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七_醞釀效應】大部分人可能都不知道,“不思考”也是一種思考方式

由 蒼穹航天 發表于 家居2021-12-12

我們先從一個有趣的小故事開始:

傳說,古希臘的阿基米德為了鑑定純黃王冠是否摻假,冥思苦想多日卻得不到答案,但他居然在洗澡時想出浮力定律,這一個戲劇性過程後來被心理學家歸納為“醞釀效應”——很多時候,當我們盡力去解決一個複雜的或者需要創造性思考的問題時,無論耗費多少精力都找不到正確的思路。在這種時候,暫停停止對問題的積極探索,反而可能會產生關鍵性的靈感,還比如說,門捷列夫發現元素週期律時是透過睡覺產生靈感的,而這就是“醞釀效應”。

心理學家認為,所謂的“醞釀”過程並不是停止思維,而是將原先的整個思維過程轉入潛在的意識層面,透過潛意識對儲存存在記憶裡的相關資訊進行組合,從而獲得類似於“靈感”的思維狀態。而這種狀態的觸發因子就是中途的休息過程。在放下難題之後,大腦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緊張,忘記了前面的不正確的、導致僵局的思路,反而有利於在潛意思層面形成具有創造性的思維狀態。

義大利美學家克羅齊提出過一個觀點:人的知識有兩種,一種是直覺的,一種是邏輯的,前者是“從想象中得來的”,後者是“從理智中得來的”。當邏輯思維走進死衚衕的時候,透過輕鬆和休息的“醞釀”過程,將思維的工作交給直覺,透過大腦中隱含的某種迅速而直接的洞察和領悟,反而能獲得意想不到的結果。

1971年,美國心理學家西爾維拉設計了一個實驗,專門演示“醞釀效應”。

西爾維拉選取了一批年齡,智力水平大致相同的志願者,把他們分成三組,並要求他們解決同一道難題。

根據實驗要求,第一組有半個小時來思考,中間不允許休息;第二組先思考十五分鐘,然後無論解出與否都要休息半個小時,然後再回來思考十五分鐘;第三組與第二組類似,仍是前後各思考十五分鐘,但是中間休息的時間延遲到四個小時,用於打球、打牌等休閒活動。

結果是,第一組有56%的人解決了問題,第二組有65%的人解決了問題,第三組有86%的人解決了問題。

透過這次實驗,西爾維拉確信,“醞釀效應”打破;1問題的不恰當思路的定式,從而促進了新思路的產生。

很顯然,這種把難題暫時放一放,穿插一些其他事情的做法,使人們不會陷入某種固定的思維模式,能夠採取新的步驟和方法,從而使問題更容易被解決。在生活中,我們都有過類似的體驗。而由此延伸出來的很多觀念,比如“勞逸結合”的工作理念,以及以分割時間為基礎的各類時間管理方法,都是從“醞釀效應”中延伸出來的。

因此,當我們面臨一個難題時,千萬不要鑽牛角尖,更不要因此而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解決不了難題,而是走進了僵化的思維定式中不能自拔。這時,不妨先把它放在一邊,去做別的事情。透過暫時放下這個問題,消除掉僵化的思維模式,過幾個小時、幾天,甚至很長時間之後再來收拾它,我們的大腦便能運用新的思維模式去解決這個問題。

要相信自己的刀惱,它比我們想象中更強大,只不過在某些時候我們大腦短路了,需要休息。人腦中隱含著某種迅速而直接的洞察和領悟,這種能力被稱為“靈感”或“直覺”。要相信,即使我們停止思考問題,大腦中收集到的資料也不會消極地儲存在那裡,它會一直在意識深處,重組、加工原來儲存的那些資料,進而產生新的想法。

TAG: 思維醞釀大腦休息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