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從俗語“大喜他媽吃麵沒有數”,說說威海人吃麵的那些有趣的事兒

由 流年紀事 發表于 美食2021-12-13

作者:一載無窮年

大喜他媽吃麵—沒有數

”是威海經典俗語,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為了解釋這個俗語,我曾為此專門寫了一篇俗語故事:

長工和丫鬟結婚,一年遇四喜,轉年又一喜,結果悲劇了

由於這個俗語過於經典,所以今天還接著聊聊。

說到吃麵,最重要的莫過於夏至面了。夏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麵條:一是新麥下來,嚐嚐鮮,當然也有慶豐收的意思。二是夏至到了,天漸漸短了,俗語有“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所以,吃麵條也有留住時光的意思。

相比有些地方,威海的麵條種類多並不太多,基本都是手擀麵,不像其他地方有拉麵、刀削麵等等花樣。種類不多,吃法卻是五花八門,有打滷麵、炸醬麵、清湯麵、一味兒面等等。更重要的是,種類不多,精緻卻是如假包換,單單一個打滷麵,就有雞蛋麵、牛肉麵、海鮮麵等等,每一種從選料到刀工到火候到配料都有很多講究,所以吃起來往往讓人慾罷不能。可見,麵條在威海人的日常生活的飲食中是舉足輕重的。

威海面條做得好,吃起來規矩也很多。比如:威海人講究上車的餃子下車面,是說親人出遠門前吃餃子求個平安,回家了吃麵條求個長遠。遇到結婚、看喜、上樑、溫鍋等喜事一定要吃麵條;遇到病啊災啊等不吉利的事兒不能吃麵條。平時吃麵第一碗先盛給長輩;過生日這天,先盛給過生日的人等等。小小的一根面,拴著威海人的大人生,也拴著威海人的親與情。

以前,農村窮,敞開肚子吃麥子面做的麵條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情。想吃卻吃不到,農村婦女就開動腦筋,想很多辦法變通做麵條出來,以滿足一家老小的口腹之慾。為此,也鬧出了不少笑話。

小時候,村裡有一個人叫喜子。喜子媽喜歡吃麵。那個時候麥子面貴金(威海地方話:珍貴、稀少的意思),逢年過節或者家裡有喜事時才能吃。沒有麥子面,喜子媽就把地瓜面做成麵條吃。地瓜面不經煮,入了鍋就斷成一截一截的。有人問:喜子,今兒夜飯啖(這個字威海人念dǎi)的麼?喜子答:說是哈麵條,臨了還是哈個老雁橛。眾人聽了大笑,後來就有了一句歇後語:喜子媽做老雁橛——脫褲子放屁,費兩道事。

老雁橛是把地瓜面加水和成麵糰,熗好鍋後添水燒到開鍋。把菜衝 (鐵片打上筷子粗的洞,用來把蘿蔔、地瓜等擦成絲兒的工具)架在鍋上,拿地瓜面團在菜衝上反覆擦,這時菜衝下會出現一股股粗麵條落到鍋裡。燒開鍋裝盆。這樣做出來的就是老雁橛。麵條則是把小麥麵糰幹成麵皮,摺疊後橫切,就成了麵條,然後下鍋煮。喜子媽是用做麵條的工藝做地瓜面,費了事,效果卻不好。喜子媽明明答應的是給喜子做麵條吃,自己費了事,喜子卻不承認吃的是麵條,硬說吃的是老雁撅。這種把粗糧細作的事情以前在農村並不少見,其中體現的,是農村人對於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

以前聽大人講“大喜他媽吃麵—沒有數”,我一直以為說的就是我們村的喜子媽。後來,忍不住好奇心問了大人,結果大人笑得岔了氣,說:不怕謅斷腚格腸。

大喜他媽吃麵—沒有數,這句話出自哪村誰家已無從查考。據老人講,這句話的大概出處是:大喜他媽在家和麵的時候,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到最後,弄出幾大盆面,幾天都吃不完。和過面的人都知道,這個解釋不可信。

也有解釋說,大喜他媽喜歡哈面,哈了一碗又一碗,最後撐得走不動了。這種解釋想想挺可笑,倒是有可能。以前,農村婦女一年難得吃幾回面,遇到機會可勁兒地吃,也不少見。更何況,在威海是遇到喜事兒吃麵;遇到喜上加喜的事兒,更得吃麵。結果,高興過了頭,吃麵也過了頭,想來還真不算個事兒了,這種事兒在誰家都有可能發生。這樣想想,“大喜他媽吃麵—沒有數”也就不是個貶義詞了。

想歸想,不過大喜他媽這個人在威海多少還是個貶義的意思。大喜他媽是做事沒有規劃的典型,常常被大人用來教育孩子,或者用來嘲諷批評不會做事、做不成事的人。如:威海人實在,就怕別人說自己懶惰,所以幹活時喜歡使蠻力,出笨勁。比如,推車時能推200斤偏要推220斤;扛麻袋能扛100斤,偏要扛120斤。可是有時候太重了又幹不動,這時候,旁人看見了會過來幫一把。幫完了,不忘嘟囔一句:你是大喜他媽吃麵—沒有數。聽聽,幹活的人實在,幫忙的人也實在,威海人真叫一個實在。

TAG: 麵條喜子吃麵他媽威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