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秦始皇13歲造驪山墓,漢武帝建東方金字塔,帝王為何都熱衷造墓?

由 愛一歷史 發表于 家居2021-06-14

相傳,漢武帝即位不久之後。有一次,他打獵經過茂陵這個地方,被這裡的風水吸引。

正當他稱讚的時候,有一隻麒麟狀的動物跑過來,

他馬上拉弓搭箭,利箭呼嘯而出。可是,結果卻出乎意料,那隻麒麟狀的動物不見了,更令漢武帝吃驚的是,從那隻麒麟狀動物消失的地方,長出了一棵長生果樹。漢武帝對此更是費解不已。於是,他馬上找來當地的風水大師詢問。

圖1 麒麟

風水大師來到漢武帝打獵的地方,看到此處土地平曠,綿延不盡,南望秦嶺,北依群山,莽山北橫,渭水東流,氣象開闊,氣脈極佳。於是,風水大師立即驚呼:“此地氣息所集,風水乃千百年來第一吉壤,而且又與渭北諸陵連成一體,則西、北龍脈相連。另外,此地‘土’大盛,您名字裡的“徹’中間有土,居於此,可居中以震四方。”

漢武帝聽後龍顏大悅。於是下令在此修建壽陵。

由於此地原屬漢時槐裡縣的茂鄉,所以稱之為“茂陵”。

強烈的人生儀式感

事實上,在我國的秦漢時期,厚葬之風便開始盛行。在“視死如君生”意識支配下,上自皇帝、諸侯,下至官吏、豪強,對於人生儀禮的這最後一幕都極盡奢華之能事。

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墓之巨大、規模之驚人自不待言。

圖2 驪山墓

秦始皇即位的時候才13歲,就開始穿鑿驪山,為自己營建陵墓。

當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他更是好大喜功,在興修阿房宮的同時,又令丞相李斯從全國調集了70萬的人力,加緊了對陵墓的修建。

到了西漢時期,帝王在陵寢建設上也都各自耗以量資,役使勞工無數。漢武帝時期是西漢國力鼎盛之秋,厚葬之風最熾。

對於這位一生求仙不得、乞長生不能的大漢天子來說,怎樣確保自己在另外一個世界仍能隨享至權威儀、豪奢榮華,始終是最為重要的個人問題。

漢武帝好大喜功的生性,使其陵墓茂陵及附屬建築的規格所耗費的資財、人力都達到了一個驚人的規模,它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

因為陵體高大宏偉,形為方錐,有“東方金字塔”之稱。

豪華版帝王墓

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39年,漢武帝徵募工匠、徭役數萬人,在槐裡縣茂鄉開始修建茂陵。

動工後不久,為了圈定陵園地域,按照先帝慣例,升壽陵所在地為縣制,由中央有關部門直接管轄,以便於工程運營、管理。

圖3 茂陵

漢武帝壽陵選址在當時的槐裡縣茂鄉,因此茂鄉就成為中央專區,並升格為縣,以其名為茂陵,治所設在主陵區東北,稱作“茂陵邑”。

與其說是皇帝壽陵的特轄專區,倒不如說是負責建陵工程官員們的臨時駐地,這樣使得茂陵工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但是,

由於工程量較大,週期又長,不但經費龐大,那些被徵發來的民眾苦不堪言,諸多官員及其家屬長期居住在這也很辛苦。

因此,有關大臣不斷上書向漢武帝反映這種情形,希望得到漢武帝的重視及關照。

當時的漢武帝卻正為日益嚴重的“地方豪強”勢力膨脹而憂心仲仲。而且還有一部分退職返鄉的官吏也與地方勢力勾結,聚任俠之徒,結黨營私,出門前簇後擁就有上幹人,氣勢比地方官都大。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由於天災人禍,廣大下層農民的大批破產與流亡。

政府有關部門三令五申、嚴刑峻法,又廣施賑濟,並且多次組織貧民轉移到邊郡,但貧富分化、豪強坐大的形勢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性扭轉。由豪強橫暴而引發的社會矛盾尖銳,已顯現出其對武帝統治極為不利的徵兆。

圖4 主父偃劇照

這時,一向以善於處置中央與地方關係的中大夫主父偃也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這次他又借修建陵邑的事情向漢武帝進言:“茂陵初立,天下豪傑併兼之家,亂眾之民,皆可徒茂陵,內實京師,外銷奸滑,此所謂不誅而害除。”

一番話,使得漢武帝豁然開朗,既可以為建陵、守陵建立一個穩定而充實的供給基地,又可以不動聲色地使那些目中無人的地方豪強們徹底脫離其稱王稱霸的樂土。於是,漢武帝馬上頒佈詔書,採納主父偃的意見,下達了關於強制移居的命令。

漢武帝曾經三次徙民於茂陵邑,所徙居民為全國各地的豪傑,官吏和家產300萬以上的家族。

茂陵邑中聚集了當時天下一大批富翁。如摯氏“為天下高些”,袁氏的家僮多達千人,馬氏“資產巨億”。

茂陵的特殊地位,吸收了當時一大批社會著名人士,如董仲舒、司馬相如、司馬遷等都家居茂陵。

佔據全國三分之一錢財的“茂陵”

對於茂陵的營建,耗資很大。《晉書·索綝傳》記載:

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一供宗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

也就是說,漢武帝動用全國賦稅總額的三分之一,作為建陵和徵集隨葬物品的費用。建陵時曾從各地徵調建築工匠、藝術大師3000餘人。其規模之大,建築之豪華,隨葬品之豐厚,都大大超過西漢諸陵。茂陵總體呈方形,是漢興厚葬的典型。

圖5 地宮

第一是梓宮,茂陵的梓宮,

是五棺二槨,五層棺木,是放在墓穴後部槨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後半部是一槨室,它有兩層,內層以扁平立木疊成“門”形,南面是缺口;外層是黃腸題湊。其五棺所用木料,是秋、檁和楠木,三種木料,質地堅細,均耐潮溼,防腐朽性強。

第二是黃腸題湊

,所謂“黃腸題湊”,“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日黃腸。木頭皆內向,故日題湊”。據史籍載:天子死後,所作黃腸題湊,表面打磨光滑,頗費人工,要由長90釐米,高寬各10釐米的黃腸木15880根堆疊而成。

第三是便房,

梓宮的四周,設有四道羨門,設有便房。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簡單地說,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饗之所,將其生前認為最珍貴的物品與死者一起殉葬於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

第四是地宮,

茂陵這座“金字塔”在高大的夯土封冢之下,是它的核心建築——地宮,稱為“方中”。張湯調任茂陵尉,他親自抓的一項具體工程就是“方中”建設。方中內部豐富多彩。

在茂陵的墓室四面各設有能透過六匹馬所駕車的墓道。各墓道的門都巧設刀劍、伏弩等暗器,以防盜墓。

墓室內建梓棺,“柏黃腸湊”,四周充沙,以防潮溼。

茂陵高46。5米,頂端東西長39。25米,南北寬40。60米。底邊長:東邊243米,西邊238米,南邊239米,北邊234米。

據《關中記》記載:

漢諸陵皆高十二丈,方百二十步,唯茂陵十四丈,方百四十步。

秦始皇13歲造驪山墓,漢武帝建東方金字塔,帝王為何都熱衷造墓?

圖6 漢代墓群

茂陵的封土,全用夯土打築,形似覆鬥,莊嚴穩重。經過二千餘年的風雨剝蝕,現在陵高還達45。6米,頂部東西長39。5米,南北長35。5米,底部東西長231米,南北長234米。封土堆下的地宮極其廣闊。

根據《漢舊儀》記載:

地宮佔地一頃,深十三丈,墓室高一丈七尺,每邊長二丈。

至後元二年,也就是公元前87年,茂陵終於竣工完成,歷時53年。終於漢武帝在位50餘年,年年都有罕見的珍寶送入。當他死後入葬時,地宮中已塞滿寶物,以至於無法再裝。

當時昭帝年幼,霍光專事,不知禮正,在武帝下葬時,不只是往裡填塞了許多金錢財物,還殉葬了鳥獸魚整牛馬虎豹等,多達190種,以供漢武帝在幽冥中繼續享用。

秦始皇13歲造驪山墓,漢武帝建東方金字塔,帝王為何都熱衷造墓?

圖7 陪葬品

據說,漢武帝棺柩將入地宮時,梓棺自動發出巨響,放出異香,聚積於墓道之間,狀如大霧。墓門閉後,門柱崩壞,月餘霧才消散。這些傳說從某些方面來講,足夠反映了地宮設計營建的精巧。

周邊設施十分完善

在陵冢的周圍,建立有富麗堂皇的廟、寢、便殿等宮室。漢武帝的廟叫龍淵宮,龍淵宮建在陵冢之東。有史料記載:

武帝廟號龍淵宮,長安西,茂陵東有其處,作銅飛龍,故以冠名。

在陵冢的東南依照漢朝的陵寢制度,“廟”是用來安放武帝的神主,陳列武帝的衣冠和生活用具。每月祭祀一次,供奉新出產的時鮮食品;“寢”是供武帝靈魂處理事務和飲食起居的地方。每天都要進行祭祀。“日祭於寢”,“日上四食”。便殿則是供武帝靈魂遊樂之所。“時祭於便殿”,“時”為春夏秋冬四時,即每個季度祭祀一次。

為了保衛陵寢不會遭受侵擾破壞和保證武帝靈魂的享樂,在陵冢的四周,修建有內外兩重的城牆,組成了陵園。城牆四周都建有門闕。

陵園內又設有陵令、寢廟令、司官、園長、門吏等官吏,

進行管理、侍奉,保衛陵園的官吏、雜役、衛士多達5000餘人。

茂陵陪葬墓和其他漢陵的陪葬墓的奇異之處在於都有“象徵”的說法和意義,例如霍去病墓、衛青墓、李夫人墓等。

秦始皇13歲造驪山墓,漢武帝建東方金字塔,帝王為何都熱衷造墓?

圖8 霍去病墓

24歲的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去病去世,諡號景櫃侯。

漢武帝對霍去病得死非常悲傷,他調來玄甲軍,列成陣沿長安一直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其冢像“祁連山”,以表彰他的不朽功勳。

霍去病墓底部南北長101。50米,東西寬73米。頂部南北長15米,東西寬8米,佔地面積5841。33平方米,封土體積62961。24立方米。墓冢上下,墓地周圍,亂石嶙峋,蒼松翠柏,廕庇墓身,一派山林幽深景象。墓南、北面東西兩角,各有回欄曲徑,通向墓頂。

衛青是漢武帝時大司馬大將軍,七擊匈奴,在陰山腳下馳騁,收復了河套地區,立下汗馬功勞。衛青雖然戰功顯赫,權傾朝野,但從不結黨。他對士卒體恤較多,能與將士同甘苦。

元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06年,衛青去世,諡號烈侯,陪蘊茂陵,緊鄰外甥霍去病墓“為冢像廬山”。

衛青墓底部東邊邊長113。5米,南邊邊長90米,北邊邊長67。6米,西邊邊長62米,高24。72米,佔地面積8064。55平方米,體積94412立方米。

秦始皇13歲造驪山墓,漢武帝建東方金字塔,帝王為何都熱衷造墓?

圖9 衛青墓

西北角凹進一部分,而西南角凸出一部分,遙望如一小山,南面坡陡,北面坡長緩,中腰有平臺。

李夫人是漢武帝最為恩寵的夫人。大將軍霍光按照武帝的心意,以李夫人配食,追上尊號日孝武皇后。李夫人墓東西50步,南北60步,高8丈,墓冢高大,狀如磨盤,上小下大,中間有一道環線,俗稱磨子陵。陵墓外形腰部有一環周兩層臺階,當地人稱其為“磨子陵”,亦名“英陵”。

在距墓頂13米處內收成臺,臺東西兩邊各寬3。5米,南北兩邊各寬4。5米。在陪葬墓中李夫人陵墓最大。《磨子陵的傳說》是一個向善而動人的民間故事。李夫人美麗到“傾城傾國”,但她紅顏薄命,早逝。漢武帝為其作長賦《傷悼李夫人賦》:“嗚呼哀哉,想魂靈兮!”

TAG: 茂陵漢武帝李夫人武帝霍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