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週末特刊】龐建宏:家鄉的味道麵皮,這樣的美食你還不來嚐嚐

由 鐵馬江湖任我行 發表于 美食2021-07-09

家鄉的味道——麵皮

文/ 龐建宏

漢中麵皮,是陝西傳統特色小吃之一,距今大約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關於麵皮的起源說法眾多。麵皮起源於漢中,並已有數千年曆史。相傳劉邦在漢中稱王,命蕭何修築山河堰,糧食連年豐收。農民為了改善生活,把麵粉加水稀釋,蒸成薄餅,切條涼拌而食,味道很美。有一天劉邦微服出訪,進入百姓之家,好客的農民便以涼拌蒸餅絲條招待。劉邦邊吃邊稱讚,問及名稱,農民說不出來,劉邦聽了製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說道:“此乃蒸餅也。”後來,人們改用重疊式竹籠,一次可蒸數張,而且又大又薄。切成細條,筋絲柔韌,軟而不斷,恰像皮條,便稱之為“麵皮”。

還有一個說法:相傳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漢中之戰,曹操部下用船押運糧食途經褒河,陰雨連綿,河水暴漲,一船大米被淹在水中,三日過後,河水下跌 ,整船大米被水浸泡的無法運走,曹操部下將押運看管運糧船隻計程車兵打的死去活來 。當時給軍營做飯的衡志四看在眼裡,痛在心裡,暗暗流淚,一則不願讓士兵捱打,二則不能讓貴重的大米白白浪費,經過一夜苦思冥想,第二天把侵泡的大米磨成濃米漿,加上適量的白糖,在竹籠裡蒸成米糕饃,切成方塊給士兵吃,一舉成功,衡志四大喜,又將濃米漿加入適量的水放在竹籠裡蒸成薄皮,切成條狀,調入鹽、醋等調料,使士兵吃後大喜 。

沒有來得及做的就晾乾成粉,用時再加水調漿做麵皮。一船浸泡的米消除完 ,衡志四覺得曹操部下不問青紅皂白毒打士兵,不知那一天會輪到自己頭上,便告別軍營回到故鄉城固縣上元觀。幾年過後,家鄉連遭洪水,衡志四無法生計,便想起了他在軍營作麵皮的事,便借債設制了一套竹笆笆等工具,在上元觀做起了蒸麵皮的生意,久而久之,人們也用紅薯粉、土豆粉、麵粉單獨蒸或相互混和蒸制面皮獲得成功 ,麵皮開始在漢中流傳。

有這樣一個傳說,在漢中南鄭新集,有一位非常賢惠、孝順的媳婦,因婆婆有病多日,茶水不思。她問婆婆想吃點啥?婆婆說想吃一點軟軟的飯食。於是,兒媳婦把麵粉調為糊狀,經過蒸、調味,試做了很多次,終於做出了麵皮。婆婆吃了連口稱讚:好吃!婆婆隔三差五讓兒媳婦給她做麵皮吃,病竟然慢慢的好了。從此以後,麵皮就成為新集的地方小吃,後經相互傳授各自的親朋好友,逐漸成了漢中的地方小吃。

也有面皮起源於秦始皇時代一說。傳說在陝西戶縣一帶乾旱少雨,田裡的稻穀都枯死了,百姓無法向朝廷進貢大米,有個人想了一個辦法,將秕穀打出的米碾成粉末加水調成糊狀蒸成麵皮,獻給秦始皇。秦始皇吃過之後,連忙稱讚好吃,並命令每天製作食用。從此,麵皮便成了久負盛名的傳統小吃。我也聽說過在周至戶縣一帶(我在那裡呆過),以前栽過水稻,因為產量太低,後來沒有人種植,他們都以麵食為主。

漢中麵皮因產地於漢中地區而得名。將大米淘洗乾淨,用清水浸泡後,用石磨(現在都用打漿機)磨成米漿。將適量的米漿倒入蒸籠布上面,用勺子攤平,蓋上籠蓋,旺火一般兩三分鐘可以出籠,用蒸籠一次可以蒸三五張。

除了蒸籠,還有一種製作涼皮的工具——麵皮鑼。麵皮鑼呈圓形,用白鐵皮製作而成,麵皮鑼的高度三到五釐米,鑼的大小也不一樣,家裡常用的直徑大概有三十公分,麵皮店裡的有五十公分左右。

將麵粉按一定比例加水和成麵糰,一邊揉搓一邊加水,把麵糰洗成絮狀,然後簒團繼續揉搓,直到麵漿發白,此時過濾麵漿,把濾出的麵糰再加入涼水反覆洗至水清,麵筋和麵漿徹底分離,將洗好的麵漿沉澱備用。

在麵皮鑼上面刷一層熟菜籽油,倒入適量的麵漿輕輕搖勻,再放入滾開的水中,兩分鐘看到麵皮起泡,說明已經燙熟。一般用兩三個鑼輪流替換使用。把麵皮折後用刀切成條狀,熱的可以切寬一點,涼的切細一點,可以涼拌、燴、炒多種吃法。麵皮種類繁多,製作方法各異,調料各有特色,根據自己口味有所不同。

熱麵皮現蒸現調現吃,調麵皮時放入豆芽、黃瓜絲,除了鹽、醋、醬油、味精、辣椒油以外,配有草果大香等十多種香料熬製的調料水。在漢中地區、各縣以及鄉鎮村,麵皮成為人們主要的食物之一。麵皮柔軟爽口,每天吃麵皮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做麵皮的食材有小麥麵粉、大米漿或者其他澱粉。常見的涼皮有麻醬涼皮、秦鎮米皮、漢中麵皮、岐山擀麵皮、麵筋麵皮等。按原料分還有:大米麵皮、麵筋麵皮、紅薯麵皮、黑米麵皮、五彩麵皮、果蔬麵皮、神仙樹葉麵皮等。

麵皮是四季皆宜的天然綠色食品,大米能養肝,小麥能補心。春天吃麵皮可以解乏,夏天吃麵皮能消暑,秋天吃麵皮能祛溼,冬天吃麵皮能保暖。陝西(漢中)麵皮在全國都有名,在老家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早餐多以麵皮為主,一天三餐吃不膩。

漢中麵皮鮮嫩、柔軟滑爽又勁道,可口味美,贏得大家青睞!漢中麵皮選料精良,調味講究,不論男女老少,對面皮都有一種不可抗拒的誘惑力。麵皮投資小利潤大,成為小吃經營的首選之一,早已遍佈城市鄉村各地。在很多城市的大潤發賣場,都有“陝西涼皮”出售。

說起麵皮,還是新集人的功勞。是他們最先背上蒸籠、石磨和桂朝米走出家門,到各大城市落地生花,輻射全國。麵皮作為南鄭人的大產業,用他們的堅強的毅力和自信,把老祖先留下來的麵皮產業進一步發揚光大,成立了麵皮協會,大家一起交流學習,讓漢中麵皮走出家鄉,走出國門。

漂泊在他鄉,總是懷念家鄉的麵皮。每發現一家“陝西涼皮”或“漢中涼皮”就激動不已,如同見到老家親人一般,進店吃一碗麵皮,一邊品嚐一邊攀談。我懷著喜悅的心情問道:“老鄉,你是陝西哪裡的?”他們的回答:“我在陝西學的,我師傅是陝西漢中人。”聽了他們的回答,似乎感到被騙的感覺!

麵皮店進的多了,老鄉自然也多了起來。漢中(陝西)涼皮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雖然現在的網路發達,用快遞也能吃到家鄉的麵皮,可還是喜歡到店裡去吃麵皮,因為麵皮和老鄉都像親人。漢中麵皮更是我們家鄉的味道,已經深深地刻進了我的靈魂。

作者簡介:龐建宏,陝西省農民詩歌學會會員,洋縣作協會員,農二哥詩社會員,有多篇文章發表本地網路平臺。

TAG: 麵皮漢中涼皮大米麵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