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大名鼎鼎的黃石市太子豆腐,原來是這樣手作出來的

由 Editor木小茵 發表于 美食2021-12-10

太子豆腐產於黃石市陽新縣太子鎮,素有“荊楚一絕”的美譽。“嫩而能上手,老而不幹癟”的太子豆腐在黃石市家喻戶曉,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了。

相傳,在三國時期,陽新縣遭遇洪災,又爆發瘟疫,百姓流離失所,死傷無數。孫權之子孫登兩赴災區慰問,深得民心。但孫登因與病患接觸過於頻繁,不幸染病。後來他食用由當地古井水製作的豆腐,竟奇蹟般康復。從此,太子豆腐,名揚天下。

凌晨一點,在太子鎮大屋村街拐角的作坊內,太子豆腐傳承人李小東師傅開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豆子的選擇十分考驗製作者的經驗,太子豆腐選用的豆子,顆顆圓潤飽滿。製作之前,夏季需用清水浸泡豆子三小時左右,以方便研磨。冬季嚴寒,則需要足足二十四個小時。在成為著名的太子豆腐之前,豆子需要經過無數道工序的考驗,優質者才能被製作人選中。

機器的使用讓太子豆腐的製作,減去了手工碾磨這一繁瑣而重複的工序。隨著機器的轟鳴聲,豆子被碾磨無數次,其醇其臻終於流淌出來。機器的另一邊,豆渣也將成為豬飼料,輪迴進另一種美食之中。

將豆漿倒入大鍋內,鍋下烈焰翻騰,鍋上熱氣氤氳。撇去白色的浮沫,豆子終於脫去豆腥,潔白如羊脂玉的豆漿,開始散發出豆類最原始的香氣。

在點豆腐之前,等待著李師傅的還有一道特殊的工序——揭豆皮。豆漿的表層在冷空氣的入侵下迅速凝固,形成一層透明的薄膜,這就是食客們為之瘋狂的豆油皮。李師傅用一根竹竿把表層輕巧揭起,如紗如翼的豆油皮便被懸掛在熱氣之上,等待晾乾。

剩餘的豆漿經過紗布的過濾,濾掉更細膩的浮沫,豆子們終於迎來了最後的工序——點豆腐。細膩的石膏水被緩緩倒進豆漿中,李師傅用力攪動著豆漿,使兩者融合得更加徹底。石膏水的份量全憑李師傅以經驗把握,幾十年的製作,讓李師傅光憑一雙眼睛,就能確定石膏的用量。

十分鐘之後,豆漿與石膏在一個純白的世界內水乳交融,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攪動越來越費力,豆漿慢慢濃稠,豆腐即將形成。

將已經凝結的豆腐倒入白色方巾中,收攏摺疊成方塊狀,太子豆腐的基本形狀就完成了。但幾分鐘後,還要再次開啟方巾摺疊壓制,才能做出表面緊實,內裡柔嫩的太子豆腐。在木板上碼好豆腐塊,用祖輩流傳下來的方法用力壓實,靜止二十分鐘,太子豆腐就做好了。

與其他地區不同,太子豆腐成塊小,細弱凝脂,晃而不散。以太子鎮古井水為原料,吃起來細膩清爽,唇齒留香。

早晨七點,天還未亮,村民們便開著三輪車,提著小桶來到作坊內買豆腐。在陽新縣,太子豆腐是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食材。可以切成小塊炸成豆腐子,也可以切薄下入火鍋中,可凍、可煎、可炒、可腐。吃法眾多,數不勝數。陽新縣人與太子豆腐,在千年前就完成了相遇與探尋。

2010年,太子豆腐入選黃石市第三批非遺名錄。縱使外界飛速發展,這裡仍然保持著古老的生產模式。在熱氣騰騰的蒸汽中,太子豆腐的傳承人,用自己五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與熱愛,守住了它一千年前的嫋嫋香氣。

TAG: 豆腐太子豆漿豆子李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