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行為心理學:為什麼經常過著貧窮生活的女性,往往越“省”越窮?

由 酷兒侃娛樂 發表于 歷史2021-06-28

有些婦女在購物時會想盡辦法尋找各種優惠券;她們衣著邋遢,手拿菜籃子,無禮地大聲與商販討價還價;

常常因為一些日常小物品的折扣而“囤貨”,為了節省幾毛錢,就把家裡當作倉庫;在外面吃飯時只點特價菜,或只選擇折扣餐廳;

換季節的時候,故意買些“反季節特價”的衣服;在家的家用電器,基本只修不換…

在你看完這些描述後,希望不要再成為你每天的行為。

您將發現,自己的許多女性長輩都會有以上的行為,許多女性甚至在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和收入的情況下,仍然會保持這種“節儉”的消費習慣和心理。他們往往是“物盡其用”的人,並經常以此來標榜他們節約的品質。

消費者習慣與固化思維

如果一個女人過著貧窮的生活,她就會自然而然地養成這種“貧窮的人”的消費習慣和固執的思想。俗話說得好,“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物質生活條件決定婦女思想。

長久以來,貧窮的女人,精神也會逐漸匱乏,最終甚至會形成“病態”觀點:不管是什麼,只要省錢最好。

長久以來,她們在衡量任何事物時,都把“省錢”作為首要考慮因素,而往往忽略了事物本身。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貧窮的婦女獲得了一張新開張超級市場的優惠券,即使優惠券離她很遠,她們也會早早地坐上公共汽車去排隊等候,然後在人山人海中經過“千辛萬苦”買到低價商品,再乘公共汽車回家。這種時候,往前走常常會耗費很多時間和精力。

在他們經過打折商店時,他們可能會貪得無厭地買下一堆無用的或即將過期的日常用品回家。如果有打折促銷活動,基本上就會有她們的身影出現。

他們只秉承一種觀念,即打折減價,不買白條。不管買什麼東西都是有用的,還是先買吧。

他們不但喜歡買便宜貨,而且也會以買這些東西而感到自豪。常在社交場合與人炫耀自己“搶”到“便宜貨”。

這類行為可能在短期內確實能省下一小筆錢,但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家中堆滿了無用的“垃圾”,佔用了家裡的空間。

事實上,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種消費模式根本談不上“省錢”,而更像是一種變相的“浪費”。由於即使是低價買東西,如果不使用,也會變成浪費,因此雖然這些女性總覺得她們是“勤儉持家”的,但同時也在降低她們的生活質量。

窮酸婦女的三種消費模式如下:

1。無論質量如何,“廉價”是唯一的

2。無論是否需要,都必須購買廉價折扣的商品

3。未來計劃中不會包括的開支數額。數目

這種消費行為會形成一種缺憾的精神模式,他們會讓原本平庸的人生變得更加尷尬。長時間過著低質量的生活,人的意志會慢慢被消耗殆盡。

正因為如此,“窮人越窮”,因為人是有惰性的,貧窮生活太長,也沒有動力去改變人生。

“習慣缺乏”導致貧窮

貧乏效應是指一個人長期處於貧困的環境中,從而陷入一種“對任何事物都有強烈慾望”的怪圈。“飢不擇食”也是同樣道理:一個忍飢挨餓的人不會在意吃什麼,他只需要有東西填飽肚子。

對每一個人來說,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為了活著,每一個人每天都疲憊不堪。時光成為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我們需要花時間去自我提升。

事實上,許多人為了工作而盲目地勞動,很容易迷失自我,沒有時間和精力來提升自己,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因此,也很難擺脫貧窮的困境,由此而產生的惡性迴圈,就是「越陷越深」,造成窮人越窮。

事實上,暫時性的物質匱乏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把“稀缺性”培養成“習性”,當你習慣性地缺乏時,你的生活質量就會降低,眼睛的邊界就會縮小,你能得到的機會就會減少,最終你就會陷入窮人的圈子,無法逃脫。

總結:

不管你現在的生活狀況如何,是陷於貧困而不能脫身,還是優越的生活條件,都應該注意拓寬自己的思維,不要被“稀缺心理”所束縛。

唯有如此,才有機會跳出原有的生活圈子,提升自己,讓自己更上一個臺階。

TAG: 貧窮生活她們優惠券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