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誰殺死了耐用商品?

由 創業邦 發表于 體育2023-01-22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網際網路那些事(ID:hlw0823),作者:林正,創業邦經授權釋出。

你知道嗎?

一款2010年上市的諾基亞的1280和2022年上市的iPhone 14 pro,都一樣可以接打電話、收發簡訊、當手電筒、玩貪吃蛇……

但是前者的售價是129,後者的價格早就突破萬元,價格相差近百倍,即便這樣,大家依然對於過萬的手機趨之若鶩。

不僅是手機,我們會發現現代人換房、還車、換家電的頻率越來越高,更不必說每年購買的新衣服、鞋子、包包、首飾……

“以前東西壞了是修,現在是換。”這既是新的生活方式,也是當代人的消費觀念。

2022雙十一預熱已經開始,購物車收到加滿提示的聲音也已經出現,伴隨著頭部主播迴歸,不少人摩拳擦掌準備大戰這次購物節。

但是回顧近兩年雙十一,逆消費主義的實踐向購物狂歡節發起挑戰。

據Just So Soul研究院資料,2021年的雙十一中,有20。4%的Z世代沒有參與雙十一購物狂歡,甚至有2。87%的人表示“有點反感,不喜歡這種模式”。

豆瓣“不要買|消費主義逆行者”“今天消費降級了嗎”“極簡生活”等小組成員均突破30萬人。

但是抵抗消費這件事,不是你想抗,想抗就能抗。

一邊是“人間清醒”們逆消費主義的實踐,一邊是很多人真的很難認真用完一件物品。

大到3C家電,小到配飾零件,年輕人似乎更習慣換新而非修理。

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為什麼越來越快了,消費者是更願意以換新代替維修了嗎?

01有人重新定義淘汰

不定期換新似乎成為很多人自然而然的選擇。

以手機市場為例,中國迴圈經濟協會近期釋出的一份報告提到,近五年來我國平均每年的手機銷量達到4。3億部,佔全球手機總銷量的30%;

每100名中國居民擁有114部手機,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誰殺死了耐用商品?

擁有量增加的情況下,手機更新換代的頻率也不低。

SEE基金會聯合零點有數釋出的《手機使用與回收公眾調查報告》顯示,有22。7%的中國使用者不到一年就會更換自己的手機,兩年以內進行更換的受訪者比例高達43。4%。

近半數(45。3%)受訪者表示,上一次更換手機時,舊機處於“幾乎全新”或“非全新但不影響使用”的狀態。

誰殺死了耐用商品?

2022年下半年,iPhone 14系列、華為Mate 50系列陸續登場,給高階手機市場帶來了久違的換機熱潮。

閒魚順勢在9月份推出為期三天的閒置手機回收活動,給想要換新機的消費者們一個“機會”。

誰殺死了耐用商品?

二手平臺上多得是“九成新”“不影響使用”的標籤,可明明沒到影響使用的地步,手機為什麼會被淘汰?

部分“追求喜歡的機型、款式”的非剛性因素的確存在,但換機的最主要因素還是效能問題。

56。6%的受訪者會因為畫素過低,記憶體不足等效能原因而考慮更換手機,手機頻繁卡頓、電池衰減以及破損後維修成本高,也是更換手機的幾項重要因素。

誰殺死了耐用商品?

功能、款式甚至質量問題,是光注意愛惜就可以避免的嗎?

工業生產上存在一種影響深遠的設計理念——“有計劃報廢制”,即有計劃地使產品在規定時間內報廢,從而引導消費者不斷購買新產品。

誰殺死了耐用商品?

在燈泡壽命可達2500小時的上世紀二十年代,飛利浦、通用電氣等在日內瓦聚集,組成一個名為“phoebus”壟斷集團,簽訂合約承諾將燈泡的壽命控制在1000小時左右。

雖然20年後協議被終止,但這對廠商並沒有約束,普通燈泡的壽命至今也只有1000小時。

“計劃報廢”發展到如今已有了各種各樣的同類型策略。

廠商在設計時預先規定產品的使用壽命,使其超過一定年限後報廢,這是典型的“質量型報廢”。

比如印表機墨盒沒墨,正常思路都是換個墨盒或者加點墨。但是柏林工業大學的研究者史蒂芬告訴我們只要取出印表機墨盒,找到內建計數器。

這個部件會對墨盒列印的紙張數量進行計數,他拿的那款是倒數5萬張墨盒會被設定報廢。而我們只需要重置計數器,將其清0,印表機就可以正常使用。

誰殺死了耐用商品?

消費者最有理由換新的就是那些“功能性報廢”產品,有了更多、更完善的新產品似乎可以代替功能“老化”報廢的產品。

只在功能上做文章還不夠,市場會不斷推出新的流行款式,使先前產品由於過時、不合消費者意趣而面臨“款式型報廢”。

在商業銀行工作的小鄭通勤用的汽車開了不過一兩年,從功能上講載人出行完全沒有問題,但是他還是打算出手換一輛特斯拉,因為好像所有人都在暗示燃油車是過時產品。

在BBC紀錄片《無節制消費的元兇》裡,一開始就由人們對蘋果手機的狂熱引入,人們為了一款與上一款並沒有什麼區別的新款手機在寒風中排隊十幾個小時甚至更久,這麼多年,從5S到14 pro,這個場景被不斷重複。

誰殺死了耐用商品?

02維修的門檻越來越高

不管是購物節的遇冷,還是逆向消費主義者的崛起,都有部分消費者對非理性消費行為的反抗。

但是“認真用完一件東西”這件事,“在“計劃報廢”機制的設定下,在商品設計有意加速淘汰的助推下,變得越發困難。

東西壞了之後,維修可能不是一個好選擇。

誰殺死了耐用商品?

首先,部分廠商堵死了非官方維修的路。

消費者只能在品牌方授權店內維修,且一旦過了保修期,高昂的維修費用讓人直呼承受不起。

其次,走向智慧化、高階化的現代產品也不允許消費者動手。

家裡隨處可見的電動牙刷、掃地機,甚至升級後的智慧款廚房小電器,就算有個小災小難,還能像以前那樣敲兩顆釘子,裹兩層膠帶就能解決嗎?普通人已經沒有資格和能力對這些高科技“動手動腳”了。

誰殺死了耐用商品?

那專業的維修機構呢?

《證券時報》刊登過一次維修經歷,記者的某品牌時尚智慧款電飯煲壞了之後,按照商品使用說明書上的電話指示,只能選擇送修或者快遞寄出。而後發現這個位處深圳城中村,名義上的官方售後服務點,實則為外包的家庭小作坊。

與此同時非官方維修店因數量多、分佈廣成為更多消費者的選擇。

尤其是網際網路下美團、淘寶等第三方平臺的宣傳以及年輕一代的網際網路消費習慣讓非官方維修覆蓋範圍更大。

誰殺死了耐用商品?

但是非官方維修套路有多深?

站在消費者角度,網際網路平臺顯示的團購價格僅僅是上門費,師傅到位後排查問題會有檢測費,動動工具可能就產生了維修費,後續的配件、耗材都是另外的價錢,以及後續還會產生問題的保修費……

“亂收費”“維修質量難保證”“旺季難預約”“誇大故障”“誘導維修”等一直是維修服務業的負面標籤。

有業內人士透露維修工人工資較低,光憑藉廉價的維修費用無法滿足生活需要,而維修服務專業性又較強,於是給維修工人創造維修亂象的空間。

在消費者眼裡維修師傅無病小修、小病大修,在維修方眼裡則是外行的“無理取鬧”。

社交平臺上多的是維修師傅的吐槽:“我這邊大老遠過來排查了問題,換了一螺絲,到了消費者嘴裡就是平臺坑人,一枚螺絲要價一百多,我沒有來檢查你也不知道是螺絲的問題啊。”

誰殺死了耐用商品?

03修不如換,舊不如新

現代人的確有換新的資本。

上世紀80年代為了一臺電冰箱要花費數年工資。

誰殺死了耐用商品?

資料來源:中經資料CEIdata 圖片來源網路

20年前中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月均工資大約為780。9元,當時一臺冰箱的價格也有兩三千的價格。

而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21年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就業人員月平均工資水平可以覆蓋1-2臺普通冰箱。

誰殺死了耐用商品?

電商平臺按銷量排序的冰箱資料

在衡量了時間成本和金錢代價之後,為了提升使用體驗,直接換新成為了消費者更便利的選擇。

同時,這不僅是消費者的真實感受,許多商家的解決方案同樣如此,電商平臺上的售後政策,尤其是廚衛小家電,幾乎都是以換代修。

誰殺死了耐用商品?

人工費用越來越貴也是大趨勢。

在美劇《絕望主婦第一季》中,gaby家財產被凍結之後也無力承擔昂貴的水管維修價格。

誰殺死了耐用商品?

美劇《絕望主婦》

除了換新和送修,在維修坑人的吐槽中,也總有人指責網友動手能力差,自己修理這一選擇似乎被忽略了。

印象裡似乎上一代面對損壞更傾向於維修。

所謂“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但是縫補技能還是小事,主要是當代年輕人哪還有時間來縫縫補補。

誰殺死了耐用商品?

國外藍領的高工資使得國外居民自己修車變得司空見慣,隨著國內人工成本的上漲,加之人們對汽車機械原理了解的不斷加深,或許有一天自己修車也不足為怪。

只不過自己修車是給車一個機會還是給4S店一個機會,這就不好說了。

2022年初,蘋果就推出了iPhone自主維修業務,包括iPhone 12系列、iPhone 13系列和iPhone SE 2022的產品裝置都可以以“官方”的形式進行自我維修,不需要找修手機的店鋪了。

但是自己修的手機還保修嗎?

誰殺死了耐用商品?

蘋果提供的維修手冊

並且有人發現,零部件的價格其實和蘋果自營店維修價格相差無幾。

要是為了省錢,還是別折騰了,能用就用,有官方渠道就老老實實送修,不然還是換新吧。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絡

TAG: 維修手機報廢消費者i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