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三國時期孫權為何在武昌稱帝,又為何將都城遷到南京?

由 8分電影523 發表于 歷史2021-12-12

吳國(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國之一,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在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對於東吳的建立者——孫權,稱帝時間相對較晚。比如曹丕是公元220年稱帝的,劉備是公元221年稱帝的,而孫權直到公元229年,才正式稱帝。

魏黃初年間,孫權名義上依附於曹魏,並受封吳王。黃龍元年(229年)5月23日,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促使東吳可以和蜀漢、曹魏平起平坐了,隨後,孫權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由此,非常明顯的是,雖然東吳長期定都於南京,但是,在一開始的時候,孫權卻是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的。那麼,問題來了,三國時期孫權為何在武昌稱帝,又為何將都城遷到南京?

黃武七年(228年)八月,“石亭之戰”爆發,孫權命大都督陸遜督率諸將大敗曹休。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石亭之戰因為重創曹魏,導致曹魏大司馬曹休不久之後病逝,從而增強了孫權稱帝的底氣。公元229年春天,又一個好訊息傳來,諸葛亮遣陳式進攻武都、陰平。曹魏大將郭淮領兵來救,諸葛亮率軍駐紮建威,牽制郭淮。魏軍知道蜀軍主力到臨,便緊急撤退,蜀軍順利佔領二郡。

由此,先是東吳重創曹魏,後是蜀漢攻佔曹魏疆域。趁著這一良好的機會,孫權於黃龍元年(229年)5月23日,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對於孫權來說,之所以一開始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是因為之前孫權就坐鎮此地了。進一步來說,這和武昌(今湖北鄂州)的地理位置優越存在直接的關係。

對於武昌(今湖北鄂州),也即鄂州來說,位於湖北省東部,濱於長江中游南岸。西鄰武漢,東接黃石,北望黃岡。在漢末三國時期,武昌(今湖北鄂州)位置居中,既可以兼顧荊揚二州,又與建業(南京)有相似的地理條件,西邊有樊溪,適合訓練水軍,長江邊有樊山,有利於孫吳軍隊防守。在東漢末年,孫權所在的東吳,一開始主要擁有東漢十三州中的揚州之地,也即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地。

但是,到了公元220年,也即呂蒙偷襲荊州,擊敗關羽後,東吳將獲得了荊州之地,也即今湖北、湖南一帶。在關羽大意失荊州後,東吳和蜀漢爆發了夷陵之戰中。在此背景下,孫權一度將東吳朝廷遷到了荊州,以此更好的佔據荊州,並應對劉備的進攻。而就武昌(今湖北鄂州)來說,雖然處在東漢十三州中的荊州之地,卻非常靠近東吳起家的揚州之地。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孫權坐鎮武昌(今湖北鄂州),可以實現兼顧揚州和荊州的效果。並且,在夷陵之戰後,魏文帝曹丕所在的曹魏,多次進攻東吳,衝擊著東吳的長江防線。因此,孫權坐鎮武昌(今湖北鄂州),不僅可以方便訓練水軍,也有助於抵擋曹魏的進攻,這也是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的重要原因。

公元229年六月,孫權與前來祝賀孫權登基的蜀漢使者陳震商議平分曹魏九州,並制定盟書。在孫權稱帝后,蜀漢丞相諸葛亮可能內心有所不滿,但是,出於蜀吳聯盟的大局,還是派遣使者來祝賀孫權,進一步鞏固了蜀漢聯盟。對此,孫權自然也逐漸打消了對於蜀漢的疑慮。在此基礎上,為了共同曹魏,孫權又在當年九月遷都建業(南京)。

最後,孫權之所以又遷都建業(南京),是為了和蜀漢攜手,共同對抗強大的曹魏,也即孫權如果繼續定都武昌(今湖北鄂州)的話,表明其對蜀漢還存有疑慮甚至想法,這顯然非常不利於蜀吳聯盟的行為。並且,遷都建業(南京)後,有助於東吳進攻合肥。比如嘉禾三年(234年),孫權親征合肥新城,後來得知魏明帝曹叡親自率大軍來救,於是撤軍。從地圖上可以發現,南京和合肥的距離比較近,而合肥一直被曹魏佔據,不利於東吳鎮守長江防線,所以遷都南京後,自然方便調兵遣將,攻打合肥等曹魏的疆域。

此外,在遷都南京後,孫權也沒有就此忽視武昌(今湖北鄂州),而是留下尚書九卿,讓上大將軍、荊州牧陸遜輔助太子孫登鎮守武昌(今湖北鄂州)。對此,在筆者看來,此時的武昌(今湖北鄂州)對於東吳來說,可以稱之為陪都了,如果建業(南京)有失的話,東吳還可以遷都武昌(今湖北鄂州),從而降低被曹魏突然消滅的風險。對此,你怎麼看呢?

TAG: 孫權鄂州曹魏武昌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