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汪奕卓作品丨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

由  發表于 歷史2023-01-29

不久前,參加了姐姐的婚禮,身為伴娘,我參與了儀式的全過程,從接親、拜堂到吃宴席,我們從凌晨4點忙到下午3點,幸福的笑容背後都透著絲絲疲憊,“有些儀式其實是可有可無的”我們都嘆道,為什麼一定要用這麼多儀式來證明餘生的相守呢?愛就在那裡啊……

我們常說“生活需要儀式感”,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儀式感”染上了形式主義的惡臭。對於某些“名媛”來說,“儀式感”是拼團來米其林餐廳體會了一分鐘的“優雅”;對於某些校領導來說,“儀式感”是讓學生對測核酸的醫護人員齊唱《聽我說謝謝你》;對於某一些學子來說,“儀式感”是為了美觀,在筆記本上畫上許多漂亮的圖案,筆記內容質量卻得不到保證。他們打著儀式感的幌子,在“形式主義”的路上越走越遠,究其原因,或許是他們對“儀式感”有什麼誤解。

莎士比亞曾言:“時間的洪流會洗刷生活的泥沙,我們需要一些東西來記憶。”說白了,形式、儀式就是一個符號,就像文章的標點,如果用的恰當,能讓文章更生動、更有活力,反之,則讓文章困難不堪。儀式是生活的點綴,適當的形式能給生活提亮,但它也只是生活點綴,生活的幸福與否從不由它決定,它根本就不涉及本質問題。

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是被符號堆砌出來的“完美之都”,在完美的皮囊下是無序、空虛。人類使用符號是為了記住美好,而不是因為符號是美好本身。落木伴著奔流,不一定要畫師記下;被油紙傘遺忘的雨巷,不一定要化成詩句;久別後的黃昏下的重逢,也不一定要拍成電影。沒有說這些形式不好的意思,只是想說這些美好與感動本來就在那裡,無需任何形式的標榜來證明它的意義。與其想破腦袋用什麼方法記錄美好的生活,或用什麼方法讓原本單調無味的生活更具有別樣的彩飾,不如用心感受生活,莊重地對待它,帶有興趣地探究它,你會在你的海域尋到意想不到的風景,你會發現最好的儀式感也不過如此。

“驚喜的是你,而不是這些儀式。”這是一個乙女遊戲送給玩家的話,不要在追求形式的路上越行越遠罷,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

(作者

汪奕卓,系

長沙市雅禮中學2105班學生)

釋出於:湖南

TAG: 儀式生活美好符號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