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神奇的酸棗樹裡藏著應對極端氣候的秘密 | 常竹青

由 何以為食GGF 發表于 美食2022-12-23

白露中秋時節是百果成熟的季節,但是野果卻是我的最愛,酸棗、杜梨、八月炸、野獼猴桃、野葡萄、五味子、山茱萸、軟棗、菇娘。。。。。只要你熱愛大自然,肯留意身邊的物種,也有冒險探索精神,總能品嚐到這些大自然饋贈的野味。

野果的味道和人工種植的水果味道完全不同,都有一股清新脫俗的酸甜味,水份也不大,沒有經過馴化,和周圍的山野氣息是一致的。

■八月秦嶺常見野果—八月果

1

酸棗既是人的食物,更是動物的食物

家鄉的野果主要是酸棗,也叫棘,而種植的大的棗樹其實是酸棗的變異品種。酸棗一般長在田間地頭較為乾旱的黃土崖上,酸棗的種類也有很多,按照果形來區分,有球形、橄欖形、磨盤形,味道有偏甜、偏酸的區分。從整個白露到霜降期間,酸棗經歷了由青變紅、變軟、變乾的過程。其中剛成熟的酸棗是脆甜的,水份較多,味道最佳。想吃到酸棗就需要付出代價,因為它原本是野生動物的食物。

■酸棗樹渾身長滿了刺

收秋期間大人很忙,休息的空檔,小孩子們就會跑到地頭去摘酸棗。酸棗樹不是很高,但是渾身卻長滿了刺,有些刺是直的,會直接刺破血,有些刺卻是倒鉤的,會鉤爛衣服,還會在身上拉出一道血口子,有些刺大而粗,有些則比較細小,細小的刺刺入肉中會折斷,需要用針挑出來。因此需要冒著被刺破劃爛的風險,在刺林中小心穿梭,才能摘到酸棗,品嚐這來之不易的野味。但是酸棗的味道實在誘人,最開始都是邊摘邊吃,有時候甚至來不吐出棗核,一起嚥下。

■成熟的酸棗

到了收秋快罷了,地裡的農活也收拾差不多了,酸棗也都變紅變軟了,這時候大人們便出動了。大人們的採摘法與小孩子完全不同,比較簡單粗暴,體現了分工合作,人們邀約組成隊伍,拿著長竿子,提著籃子,到更遠的酸棗林去。打酸棗時,有人負責用杆子將酸棗敲打下來,有人負責從下面撿起來並收到籃子裡。一些地方老藝人們還用方言將打酸棗的有趣故事編入秧歌,成為重要的民間文化藝術之一。

■鄉村打棗的民俗畫

打回來的酸棗,一部分老人會拿到城裡街道去售賣,老人們將易拉罐攔腰剪成兩半,下半部分作為量酸棗的容器,賣5分錢、1毛錢一罐。城裡人採不到酸棗,但是也能品嚐到酸棗的味道。

大部分酸棗會被製作成酒棗儲存起來慢慢食用。人們將酸棗淘洗乾淨後,用白酒泡起來,放到乾淨的玻璃瓶中密封,這個方法可以一直保持到第二年,都依然還是酸甜脆的味道。

小時候吃酸棗,都認為酸棗核無用,都吐掉了,後來上了高中看了醫書才知道酸棗核裡的酸棗仁才是寶貝,《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具有寧心安神,斂汗,生津,補肝之功效,被列入諸多藥方。這對於我們這些時常因焦慮煩惱而失眠、甚至神經衰弱的現代人來說實在是一味良藥,後來我高考時常常自採酸棗仁泡茶飲用,這幾年也常常用酸棗仁配上九節菖蒲、烏梅、大棗、紅糖等藥材製成菖蒲安神茶,功效也非常不錯。

■酸棗仁

在酸棗樹諸多防衛措施下,其果實並不會全部都被人類摘走。進入深秋初冬以後,酸棗的葉子落光,剩餘的酸棗掛在枝頭,或掉落在草叢中,也是麻雀等鳥類和果子狸、狐狸等野生動物重要的過冬食物,成為維繫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物種。

神奇的酸棗樹裡藏著應對極端氣候的秘密 | 常竹青

2

酸棗樹背後隱藏著物種適應氣候變化的秘密

酸棗除了食用,還是當地農民用來監測氣候變化的“儀器”。

酸棗在生長過程中葉子、開花和結果情況都會隨著氣候變化而變化,有時候當地農民就靠觀察當年酸棗樹葉子的大小稠密度以及掛果的大小年,來判斷未來幾年的氣候狀況,進而安排未來的農業生產活動。

這個傳統經驗也得到了現代生態科學研究的支撐,

據山西師範大學鄧榮華教授等人的研究結論,酸棗這樣的野生植物表現了很強的氣候變化適應能力,

在中國大陸不同氣候乾旱階梯上,酸棗的葉面大小、二次枝條長度、葉柄長度、棗吊數(掛果樹)、種子大小與乾旱的程度呈現緊密的協變性。

神奇的酸棗樹裡藏著應對極端氣候的秘密 | 常竹青

■酸棗可以在極端環境下生存結果

簡單來說,酸棗為了適應乾旱地區的氣候,有限的土壤水分,會把自己的樹葉變大,枝條變短,種子變小,這樣可以確保儘可能獲得更多的用於維繫生命的能量,最少地把營養元素用在自身的軀幹上,結更小的果實,掉落在土壤中更容易發芽,同時也不易被人類和其他動物發現。

神奇的酸棗樹裡藏著應對極端氣候的秘密 | 常竹青

乾旱地區的酸棗樹根系極為發達,地上部分的枝幹反倒很少,與土壤融合在一起,最大程度減少乾旱對自身的影響

當然,不僅僅是酸棗,只要留心身邊大自然,我們會發現其他物種對自然都有很強的對映能力,會順應氣候變化,並練就了一身獨特的本領。

神奇的酸棗樹裡藏著應對極端氣候的秘密 | 常竹青

■野生枸杞能夠適應極端乾旱和鹽鹼土壤環境

神奇的酸棗樹裡藏著應對極端氣候的秘密 | 常竹青

■野生菇娘能夠適應高溫和低溫,因此能在南北方普遍生長

在氣候變化面前,不起眼的小小酸棗樹,尚且知道及時改變自己的形態來適應未來的極端自然條件,作為具有高等智慧的人類也應該可以效法。

3

效法自然:推動食物系統轉型,適應未來氣候變化

老子在幾千年前就洞察到:“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我們曾以為自豪的科學技術、進步,只不過是無休止地損自然,補人心之不足,加劇生態系統的失衡。

對於自然而言,現在的人類太強大了,所以大自然週期性地以災害的方式,無情地抑制人類的過度發展。

恩格斯也在《自然辯證法》中告誡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根據歷史經驗,週期性的氣候變化始終存在,加上人類的過度干預和索取,使得生態系統進一步失衡,未來瘟疫、乾旱、地震、洪澇、高溫、低溫、火災、能源危機還將會週期性輪番上演,這些災害和危機對我們的食物系統甚至生存環境將構成巨大威脅,一些極端災害如極端高溫和低溫、極度乾旱、火災對人類甚至野生動物的食物系統的將是毀滅性的,並將進一步深刻改變社會經濟文化以及全球政治格局。

神奇的酸棗樹裡藏著應對極端氣候的秘密 | 常竹青

■媒體釋出的今年重慶山火照片,其實山火只是今年南方乾旱高溫的結果

因此我們必須儘快轉型,從轉變食物系統開始,適應氣候變化,減少全球性危機的演變的基礎動因。

而大自然中的野生植物如酸棗樹則給了我們未來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一些啟示:

主動減少對自然的索取和傷害,更多地給大自然回報。

首先,我們需要做好做壞的打算,

應該挖掘和儲存那些傳承下來能更好地適應乾旱、水澇、高溫的傳統品種,建立我們的韌性種子系統,這些種子將有助於小農在遭受自然災害後,減少損失,或者從毀滅性的自然災害中迅速復原。

神奇的酸棗樹裡藏著應對極端氣候的秘密 | 常竹青

■一種罕見的紅小米,產量不高,但是具有很強的抗旱能力

其次,應該將我們的食物結構主要集中於植物性飲食上,

儘可能減少動物性飲食,以減輕食物系統對大自然能源的過度索取和消耗,從而換取大自然的對人類的系統性報復的空間。

神奇的酸棗樹裡藏著應對極端氣候的秘密 | 常竹青

■生產肉類的碳排放要遠高於植物性食物

最後,在植物性飲食系統內部,我們應該徹底轉變對食物追求的目標,由當前的追求食物的高產、豐富、高營養、高價值,轉為對

適量和健康飲食的追求

,因此我們不能只專注於那些透過人為基因改造而獲得高產效能的擴張性的種子和品種,這些高產農作物背後無可避免的是高資源消耗,支援生態友好形的農業實踐,以進一步減輕農業系統對大自然資源的壓力。

當然,這個轉變光靠我們自身的努力是不夠的,需要整個社會系統合力才能完成。同時,

我認為行為改變背後更根本是的人類需要反思自己的慾望,放下佔有慾和戰勝欲,這也是食物教育重要的部分。

正如老子所言: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也。

作者:

常竹青,曾於多家本土和國際機構從事農村社群發展、文化反思等工作17年。2009年起專注傳統公益文化與農村社群發展的理論和實踐。

參考文獻:

《自然乾旱梯度下的酸棗表型變異》鄧榮華, 高瑞如, 劉後鑫, 趙亞錦, 朱廣龍, 魏學智。 自然乾旱梯度下的酸棗表型變異[J]。 生態學報,

2016, 36(10): 2954-2961。http://www。ecologica。cn/stxb/ch/html/2016/10/stxb201411132243。htm#outline_anchor_20

TAG: 酸棗酸棗樹食物乾旱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