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川西小鎮忽現1400年前的美食

由 釀製松茸醬油的老師 發表于 美食2021-12-09

前言:最近因為要寫一些和松茸醬油有關的文案,就去圖書館查閱了一些古籍,我非常好奇,在味精沒有出現之前,人們到底是用什麼提鮮的,偶然在四川崇州的一個古鎮上發現一個玩意,和《齊民要術》上所寫的差不多,今日頭條是否給我多加一點分???

最近因為要寫一些和松茸醬油有關的文案,在電腦上,在各種平臺上不斷地去查閱,沒有味精前,我們古代人到底用什麼提鮮的?總覺得,自己知道得太少了,在翻看很多文章以後,專門去圖書館查閱了幾本古籍。《說文解字》、《禮記·曲禮》、《齊民要術》、《隨園食單》等等,很多的文言文,看得我頭大。

邊看也邊摘抄,收穫還是蠻多的,比如認識了很多生僻的字,醢[hǎi]和醯[xī],醢由魚、肉糜醃製發酵而成,原料可以是麋、鹿、麇[jūn](獐子)、蠃(螺)、螷[pí](蚌)、魚、兔、雁這些正常的東西,也可以是蚳[chí](螞蟻卵)之類暗黑食材,想想都噁心哈,古代人還真的敢吃,估計連現在的廣東人都要甘拜下風。醯泛指酸味調料,《說文解字》:“醯,酸也,作醯以鬻酒。”是熬粥加入酒強化發酵所得之物,可視作醋的早期形態。

以前我在影片中說過,現在查了以後,也發現我說得完全沒有錯誤,以前醬油是宮廷才能有的,普通人根本沒有資格享用,而且最開始醬油的確是葷醬油,現在有這些傳統古籍的證明我的說法了。大豆是五穀之一,種植廣泛,所謂“菽水承歡”,庶民吃得起,醬的範疇由是大幅拓展,徹底顛覆肉醬壟斷,走進平民階層。此後兩千年,將一直作為常規且重要的中餐調料存在。醬長期置放,表面析出的液體“醬清”,後來則演化成了醬油。

這是其中一環,更重要的是我在《齊民要術》發現一段文字,“亂世最懂生活的男人”賈思勰廚房裡,掛滿黑乎乎的小餅,名為“麥豉”,由蒸過的麵粉,經發酵(發黴)、混入鹽湯、再蒸之後捏製。平時用繩子穿成一串一串,外套紙袋(防塵防蠅)懸掛,做菜摘下一枚,丟進湯裡,釋放蘊藏的鮮味。用完削去煮軟的表層,剩餘的下次接著用,這樣一枚調料小餅可用數次,“熱、香、美,乃勝豆豉”,且不會掉色,不影響餚饌色澤。

黑乎乎的小餅,名為“麥豉”。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玩意,最近在川西小鎮元通玩的時候,發現了這個東西。

這是發酵以後,換入鹽,然後製作的,川西地方叫做豆豉

平時用繩子穿成一串一串,我們這邊是穀草

小時候這樣的東西,我們是掛在廚房裡面,每天燒火做飯的時候,不斷地熏製,最後非常的乾和香,偶爾炒菜加入,味道非常巴適。

元通和其它的古鎮不同,煙火氣很濃,雖然不是特別知名,但是其中這些東西儲存得很好,大家的生活和住行都是在小鎮上,它還是保持著以前的模樣。【千年古鎮的蝶變重生 - 今日頭條】https://m。toutiao。com/is/dMCCYXH/

不知道我的看法和猜測是不是對的?歡迎大家評論一下。動動小手,多多關注。

如果我的猜測是對的話,那麥豉是不是穿越了1500年,還是保持原來的味道,唯一的區別就是不是小瓶,而是圓球。

但是,如果想讓這樣的東西走入市場,估計已經很困難了,因為必須要手工製作,還要有慢慢的熏製的過程,現在的人們在高樓大廈的鋼筋水泥裡,誰還有以前的灶膛。

以前的文章裡經常提到的炊煙,估計00後,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會事兒了,而那曾經讓遠在外的遊子感覺溫暖和親切的場景,估計只有在記憶中了。

看到炊煙就知道離家很近

這樣的灶火能夠讓你感覺到溫暖。

TAG: 醬油小餅發酵一串齊民要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