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消化不良,胃脹難受?原來病在肝脾!中醫疏肝健脾,幫你祛除病根

由 龍南中醫院 發表于 美食2021-07-12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不規律和工作壓力等現象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許多人經常感到腸胃不舒服,吃兩口就飽了,常常噁心和腹脹等,檢查也查不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說明你可能是患上消化不良了。

常見的消化不良是指一組表現為上腹部疼痛或燒灼感、餐後上腹飽脹和早飽感的症候群,可伴有食慾不振、噯氣、噁心或嘔吐等。消化不良中以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居多,

但它的知曉率並不高,很多人已經患上了它,但自己卻不知道。

餐後不適、上腹疼痛或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其實,患上它之後,身體會出現明顯的表現。因為功能性消化不良分型可分為餐後不適綜合徵和上腹痛綜合徵兩種。餐後不適綜合徵可表現為上腹脹或餐後噁心、或噯氣,平時進餐後會出現早飽的表現,剛吃兩口就飽,飯量明顯減少,但又很容易餓。吃東西后又很容易飽,稍微多吃兩口就會撐得慌。

而上腹痛綜合徵主要表現為吃飽飯後常常打嗝,上腹感覺很脹,每週至少1次;間斷性的疼痛且疼痛不反射;疼痛在排便或排氣後不緩解等情況。具體表現為吃飽飯後,有強烈的噁心感,腹部脹痛,特別難受,會被撐吐。

中醫認為這是脾胃虛弱所致,如《證治匯補•痞滿》說:“脾胃受虧,濁氣夾痰,不能運化為患”。胃虛不能受納水谷,脾虛不能化生精微,停滯胃中,上逆成嘔。功能性消化不良者體內的平衡被打破,長期鬱積則會誘發多種疾病,如:

(1)出現便秘症狀,毒素堆積加速人體的衰老

出現便秘,使毒素堆積,形成惡性迴圈。並使有害物質及毒素再次被吸收到血液中,導致面板粗糙、無光澤,面色晦暗,色素沉著等面板問題。

(2)體內雜質難以排洩,引發胃癱瘓、胃萎縮!

長期的動力不足引起消化不良,患者胃腸道堆積過多的雜質難以排洩且長期吸收不到營養,嚴重時導致胃癱瘓,還會造成腹痛,胃萎縮等病症。

(3)營養不良體重下降,進而造成病態體質

長期消化不良會引起營養不良,此時身體沒辦法吸收更多的有效物質,體重自然也會出現下降,病態的體重異常還會誘發更多的身體疾病。

(4)腸胃負荷過重,引發口酸口臭

消化不良導致腸胃負荷過重,沒有辦法正常的吸收和代謝,造成食物滯留在腸道當中,形成宿便和垃圾造成口臭的煩惱。

(5)誘發心理壓力、抑鬱、焦慮等精神障礙

約半數以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存在精神心理障礙,緊張、焦慮、抑鬱、恐懼等精神壓力的程度越大,消化不良的症狀就越明顯。

消化不良,胃脹難受?原來病在肝脾!中醫疏肝健脾,幫你祛除病根

從本論治,病位在脾胃,胃失和降則消化不良

由此可見,功能性消化不良,雖不致命但明顯影響生活質量,甚至威脅到生命健康。

從西醫治療來看,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常以胃腸動力藥、抗酸藥、胃黏膜保護藥、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抗抑鬱等治療方法為主,某些藥物極易產生副作用,常見反覆現象。

中醫學看消化不良則以辨證論治為主,結合個體治療及綜合治療,以標本兼治,祛除病根。中醫學上認為脾居中焦,主運化、布化精微,為後天之本,與胃共主升清降濁,是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飲食不潔,飽餐或飢餓過度,嗜食辛辣、肥甘厚味等,均可以損傷脾胃,使飲食積滯,壅堵中焦,氣機阻塞,致使脾運失健,胃降失常而發病。故脾升胃降,則胃腸氣機調暢,運化無阻。

結合現代醫學研究也可發現,56%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胃排空減慢,主要表現為胃竇動力降低,壓力幅度和頻率減低,二者常並存。這與中醫脾虛導致脾失健運,胃失和降而發病的理論具有很大的一致性。

消化不良,胃脹難受?原來病在肝脾!中醫疏肝健脾,幫你祛除病根

主張標本同治,疏肝健脾、理氣和胃祛除病根

而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中醫中歸屬於“胃脘痛”“痞滿”等範疇,病位主要在脾胃,與肝密切相關,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胃升降運化功能的強健有賴肝之疏洩條達維持,脾氣虛弱是發病的基礎,肝氣鬱滯是發病的條件,而胃失和降則是引發功能性消化不良諸症的原因。

如若肝鬱氣結,氣機失常,肝氣犯胃,肝木橫克脾土,致使脾胃虛弱,納運障礙,氣機升降失常,則脘腹脹滿不適、噯氣、納差、噁心諸症狀叢生。

消化不良,胃脹難受?原來病在肝脾!中醫疏肝健脾,幫你祛除病根

其中,素體脾胃虛弱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發病之本,肝失疏洩,氣機失常則是促使發病的誘因和常見病理變化。要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必須以標本同治為原則,治標以迅速改善自覺症狀,治本則使脾胃運化功能強健以祛除病根,從本論治,以脾虛氣滯立論,以理氣健脾立法。要把握氣機升降,注意肝之疏洩、脾之升清降濁以及胃之和降,以疏肝健脾、理氣和胃為基本治則。

舉個例子,患者林女士,40歲,胃脘部痞悶反覆發作2年餘。發作時伴見反酸、燒心,每因進食生冷刺激食物後加重,曾以西藥緩痛治療多日,效果不佳。來診症見:胃脘部痞滿不適,燒心,反酸,形體消瘦,四肢困重,面色萎黃,精神欠佳,納食減少,大便稀,舌淡苔白膩,邊有齒痕,脈虛緩。診斷為脾虛溼盛型。治法:健脾化溼,和胃降濁。

擬方:太子參、茯苓、炒白朮、炒扁豆、陳皮、炙甘草、山藥、砂仁、薏苡仁、桔梗、炒麥芽、雞內金、川樸、百合、烏賊骨。囑患者調暢情志,忌食辛辣生冷之品,清淡飲食。以7劑早晚分服。1周後複診,自述服藥3 劑上述症狀明顯減輕,服至7劑諸症減輕大半。複診以上方繼進14劑諸證悉除。隨訪半年症狀未反覆。

中醫調理功能性消化不良,強調在辨證的基礎上隨證而治,因人而異。一方面,根據查明患者病因病機診斷病患型別,依據辨證結果之不同,選用與之相適應的治療方法。另一方面,即便完全相同病因病機的消化不良患者,中醫也會根據個人體質、症狀等選擇不同的診療藥方及劑量,因人對症進行下藥,以健運脾氣,脾氣健運,溼邪得去,祛除諸症。

以上相關內容表述望能讓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辨證指導的朋友也可透過點選我頭像進行私信。

【宣告】:

2、在任何情況下,文章中的資訊僅供讀者參考之用,讀者不應單純依靠本文而取代個人的獨立判斷。對於因使用、引用、參考本文內容而導致損失、風險及糾紛,我司不承擔任何責任。

TAG: 消化不良功能性脾胃氣機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