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說說眼花繚亂的重陽節

由 讀澄 發表于 美食2021-12-13

小時候對於生活在城鎮小巷的我來說,什麼農曆、陰曆,什麼二十四節氣的,是根本沒有一絲概念的,自然對於傳統的許多節日也就只記住好吃好玩的那幾個,春節呀、清明呀、端陽呀,中秋呀,其他的好像都沒有多少印象的。而重陽節則是因為重陽糕才記住這個節日的。

那時,只要街頭的小飯店門口,一張方桌上擺好了疊得高高的四四方方的糕,就知道重陽節來了。那江陰的重陽糕就是和其他地方的不一樣的,扁扁方方,每塊上面劃了幾條大概兩公分寬的刀痕,那是方便顧客論塊買或者論條買的。江陰的重陽糕上面佈滿了紅絲綠絲和瓜子仁、葡萄乾、桂花屑,那糕的腔調和坊橋頭的方糕有點差不多的,看上去鬆鬆軟軟,聞上去香香甜甜,三層的糕,上下是用糯米和粳米配置的米粉做成,中間是用豆沙或者棗泥組成,看上去粗屑哈啦,其實它的牽韌是出了名的。

每回買回家的用油光紙墊著的重陽糕,弟兄幾個分糕,每人捏住一條這麼拉,你會讓人笑得前仰後翻,因為你就別想讓它們分開,兩個人一拉,三層的重陽糕很快就交錯在一起,本來十公分左右的糕硬是拉成了一根長繩而依然不斷,可見它的韌勁了,而且每回吃重陽糕,左手拿黏左手,右手拿黏右手,每次吃完那一條重陽糕,手上就黏得難受,放到井水裡洗也洗不乾淨,那原本不會沾的油光紙和重陽糕黏在一起,大有生死不分離的感覺,搞得我們恨不得只能連紙也要吞進去的腔調,吃完了糕,還要“呸呸呸呸”的吐紙屑,可見它的黏糯了。

江陰的重陽節大概就是因為江陰獨特的重陽糕吸引我的,這重陽糕和任何的其他節日糕團都不一樣,和外地的重陽糕也不一樣,只有在這個時節才會有,而且黃白兩種,黃的是用紅糖拌粉後做成,白的則是用糯米粉和粳米粉混合而成。我也感覺奇怪,在編輯此文搜尋重陽糕的圖片竟然也是一照難求,足見江陰的重陽糕之獨特了。至於重陽節有什麼其他風俗,它是怎麼來的,一直到大才慢慢知道。

重陽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是紀念祖先的佳節;也是一個闔家團圓的日子。重陽節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當時民間就有登高、飲菊花酒的風俗。古人對重陽節有著特殊的感情,大都是客居他鄉思念故土,借重陽節登高遠眺,為的是站在高處能瞻望到家鄉,表達思鄉的情感。

說說眼花繚亂的重陽節

南北朝時期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中記載了重陽節的由來:據說汝南郡有一個人,名叫桓景。此人志趣高潔,不慕榮華,一心只想修仙學道。他拜當時著名的道士費長房為師,苦心修學道法。 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裡會有一場災禍。你現在趕緊回家,通知你的家人,各自佩戴一個香囊,胳膊上還要捆紮一個吳茱萸枝條,然後登上高山之巔,在山上喝點菊花酒,才能夠躲過這場災禍。” 桓景自然非常信服,他立即起身趕回家中,按照費長房的教誨,讓家人們做好各種準備,九月初九這一天,帶領家人們一起登上高山之巔。一直到天色已晚,桓景才帶領家人回到家中。到家裡一看,只見家中的雞犬牛羊等畜禽已經全都死去。 於是桓景的經歷傳開以後,人們都紛紛效仿他,在每年九月初九這一天,舉行登高賞秋、佩戴吳茱萸等活動。重陽節的風俗是否就是因此而起已經不得而知了。

說說眼花繚亂的重陽節

農曆九月九日,是傳統的重陽節,何為重陽?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節還是祭祖的重要節日,重陽節與除夕、清明、中元節一起被稱為中國傳統的四大祭祖節日,祭祖是作為這些節日主要的做節活動的。重陽節之際正是農作物秋收之時,此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有著逢年過節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根本,所以重陽節還叫祭祖節。

說說眼花繚亂的重陽節

江陰最早出現的重陽節記載,要數唐朝著名詩聖杜甫的爺爺杜審言了,據說杜審言在永昌元年(689年)前後,在江陰縣任縣丞、縣尉一類的官職。他在神龍二年(706)秋九月初九日,詠《重九日宴江陰 》:“蟋蟀期歸晚,茱萸節候新。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興要長壽,卑棲隔近臣。龍沙即此地,舊俗坐為鄰 。”詩中可以看到,江陰在唐代就已經有重陽節佩茱萸、飲酒這樣的習俗了。

說說眼花繚亂的重陽節

明代《嘉靖江陰縣誌》中專門記載了江陰過重陽的習俗:“重九登高;以九種作羹,臠魚肉眾腥,其味有九;炊面為糕,和以肉棗,曰重陽糕,市賣者染以五色,雜剪採為旗。”由此可見,明朝江陰人過重陽節就已有了登高和吃重陽糕的習俗,這也是重陽節最重要的節俗。從縣誌中看,當時江陰的重陽糕還非常考究,糕中“和以肉棗”。而市面上賣重陽糕的也很講究,要在糕上插上斜三角的五色紙旗。明代江陰詩人徐曾作《重陽》一詩:“朝來無雨可登高,底事隨人跋涉勞。滿甕綠斟籬下酒,小旗紅曳市中糕。”詩裡描寫的,正是重陽節登高、飲酒、集市上插小彩旗賣重陽糕的景象。

說說眼花繚亂的重陽節

到了清代,江陰人過重陽延續了明代的習俗,每逢九月初九,家家戶戶磨粉蒸糕,或者購買茶食店、飯店裡現成的重陽糕。據清《光緒江陰縣誌》記載,重陽節這一天,要剪五色紙旗插在重陽糕上,人們以此供祀祖先和灶神。縣城裡的文人還要帶上酒具,登上君山飲酒對詩。清代舉人曹復曾作《九日與詩客七人登君山》:“共有登臨興,山中載酒過,詩同籬菊瘦,人比竹林多。高閣憑闌處,斜陽幾點螺。時清莫懷古,一任起樵歌。”

說說眼花繚亂的重陽節

民國時期,重陽節成為人們登高的重要節日,還正式把這一天命名為“登高節” ,江陰號稱有“三十三座半山”,大小山巒遍佈城鄉各地,重陽節這一天,人們不僅可以就近登高遠眺,飲酒賞菊,各地還會組織豐富多彩的登高活動。

說說眼花繚亂的重陽節

新中國成立以後,這樣的傳統依然保持,我還記得中學裡重陽節登高比賽的情景,那時,江陰中學生登高比賽,一般都選擇君山進行,江陰君山山不算高,海拔也就五十多米,從西南登頂還是比較輕鬆的,江陰人重陽節登高,一般都選擇這條線路,而我們登山比賽則就選擇難度更高的北坡登山,那時君山北坡都是灌木叢和長不大的松樹,山陡無路,隔幾米就是像梯田一樣的石頭護欄,大概也是為了保護山上的水土流失,在這樣的地方登山真是一件艱苦的事情,我那時是班級主要幹部,班主任把報名任務交給我,自己雖然也是體育積極分子,體育成績非常好,可最差勁的就是長跑,但無奈只能帶頭參與,那個跑得上氣不接下氣就要斷氣的窘境,那個滿喉嚨血腥氣,渾身無力的賽後感覺至今難忘。

說說眼花繚亂的重陽節

近些年,九月初九又被賦予了敬老的新含義。在民俗觀念中,因“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且“九九”與“久久”同音,所以賦予有天長地久、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所以。1989年,國家將重陽節定為老人節(敬老節、老年節),全國各地開展了大量的尊老敬老活動。201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透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正式以法律的名義,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於是這一天又成為老年人最開心的日子。

說說眼花繚亂的重陽節

TAG: 重陽節重陽江陰登高九月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