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這絕對是陝西人最難吃到的一道面

由 指尖文史 發表于 美食2021-07-21

在《舌尖上的中國》裡,對陝西的食物做了這樣的描述:“從最日常的饅頭、鍋盔、麵條,到肉夾饃、羊肉泡,再到花樣百出的各色小吃,共同奠定了陝西這個麵食王國難以撼動的基石。”

說到麵食,人們腦海中首先蹦出的一定是

“麵條”

這兩個字。陝西的麵條主要在關中,在綿亙數百里的渭河平原上,農作物以小麥為主,麥粒磨成粉,去麩揉成面,面香四溢。

經過漫長歲月的積累,幾乎關中的每個縣,都有值得稱道的麵條做法,岐山臊子面、武功旗花面、彬縣御面、楊凌蘸水面、戶縣軟面、澄城手撕面、合陽踅面、大荔爐齒面、耀縣鹹湯面,各有千秋。

陝西人愛吃麵,尤其是關中人,端一碗黏面喜氣洋洋,沒撮辣子嘟嘟囔囔,關中人對於面的熱愛,已經入膚入骨,合二為一。陝西人擅於做面,更極奢吃麵。一天不吃想得慌、天天都吃不嫌膩,這實在是一種不多見的飲食現象。街上的麵館比飯館多,光面條的種類就多達幾十種,各式花樣,各種口味。

但萬變不離其宗,它們都是陝西這個麵食王國裡的重要一

份子

然而,在省外食客的認知裡,國內最廣為人知的麵食卻是蘭州拉麵,它的招牌到裝修風格辨識度極高。而在陝西,麵館賣面,不論大店小店,都各有各的招牌,其中以姓命名者居多,趙記張記李記,形形色色。

但很有意思的是,麵館賣面,清一色的都是油潑幹拌雜醬西紅柿雞蛋、拉條扯麵刀削臊子面,湯麵很少,幾乎只有臊子湯麵和酸湯麵。在電影《三槍拍案驚奇》和電視劇《白鹿原》中,更將油潑面展現得淋漓盡致:一碗手擀麵或扯麵、拉條子,撒點蔥花、辣椒麵,燒一勺滾燙的菜油,滋啦一聲潑上去,再加點鹽,香味四溢,看得人食慾猛增。以至於讓很多人認為陝西面條就是油潑面這種幹拌麵。

事實上,在陝西人的傳統中,吃麵一定得喝麵湯,一碗香噴噴的麵條下肚,再來一碗熱乎乎的麵湯,能讓肺腑滋潤、通體舒暢。

當面條作為一種商品進行售賣時,必然會分裂出兩種特性:家常和市肆。家常的麵條講究平和,市肆的麵條則注重特色。所以,城中麵館餐桌上的湯麵,遠不及油潑面、雜醬麵這種視覺衝擊力大、味蕾感受豐富的型別受歡迎,甚至口味上也遜色不少,酸湯麵是真酸,酸得有些將就;臊子面的臊子算不上精緻,食感也太一般。

而在關中的鄉間,有一種湯麵則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這種湯麵是世上少有的美食,過去只有在紅白喜事或者逢年過節等重大日子才有機會吃到。說起這道面,乾縣楊陵扶風武功這一帶的人應該非常熟悉,那就是湯湯麵,也叫細面、長面、出湯麵、澆湯麵等等,聽起來平平無奇、不過爾爾,但在關中人尤其是上一輩關中人眼中,那可是心心念唸的“極品”。

十幾二十年前的關中農村,有老人仙遊過白事,吃早飯基本上都是湯湯麵。在農家大院裡,支起臨時鍋灶,駕上兩口大鍋燒湯、一口大鍋下面;開席時,幾十個男男女女端面轉湯,進進出出腳下不得停歇,整個隊伍猶如長蛇擺尾,實在是壯觀得很。

老婆子和小孩最香湯湯麵,為這口湯湯麵,老婆子們只需買一卷黃紙帶給過事的主家做禮,便能留下吃飯。大人小孩圍著一大張桌子坐得滿滿當當,邊吃邊評論廚子手藝,一碗一碗吃下來,個個吃得滿面紅光,唇齒留香,人越多吃飯的氛圍越好,人們吃得越盡興,所以這白事上的湯湯麵就吃得越美。

這絕對是陝西人最難吃到的一道面

放到市肆上,斷然吃不成這般景象。

湯湯麵做工尤其講究,工序繁多。湯要肉湯;經文火久熬,使所放香料融入湯中,料湯合一;醋要糧食醋,湯好不好,全憑醋把門;辣子要用大油潑過的,不能用菜油,否則太燥;將雞蛋攤成薄餅,油炸豆腐片切絲,與蔥花放入湯中,辣子紅紅,雞蛋黃黃,蔥花點點,甚是好看。

撈麵很講究,先取一隻空燈籠碗,只撈出來一筷頭面,面不能多也不能少,接著拌上一勺湯,均勻澆進面中,才能把湯裡濃郁的味道滲到麵條裡去。撈麵的人一筷子一筷子地撈,吃麵的人一口一口

吃,端面的人一碗一碗地往外端面,轉湯的人一碗一碗往裡轉湯,出面與吃麵同步進行,才能讓湯煎味正。沒有幾十年的鍋臺經驗很難做下來一鍋老少皆宜的湯湯麵,還要十來個人相互配合才能應付,一人燒鍋,兩三人下面撈麵,一人舀湯,一人換湯轉碗,五六個人端面端湯,莫說人力要求多,單是裝面的碗,怕也得擺好幾個桌子。

顯然,如此場景,大小麵館都難以運作起來。

這絕對是陝西人最難吃到的一道面

其實,湯湯麵還被人取了一個不太文雅的名字:

涎水面。

這種叫法主要是依據湯湯麵的做法。湯湯麵以湯為重,通常是要先熬一大鍋湯,再一碗一碗地舀湯。但由於食客眾多,如果每碗麵配一碗新湯,那估計十口鍋燒湯都不夠,於是便形成了吃過的湯

迴流利用的做法,涎水面也因此得名。

逢年過節,湯湯麵是家家戶戶少不得的一道硬飯,饗食四方歸來的親人。儘管它極少登上城裡人的餐桌,也未進市肆,但靠著陝西婦人們的賢惠而淵源流傳,成為陝西面食王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TAG: 湯麵一碗麵條麵館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