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科技強農 築牢冰城“大糧倉”

由 媒體滾動 發表于 歷史2021-12-12

原標題:科技強農 築牢冰城“大糧倉” 來源:哈爾濱日報

田野裡的大型農業機械收割糧食。本報記者 韓偉攝

無人機檢視莊稼長勢。

直升機噴灑農藥。

“探尋‘十八連豐’背後的冰城密碼”系列報道之一

編者按:

十八連豐!龍江黑土地再傳喜報,糧食生產又獲大豐收!

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龍江不負期望,冰城持續貢獻力量。中國人的每9碗飯就有1碗產自黑龍江,其中,五分之一產自哈爾濱。這些年,“中國飯碗”裝進了更多“冰城糧”。

大豐收的背後,有科技興農的成果、有“農業晶片”的鍛造、有對黑土地的悉心呵護,還有“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戰略實施、充滿活力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些年,冰城連年豐產豐收,糧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穩健。

今起本報開闢專欄,帶您一起探尋“十八連豐”背後的冰城密碼,感受充滿希望的美好生活!

本報記者 郝欣

國慶假期,徐徐展開的秋收畫面,震撼人心!大型農機順勢排開,馳騁在冰城廣袤的田野上……又一年的金秋收獲季開始了。這份歡喜,陪伴了冰城好多年,但每次與這種場面相逢,總能讓人痛快淋漓地歡笑。

豐收的田野裡,幹農活的現代化大機械收穫最多讚美:“好酷的豐收場面,好牛的現代化農機”“看到這樣的大場面,真讓人無比欣慰”。

其實,在冰城廣袤的田野上,“大騾子大馬大場面”已隨處可見,農機與農藝高效結合,機械化種地依靠的是科技力量。田間地頭大展身手的“新玩意兒”,恰是冰城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動縮影。

“機器換人”

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金秋十月,滿地金黃的冰城田野上,各式各樣的“鐵牛鐵馬”在現場穿梭作業,秋收的果實快速顆粒歸倉。冰城現代化農機裝備已融入農業生產全過程,春種、夏管、秋收、冬藏,大機械可比人效率高。

賓縣福合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院內,一排排現代化農機具在候場,隨時可調配到秋收現場。“這是玉米聯合收割機,能一次性完成玉米摘穗、剝皮、收集裝車;這是植保機,是用來除草、田間防蟲的;這臺是打包機,最大優點是可以一次性撿拾秸稈,打碎、除塵,最後打成包,特別受歡迎……”合作社理事長王繼成如數家珍。

合作社成立後,透過土地流轉,實現了規模化、機械化經營,一臺臺大型機械轟隆隆開進了沃野,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高,農民收益大幅增加,勞動強度卻大幅降低。

這個秋天,在雙城區韓甸鎮榮升村,由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農機院自主研發的自走式鮮食玉米收穫機在田間往來作業,種植戶忙著分揀、裝運。收穫機主要研發者、省農機院高階工程師葉彤告訴記者,自走式鮮食玉米收穫機是全國首臺套重型鉸接式鮮食玉米聯合收穫機,“這套機器不但解決了鮮食玉米收穫環節的‘卡脖子’問題,還打破了國外高階農機裝備對我國鮮食玉米收穫領域的壟斷,為黑龍江、哈爾濱鮮食玉米產業和高階智慧農機裝備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2020年,黑龍江省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8。3%,高於全國8。3個百分點。哈市主要農作物實現良種全覆蓋,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程度達98%。

“稻穀香,糧囤滿”,從會種地到“慧”種地,冰城糧食生產方式正發生著根本轉變。從“人扛牛拉”傳統生產方式到機械化自動化智慧化的現代生產方式,哈市農業生產方式實現了從以人畜力為主向機械化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機器換人”顯著增強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成為豐產豐收的有力保證。

農業新科技

鍛造時代“新農民”

“這個黃色的罩子,就是我們推廣的太陽能誘捕器,可以防治多種害蟲,關鍵是對植物和土壤無毒害、無汙染,效果非常好。”延壽縣信合有機稻米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姚宏亮一邊走一邊介紹,“今年又是一個好年頭,合作社種植的有機稻米迎來了大豐收。”

現代農業水田示範區的建設,為當地農戶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和收益。走進加信鎮高標準農田,阡陌縱橫,硬質化的農業生產道路和渠系,成為增產增效的堅實保障。

“5000畝有機水稻,全部處在視覺化、全感全控智慧型農業氣象服務平臺的實時監控中。”姚宏亮說,目前合作社建起了省級物聯網高標準樣板示範基地,完善了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完成了智慧氣象監測系統的搭建,透過農業氣象大資料採集分析,實現了農業由“靠天吃飯”到“用天吃飯”的轉變。

依靠科技力量,不僅合作社出產的稻米身價更高,社員的腰包更鼓了。“今年,種植新技術應用後,預計社員種植覆膜田收入和去年相比,每畝還能增加200元。”姚宏亮言語裡透著自豪。

姚宏亮和他帶領的合作社,是冰城從“汗水農業”邁向“智慧農業”的縮影。哈市圍繞“職業農民”開展的科技培訓已經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從“農業三減”到新技術應用,從新型農機再到航化作業,一道道田埂,就像一個個田字格,記錄下這片黑土地上的科技農業、現代農業、設施農業以及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的發展之路,冰城寒地黑土正在成為農業科技化發展的樣板田。

TAG: 冰城農業農機合作社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