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鹽嘰壓肉:客家人舌尖上的傳奇

由 醜石一方 發表于 美食2021-12-12

居住在贛西北山區的客家人,有一道家喻戶曉的家常菜:鹽嘰壓肉。追溯這道菜的源頭,很有點意思。

鹽嘰壓肉

相傳清朝康熙年間,江西省奉新縣柳溪鄉的一個山村裡,有個心靈手巧的小媳婦,攤上了一個說一不二的公爹。有一次家裡殺了豬,公爹硬要兒媳留下一刀肉,說他每天要嘗幾塊,吃它兩個子月。小媳婦犯難了,當時正是酷暑季節,新鮮豬肉莫說留兩個月,就是十天都難留。可是如果不給公爹留,往後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情急之下,她突然想出了一個辦法:平時,客家人喜歡將那些長得茂盛的芥菜割下來,切成寸把長曬乾,以備來年菜荒時炒熟了當一道下飯菜。她想啊,家裡正好有一簸箕芥菜乾,如果用菜乾拌著豬肉炒熟後裝在瓦缽裡儲存起來,不就可以多留一些日子嗎?

於是,小媳婦每天從瓦缽裡挾出一些菜乾和幾塊豬肉,煮飯時放到飯甑裡去蒸了給公爹吃,第二天又添幾塊肉進去,這一招還真管用,起初公爹只覺得味道一般般,但豬肉在菜乾裡連蒸幾天後,一端上桌就清香撲鼻,一塊塊肥肉通明透亮,吃起來特別可口。為了防止變質。大瓦缽裡的菜乾壓肉,每隔七八天,也放到鍋裡去炒一次,一直吃了兩個來月。公爹一高興,就樂顛顛地到左鄰右舍家裡去炫耀,惹得村人都來他家瞧新鮮,有些人還親口品嚐了一下,個個都說真是好吃!於是只要村裡有人殺了豬,家家都會去砍上幾斤,學著小媳婦做這道菜,於是“菜乾豬肉”的名聲不脛而走。

色澤透明的鹽嘰壓肉

隨著日月變遷,與奉新本地人走往和開親的客家人越來越多,這道菜也漸漸走上了奉新本地人的餐桌,由於奉新本地人稱芥菜乾為“鹽嘰”,便把客家話“菜乾豬肉”改為了奉新話“鹽嘰壓肉”,一個“壓”字,十分形象地道出了這道菜的最明顯的特徵。再到後來,“鹽嘰壓肉”成了一道奉新境內老少皆知的家常名菜,奉新本土人畢竟比奉新客家人多得多,“鹽嘰壓肉”這個菜名便越來越被認可了。

不少上了年紀的奉新客家人都會有這樣的記憶:在上世紀物質匱乏的六、七十年代,上親戚家去作客,飯桌上如果還能見到葷菜,那就一定是一碗不知放了多少日子裡面只有幾片肥肉的鹽嘰壓肉。這是因為那個年代雖然一年到頭都難得吃上幾回肉,但好客的客家人只要買了肉,總會做些鹽嘰壓肉,以備來了客人不見葷腥。不過這道菜雖然很好吃,卻從來不上紅白喜事的酒席,理由很簡單:這是一道從窮日子裡逼出來的菜,由頭不好,上不得席面。

我是吃著鹽嘰壓肉長大的客家人,對做鹽幾壓肉的食材要求和烹調方法比較瞭解:在食材上,首先對豬肉的挑選很有講究,不能要頸板和後臀肉,只能取五花肉(即肋條肉),因為只有肋條肉最嫩,與鹽幾蒸熟後才能呈現出透明的光澤;對幹曬的芥菜也有要求,必須選不老不嫩的,太老了吃起來有“骨刺”;太嫩了沒嚼勁,容易發蔫,影響口感。挑選好了芥菜,切好後還要幾蒸幾曬,才能做出最好的芥菜乾。

芥菜乾

鹽嘰壓肉的烹調更是講究,除了食鹽,不可以放其它任何佐料,否則就會影響口感的純粹;烹調前將豬肉用食鹽醃約三小時,入鍋爆炒五、六分鐘後,倒入芥菜乾同炒,炒至芥菜乾沾滿了豬油即起鍋,用碗裝了放入鍋中隔水蒸,整個烹調過程不能放一點水,所需水分全靠鍋裡的水蒸氣供給,而且要反覆蒸幾次,這樣烹調出來的鹽嘰壓肉才會色澤透明,聞之有香,肥而不膩。餘味綿長。

有鹽嘰壓肉的奉新天工農家宴

在當代人對大魚大肉愈來愈牴觸的今天,奉新的鹽嘰壓肉與以它獨一無二的風味贏得了越來越多的食客。前不久奉新縣舉辦的“舌尖奇味 奉新味道”一桌菜評選活動,鹽嘰壓肉以非常靠前的名次成為了“奉新風味”八大碗(更名為“奉新天工農家宴”)中的其中一碗,並參加了國慶期間宜春市舉辦的“全市旅遊迎賓宴”品嚐評比活動,贏得了專家和眾多食客的一致好評,可以預見,在將後的日子裡,這道傳統家常名菜更會有口皆碑。

TAG: 奉新鹽嘰壓嘰壓客家人芥菜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