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煙臺奮力打造世界一流海洋牧場示範之城 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

由  發表于 歷史2023-01-21

初冬時節,海豐魚肥。乘船駛至渤海深處的長島大欽島海域,可見一座現代化海洋牧場平臺傲然聳立。這是國內首座深遠海智慧化坐底式網箱“長鯨1號”,集成了自動投餌、5G基站、風力發電、海水淡化、水下機器人、海洋資料觀測等多種“高精尖”技術,僅需4人一年就可養殖優質深海魚1000噸。

如今,一座座現代化海洋牧場平臺 “拔”海而起,讓古老的耕海牧漁從未如此有“範兒”,兼得“金山銀山”“綠水青山”“科技高山”。

依海而生、向海而興。近年來,煙臺以建設現代化海洋強市為目標,將海洋牧場建設作為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邁出了向深藍進發的全新步伐: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級以上海洋牧場示範區43處,其中,國家級示範區18處;全市海洋牧場總面積達到137萬畝,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數量和海洋牧場總面積均居全國前列。

生態優先,持續改善海洋生態和資源環境。採取投放人工魚礁、增殖放流、培植海藻床等措施,在海洋牧場區構建和修復海洋生物繁殖、索餌、避敵場所。每年增殖放流各類水產苗種10億單位以上,有效維護了水生生物多樣性和種群穩定。據中科院海岸帶研究所調查評估,全市近岸海域一類、二類海水水質海域面積達到99%,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成效明顯。

創新驅動,推動海洋牧場建設提檔升級。在全國率先建造海洋牧場多功能平臺和深遠海智慧網箱,已建成大型深遠海養殖設施17座。“經海”系列深遠海智慧網箱單個網箱養殖水體達到7萬立方米以上,年養殖魚類1000噸。創新“陸海接力”相容模式,大力發展陸基工廠化迴圈水與深水網箱融合養殖,實現了斑石鯛等名貴品種“南魚北育、南魚北養”。注重資訊化建設。依託省現代化海洋牧場綜合管理平臺及“九仙雲”實時監測平臺,為海洋牧場精準科學養殖提供資訊化支撐。加強保險和管理創新。創新開發海洋牧場“抗擊風浪自然災害險”“網箱養殖波高指數險”,解決企業後顧之憂。在全國首創海洋牧場平臺確權新路徑,賦予海洋牧場平臺合法身份。

“大漁帶小漁”,保障水產品供應和漁民增收。建立“科研院所+龍頭企業+合作社+養殖戶”合作共贏的新型發展模式,實現了漁民收入與企業發展同步提升、海域生態與產出效益同步改善。山東藍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採取“公司+漁戶”的方式,有效整合流轉海域16萬畝,帶動漁民共同致富。經海漁業有限公司與周邊養殖漁戶簽訂幼魚供應合同,開展接力養殖,形成“大漁帶小漁”共贏模式。全市漁民合作社總數達到300餘家,輻射帶動漁民2萬多戶。2021年,全市水產品產量達到180萬噸,漁民人均收入達到3.4萬元。

“下一步,我市將全力實施《煙臺市海洋牧場‘百箱計劃’三年行動方案》,推動海洋牧場由高速發展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型。” 煙臺海洋發展和漁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到十四五末,力爭全市省級以上海洋牧場示範區總數達到50處,其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達到20處;全市海洋牧場面積達到150萬畝,持續改善海洋生態和資源環境,不斷促進漁民增產增收,打造全國領先、世界一流的海洋牧場示範之城。

堅持規劃引領。依據《煙臺市海洋牧場管理條例》及《煙臺市水域灘塗養殖規劃》,聘請國內一流專家團隊,科學確定裝備型海洋牧場與航路、錨地等重點通航水域距離、離岸距離,不斷最佳化海洋牧場空間佈局。

突出綠色生態。深入開展海洋牧場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質量調查,持續開展增殖放流,海藻床、海藻場建設,加快探索海洋牧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釋出全國首個《煙臺海洋牧場建設藍皮書》,讓海上“綠水青山”成為全社會看得見的“金山銀山”。

持續推動創新。推進與水科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共建“國家級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籌建陳松林院士團隊領銜的水產分子育種中心,重點攻關鮭鱒、綠鰭馬面魨等新品種,為深遠海養殖提供優質種源支撐。加快組建中國海洋科技集團北方總部,籌建山東省海洋工程裝備及材料創新創業共同體,為裝備型牧場提供科技創新支撐。與中國海洋大學、中國水產科學院等高校科研院所開展戰略合作,籌辦中國海洋經濟論壇、深遠海養殖論壇。搭建研究生教育聯合培育基地、大學生實訓基地、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臺,培養國內一流的海洋牧場人才高地。

完善產業鏈條。持續放大黃渤海新區國際食品谷集聚效應,開展海洋牧場預製菜、新型海洋功能食品等高值化產品技術研發和生產,拉長產業鏈。推進海洋牧場企業同盒馬鮮生、京東等平臺深度合作,推進一體化營銷。推動海洋牧場產品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註冊、認證和登記保護,優選“煙臺海參”“煙臺鮑魚”等建立山東省優質產品基地。打造海洋牧場特色遊,打造全國休閒海釣打卡地和“仙境海岸·鮮美煙臺”旅遊新名片,不斷提升海洋牧場價值鏈。

釋出於:山東

TAG: 海洋牧場養殖漁民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