普知識是非常必要的。

隱蔽性強 容易誤診

消化科門診常見的此類疾病有三類:一是胃食管反流病相關的表現。典型的表現是“燒心”和反流。“

燒心”是指起於胸骨後或上腹部,一直向咽部蔓延的灼熱感或疼痛。

反流是感到胃內容物進入食道內甚至咽部和口腔。

這就提示患有胃食管反流病的可能。臨床上給醫生和患者造成困惑的是不典型症狀,如嗓子幹癢、口腔異味、聲音嘶啞、清喉、久治不愈的慢性咳嗽等食管外表現,容易誤診為心臟疾病的胸痛等。

有些研究報道稱,胃食管反流病與頸椎病、冠心病、甲狀腺疾病以及肺部疾病常常合併。

第二種情況是噁心、嘔吐、噯氣、打嗝、早飽、飽脹、上腹部隱痛、嘈雜、灼熱感、飢餓痛等胃部症狀。

這些患者內鏡檢查是常被告知患有慢性胃炎,更多引起患者恐慌的是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往往從個別醫生或者一些科普文章中獲得慢性萎縮性胃炎是癌前疾病的資訊,便擔心害怕起來。

胃的上部(通常所說的胃底和胃體)是分泌胃酸的區域,這些部分如果出現萎縮性炎症改變,才是癌前潛質的疾病表現。

通常內鏡檢查是在炎症較明顯的為下部(胃竇)取材活檢,所以胃竇活檢診斷的萎縮性胃竇炎並不提示生癌的風險增加。對於出現胃部症狀的患者,內鏡檢查是排除明顯器質性疾病以及惡性疾病的最重要手段。有胃部症狀的患者如果年齡大於45歲,或者任何年齡段出現胃部報警症狀(嘔血、黑糞、消瘦、慢性貧血、胃部劇痛、胃癌家族史等)均應接受胃鏡檢查。如胃鏡檢查提示只是普通的慢性胃炎,相關的常規血液檢查結果也不能解釋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狀,就可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

脹氣按摩

還有一類功能性胃腸病較為常見,就是以脹氣、排氣增多或不暢、絞痛等腹部不適,或伴有便秘腹瀉等表現的功能性腸病。

這類疾病的確診也依賴於內鏡檢查和常規的生化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男性年齡大於40歲(女性45歲)有腸道症狀或大便頻率或性狀異常者建議接受結腸鏡檢查。或者任何年齡出現大便帶血、潛血實驗陽性(一種陰性出血的糞便檢查)、大便異常伴有消瘦等需要接受結腸鏡檢查。如內鏡檢查和血液化驗等不能接受腸道症狀,就認為是功能性腸病的表現,醫生會針對症狀治療。

胃腸功能性疾病的發生發展受心理認知、社會活動、進食相關的行為學以及環境變化的影響,故目前尚無治癒疾病的特效措施或藥物。

1.有些原因阻礙了醫生診斷功能性胃腸病應該秉持的客觀理念。

這些因素包括:醫療問責環境、各種渠道獲得的不客觀和不全面的健康知識等,使得功能性胃腸病的處置目標未被明確鎖定。

2.諸如“食管炎”、“Barrett食管”、“慢性胃炎”、“膽囊炎”、“結腸炎”等胃腸黏膜改變(特別是胃黏膜萎縮、腸化、不典型增生等)及其與胃惡性腫瘤風險關係的理念認知存在誇大化和盲從性,很大程度偏離了功能性胃腸病的處置目標(改善和消除症狀)。

增加了患者心理負擔,加劇了功能性胃腸病的發生以及臨床實踐的挑戰。

3.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風險定位和處置理念“搶鏡”了功能性胃腸病的角色本位。

一定程度上也混淆了功能性胃腸的處置目標,加大了功能性胃腸病的處置困難。

4.醫患雙方對功能性胃腸病的病因、發病機制,

特別是處置目標溝通不到位。

5.不健康的飲食保健行為理念,

如“少食多餐”、“蜂蜜養胃”、各種“調理學說”等等並不適合普遍人群,甚至更多沒有確鑿科學依據“保健”、“科普”理念,誤導了不利於功能性胃腸病預防和治療的“養生”行為。

沒有器質性病變,如果是胃腸功能性疾病該如何治?

調適心理 注意飲食

瞭解功能性胃腸病的致病因素和症狀產生機制是有效預防和改善治療效果的基礎。研究顯示誘發或加重功能性胃腸病的因素分三類。

一是心理和精神因素。

神經胃腸病學關於腦腸軸的研究進展顯示,大腦中掌管情緒的腦區(如扣帶回、島葉、海馬和杏仁核等)異常興奮會使胃腸不適的感覺放大,及出現所謂內臟高敏感。另外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會引發胃酸分泌增加、消化酶分泌減少和排泌異常,引起胃腸運動不協調,出現消化不良症狀。隨著社會經濟、環境以及人際關係的改變,人們受到的精神應激因素增多,是功能性胃腸病發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維持良好的情緒是預防和改善胃腸道症狀的重要一環。這裡提供給讀者判斷自己有否情緒或心理異常的方法。睡眠質量的下降(入睡困難提示焦慮情緒;易醒提示抑鬱情緒)、興趣愛好改變(興趣減少或喪失,常提示情緒低落或抑鬱),全身多個系統症狀或不適常提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多與情緒問題有關。

第二個影響胃腸道功能引發不適的是飲食因素。

甜辣生冷食物、咖啡濃茶常引起胃酸分泌增多,引發飢餓痛、嘈雜、灼熱感等胃酸相關症狀,粗糧、豆製品、富含粗纖維的食物往往引發脹氣、絞痛等胃腸動力紊亂相關症狀。第三個影響胃腸功能的因素是溫度環境,腹部或身體受涼往往引發消化道症狀。

另外,鑑於功能性胃腸病發病率高、療效差、對病因和預後認識常有偏差的特點,在患者中普及相關知識非常必要,幫助患者瞭解此類疾病的真實危害,消除恐癌心理,提高症狀治療水平是廣大消化科醫生共同努力的目標。

不建議自行購買非處方藥

既然功能性胃腸病是沒有生命危險的疾病,患者是否可以不看醫生,自己在藥店購買非處方藥經驗性治療呢?從明確疾病診斷的意義上講,不建議患者“自行”非處方藥治療。

因為胃腸道的症狀幾乎都沒有對疾病性質指向性的特徵,所以單從症狀,不能確定疾病的性質。沒有就診之前,非處方藥實驗性治療是要冒很大風險的。

胃腸功能性疾病的主要發病機制是胃腸動力紊亂和胃腸內臟高敏感。針對這些發病機制,一些有以下確切作用的藥物是具有確定療效的。一是調節胃腸運動的藥物。二是減少胃腸道刺激因素的藥物。

TAG: 胃腸病功能性症狀疾病胃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