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寧德美食製作丨親手傳藝教你製作寧德本土土丁凍

由 寧德美食情報 發表于 美食2021-12-11

土丁,俗稱泥釘、海丁、土條、土筍,又名海蛆、沙蟲、海蚯蚓,是一種野生於沿海鹹淡水交界灘塗上的環節軟體蛆狀動物,學名叫做“星蟲”。志書中稱星蟲為沙巽:“沙巽,塊然一物如牛馬腸臟頭,長可五六寸,胖軟如水蟲,無首、無目、無皮骨,但能蠕動,觸之則縮小如桃慄,徐復臃腫。其誕腥,雜五辛煮之,脆美為上味。”“土丁”身長約5至7釐米,其外形粗陋,顏色黑褐,粗者如食指,細者似稻莖,還拖著一條長有一二寸,細如火柴梗、伸縮自如的“尾巴”。

清順治年間(1644-1662年)福建左布政使周亮工在《閩小記》中對土丁凍有這樣的記載:“予在閩常食土筍凍,味甚鮮美。”福建沿海各地區加工土丁凍,在肉質上各地各有千秋,每年秋收後,大海退潮時,閩東下白石鎮荷嶼一帶的鄉民就開始忙碌起來了。他們挎小魚簍,持短柄小木鋤,巡逡於海邊灘塗,低頭專注地尋找“土丁”。

土丁”呈深灰色,與灘塗泥巴色澤相近,很難辨認。但此物喜歡蝟集而居,又是生活在灘塗的表層,所以一旦找著,便是一大堆,可盈簍而歸。因此吃的時候,只需在凍上面澆一點醬油,抹開即可食用。製作時用特大鼎燒煮,膠湯再用勺子分裝於排在大灶桌的上千個碟兒中,再把土筍肉分夾於各碟,製出的土丁凍成批批發給商家酒樓或小商販。專業加工成的土丁凍是一朵朵晶瑩剔透的圓扁體,彷彿是從水晶宮裡打造出的。

白玉條般的土丁彎來曲去地定格在水晶凍中,使人有一種清涼的感覺。欣賞它與欣賞弘一法師的書法作品“無上清涼”,有異曲同工之妙。漁家人挖來鮮活的“土丁”後,先用海水漂洗,去掉表面汙泥,撈出瀝乾,置於陶缸中,用雙手反覆揉搓擠壓,除去其腸內泥沙黏物;又用粗竹篾篩反覆摩擦,使之表皮蛻去,露出白嫩的細肉,洗淨切成一寸長短,與適量清水一同倒入砂鍋中煮沸,

不斷翻攪,使其體內豐富的膠質溶入湯中,再加入適當的食鹽拌勻。因為其具有豐富的膠原蛋白,所以熬得一鍋粘粘糊糊,盛出濃濃的湯汁裝在小碗中,放在陰涼通風處自然冷卻。由於“土丁湯”含有較高的膠原特質,冷卻八至十二小時後,湯汁就凍結凝成一小碗明若瓊脂、狀如琥珀的“土丁凍”了。上好的成品凍呈銀灰色的半透明狀,無任何雜質。食用時除了些許油、鹽外,不加其他佐料,所以清淡蘊鮮、滑爽可口,常吃不膩。“天下美味即是淡”這句話,大抵可以詮釋“土丁凍”的口感。土丁凍一般吃的時候都要放些佐料,比如醬油、香醋、甜醬,或輔以芥末醬、沙茶辣、蒜泥等,細嚼慢嚥,別有滋味。

▍內容來源:

寧德美食情報原創編輯完成

▍圖文編輯:寧文策劃

TAG: 土丁凍土丁灘塗土筍星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