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康熙為何不修長城,怕勞民傷財學者康熙沒有這麼偉大

由 夢起航之旅 發表于 汽車2021-12-08

在中華歷史上,有一個歷史悠久、堪稱人類奇蹟之一的建築,2000多年來,作為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之間最難跨越的屏障,它就是長城。然而,長城雖然是偉大的建築,在長城的腳下,曾留著數以萬計民工的血淚和無數民族戰士的屍骨。在賈誼的《過秦論》中有云: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

所以,很多人容易認為,長城是秦始皇最先修建的。再加上你“孟姜女哭長城”等民間故事,讓人們更加篤定秦始皇修長城。其實,長城在春秋時期,已經誕生,《史記·楚世家》中記載:

>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

春秋時期,齊、楚、魏、韓等都有自己的長城,秦始皇統一七國之後,認為胡人(指匈奴)是秦朝最大的憂患,所以派蒙恬帶領30萬大軍北上,攻打匈奴,奪取河套之南諸地。為了防止匈奴人東山再起,秦始皇決定,在原各國長城的基礎上,繼續修築長城,由此形成了後來的萬里長城。

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沿崇山峻嶺而建,綿延數萬裡,從秦漢到明朝,都是漢人王朝最依仗的防禦力量。漢武帝時期,漢朝武力發展到了頂峰,衛青、霍去病深入漠北屢次擊敗匈奴人。但遊牧民族的機動性太強,行蹤不定,若無長城為守,農耕民族仍然會受到匈奴人的侵襲。到了唐朝,李世民麾下有李靖等猛將,所向披靡,但若想防住突厥人,還是要靠長城。

朱元璋建立明朝,雖然奪去了燕雲十六州,元朝勢力被徐達等人趕回蒙古,但朱元璋不敢大意,對長城的修補非常重視,朱元璋曾下令讓燕王朱棣親自巡視燕京段的長城。可以說,千百年來,長城在農耕民族防禦遊牧民族的歷史上,佔據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朝康熙年間,康熙對長城的態度,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讓很多人佩服不已。康熙三十年,由於之前的準噶爾之戰,長城多處破損。古北口總兵蔡元曾上奏康熙,希望朝廷能夠重視對蒙古各部的防禦,建議修補長城。康熙直接回絕了蔡元,並且發表了長篇大論:

>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專恃險阻。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敢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服,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今欲修之,興工勞役,豈能無害百姓。且長城延袤數千裡,養兵幾何,方能分守?”

康熙的這段話,意思是:從古至今,每朝都修長城,但邊境也沒有穩定。修築長城,勞民傷財,作用還不大。所以,只有修德安民,才能形成天下最穩固的“長城”。孟子曰: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康熙的這番言論,被當時大臣們恭維到了極點,以至於後來的清史學者,也對康熙讚賞不已,認為康熙有其他君王鮮有的“大格局”,甚至把這一條作為康熙促進民族融合的主要貢獻之一。

康熙為何不修長城,怕勞民傷財學者康熙沒有這麼偉大

實際上,康熙不修長城,真實的原因,是不想勞民傷財,想修德安民嗎?不是的,因為自古以來,長城的作用是防禦“胡人”,防止北方的遊牧民族南下掠奪。而康熙本身就是遊牧民族出身,他若想長期統治中原,不僅需要打通滿洲和中原的各種通道,更需要蒙古各部的支援,若是修築長城,紮緊了籬笆,對遊牧民族不利。

康熙為何不修長城,怕勞民傷財學者康熙沒有這麼偉大

舉一個反面的例子,在康熙嚴重,滿洲人、蒙古人以及臺灣人,都是大清的子民,但在康熙收復臺灣之前,實施了慘絕人寰的“沿海遷界”政策。為了防禦臺灣鄭氏集團,康熙讓沿海50裡左右的百姓全部內遷,讓沿海變成荒地,讓臺灣鄭氏的軍隊無法獲得補給。若有百姓不願內遷,格殺勿論,此政策造成大約十萬百姓被自己人屠戮。而康熙用沿海遷界騰出來沿海50裡左右的“無人區”,實際上就是防禦臺灣鄭氏的“長城”。

康熙為何不修長城,怕勞民傷財學者康熙沒有這麼偉大

為什麼康熙對關外的同胞採取不修長城,而對臺灣同胞要花很大代價來修築新“長城”呢,歸根接地,還是因為康熙出身關外,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而做出“不修長城”的決定。所以,有學者拿“不修長城”和“沿海遷界”做對比,得出結論是:康熙遠沒有那麼偉大。在封建統治者眼中,人民的利益固然重要,但要為君主的利益讓步。康熙“大帝”,何嘗不是這樣?

TAG: 長城康熙遊牧民族匈奴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