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如果你的孩子擅長思考,請放過他的成績!

由 克蘭時尚 發表于 娛樂2021-05-05

期中考試考完了?很狼狽?

有點。

畢竟,我們的考試,是有標準答案的。

有標準答案的試題,培養的一定是孩子的“應試力”。

如果應試力有個反義詞,它可能是“思考力”。

思考力代表的,是“多種可能性”;應試力則代表“唯一的可能性”。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具備強大的思考力,在應試試題中,是很吃虧的。

比如這樣一道題:

把下面幾個句子組成語意連貫的—段文字,排序正確的一項是()①魯迅先生是一個其貌不揚的“小老頭”,如果不是讀書寫作,走到街上可能是沒有多高的回頭率的。②這種力量不是來自權勢,不是來自金錢,而是來自他的

人格

魅力。③讀書,的確具有神奇的力量,它可以使平凡的人物變得崇高偉大。④歸根到底是來自他的閱讀、思考和寫作。⑤這個“小老頭”太崇高太偉大了,身上有一種不可阻擋的力量。⑥但是,每當我們閱讀魯迅的作品,就好像來到巍峨的山峰之下,總有一種高山仰止的感覺。A。①⑥③⑤②④B。③①⑥⑤②④C。①⑥⑤②④③D。③②①⑥⑤④

這是一道老師都“不太好講”的題。矛盾的焦點在於:第③應該放開頭,還是結尾?

“讀書,的確具有神奇的力量,它可以使平凡的人物變得崇高偉大”是這段話的論點,魯迅的故事屬於論據,用來證明論點。

證明一個觀點,可以有歸納法——先講案例,再總結觀點;也可以有演繹法——先說觀點,再用事實佐證。

兩種方法都是可以的。

選項中,B是先講論點,再說論據(演繹法);C是先論述事實,再總結觀點(歸納法)。

所以,從寫作的角度來講,B和C都是正確答案。

但是,從考試的角度來講,只有B正確,因為作者就是這麼寫的。

至於為什麼這麼寫,作者恐怕也不知道,唯一的答案就是:我當時就這麼寫了,你能咋滴?

我的同學是

出版社

編輯,發了一個朋友圈,怪有趣的:

孩子問我一道語文卷子上的閱讀理解題,我拿來一看,原來是作家XX的一篇文章。我立刻拍下來發路明,並要求他給我答案。沒想到XX不僅表示答不出來,還(自私而)愁苦地說——“中學生都要恨死我了!!”

確實,孩子們大概最恨作家了哈哈。不過作家很無辜——我也答不出來啊,要怪就怪出題老師吧。

這類題型,讓孩子們掌握規律,確保得分,並不困難。

弊端是,孩子會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導致思考力下降——他不會去思考“為什麼觀點就不能放到末尾”,而是直接、慣性地給出“觀點必須放開頭”的標準答案了。

思考力強大的人,很難在這種應試教育中有突出表現。

典型的比如愛因斯坦,他上學時幾乎是一個劣等生,大學畢業原本想留校,卻連個助教都沒混上,不得不踏入社會,在他人的幫助之下,才在專利局找了一份工作。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表現很一般的學生,在專利局這種和物理學沒什麼干係的崗位上,發表了一系列震驚世界的論文。

創新沒有標準答案,更不可能只有唯一答案。具備思考力的人,思維是發散的,是敢於突破現有格局和規則的;而應試力則只提供唯一答案和唯一可能。

困境在於,思考力很難透過考試體現出來。這不僅對試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對閱卷老師的要求更高;

更大的問題是——一旦試題不再“標準化”,恐怕也就不能電腦閱卷了。

TAG: 思考力應試標準答案試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