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同樣直諫,為何魏徵能夠名垂千古,別人只能遭皇帝嫌棄呢?

由 小談I食刻 發表于 歷史2021-12-09

你會好好說話嗎?你知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為何會有成功和失敗的不同例子?歷史上的名臣、賢相不少人同樣是敢於犯顏直諫,但有些人名垂青史,如魏徵、寇準等等;有些人就只能失意於皇帝,只能灰溜溜的混日子?

唐朝之前,西漢漢武帝時期,已經有一個人是直諫的始祖-起碼比魏徵更早期地以說話更真率、更大膽著稱。可是這個世界上就是有同人不同命的對比。同樣一句話,由不同人說出來、又聽稻不同的人耳朵裡面,可能結果也會天差地別。為啥會這樣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先賢們的熱鬧吧!

1、會做事、不會做人,也不行

據漢-司馬遷《史記-汲黯列傳》記載-在漢武帝時期,有一個大臣叫汲黯,他以敢說敢做、剛直正義聞名。他為人處世不拘小節、講求實效,不喜歡做表面文章。他雖然表面上不會做出風風火火、轟轟烈烈的事情,但卻能把一個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因此,者廷把他從東海太守任上,調回朝廷擔任主爵都尉,主管地方官吏任免職務。

這樣一個職務可是一個“肥缺”,如果是一個品行不端的人坐在這樣重要的崗位上,就有可能會造成貪腐,成為一些一心向上爬、不務正業的小人行賄的物件。嚴重時會影響國家管理。因此能夠坐上該崗位的,肯定會是皇帝信任的人。而汲黯就憑自己的本事和地方官時的政績,坐上了這個職位。也得以經常跟漢武帝當面彙報工作和打交道的機會。

有一天,漢武帝臨朝時,跟大臣們商議,說要實行儒家的仁義之政。但汲黯一針見血地提出不同意見,他說:“陛下內心裡那麼貪婪多欲,表面上卻要裝著實行仁政,這是何苦呢?”這話當著滿朝文武大臣們說的,讓漢武帝下不來臺,十分生氣,立即宣報散朝。

散朝後,所有大臣們都替汲黯擔心,擔心不但止他自己會招來橫禍、更擔心因此而受到連累----皇帝生氣有多可怕?株連九族啊!

漢武帝回到後宮,對身邊的人忿忿不平地說起汲黯這個人也太粗、太直了,不討喜。因為所有人都知道了汲黯得罪了皇帝這件事情,以後也不可能得到皇帝的器重了。因此誰也不敢再提給機會汲黯升職了。

在汲黯擔任這個主爵都尉職務時,公孫弘和張揚兩個人都是個小官,比汲黯職務小得多。可是這兩個人在為人處事方面圓滑得多,加上政績也顯著,因此公孫弘和張揚都一步一步地被提拔上來,最後公孫弘被封侯拜相,就算是張揚,也做到了御史大夫,兩個人的官職,早已經超越了資歷更老的汲黯。

汲黯看到別人升職加薪不覺十分生氣。有一天當有機會見到漢武帝時,汲黯對漢武帝說:“陛下,您任命官吏、提拔官員好像是在堆積柴草,後來者居上(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後來者居上)。”

漢武帝不明其意,問:“此話怎說呢?”

汲黯說:“堆柴草時,誰先到就把誰放在底下、後到的就堆放在上面。陛下您提拔官員不也是這樣嗎?”

。漢武帝當然明白這是汲黯在發牢騷。漢武帝作為一個至高無上的皇帝,怎能接受一個臣子的牢騷、埋怨和指責?因此漢武帝過後跟其它大臣說:“汲黯這個人越來越過份、越來越離譜了!”從此漢武帝更加疏遠汲黯。

2、魏徵不同於汲黯的“後來居上”

從漢武帝的角度,汲黯的確是不懂得看菜下碟、不會說話----他的說話並非沒有道理,但要看看他說話的物件是誰呢?同樣一句話,硬邦邦地讓人聽了難受,何況那個人是天下的主宰、可以掌握所有人的生死榮辱的。汲黯自己再有道理,也不能這樣直率地讓皇帝丟面子。

魏徵不同於汲黯、唐太宗也不同於漢武帝。但在魏徵的角度,他跟汲黯所處的環境是相同的。但魏徵聰明地吸取了汲黯的都訓----所謂有話好好說,同樣一句話,懟天懟地,並不見得自己更高明、不見得真的“有理走天崖”。

同樣直諫,為何魏徵能夠名垂千古,別人只能遭皇帝嫌棄呢?

相反,既能夠說明自己的觀點與立場、又能夠讓皇帝聽了心裡舒坦、然後君臣合作無間,這真的不能不說是魏證這個“後來居上”者比汲黯更高明的地方。如果有如果,汲黯會因為自己不會說話而得罪了皇帝而羞愧不矣-找個洞清修算了!

TAG: 漢武帝魏徵皇帝公孫弘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