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袁隆平:不被看好的“平庸青年”,如何逆襲為“無雙國士”?

由 魯國平先生 發表于 歷史2021-05-24

原創

·

劉宅宅

話說110年前,在北京一個觥籌交錯的高階酒席上,一個美國人曾經憐憫又傲嬌地反問,“誰將養活中國”?

所有人面面相覷,默不出聲。

這些在場的達官貴人們,大概誰也不會想到,這個曾經讓全世界都以為沒有答案的“本世紀最大難題”,最終將由江西鄉下一個“表現平平”之人,在得到國家大力幫助後,費盡半生

後功成行滿

超額完成任務。這個人,毫無疑問,就是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湖南長沙與世長辭的袁隆平老先生。

“精神首富”袁隆平、“國士無雙”袁隆平,“當代神農”袁隆平、“天下糧心”袁隆平,他的溘然長逝,無疑讓十多億的中國人,都為之黯然神傷。訃告甫一發出,無數的評論、無數的感嘆、無數的“點亮”、無數的“淚目”,

自發地充塞

網路。下午,中央六套迴圈播放了5遍《袁隆平》,這種備極哀榮,對於一個科學家來說,應該也是前所未有的。

近20年來,大概還沒有其他人物的逝日,可以讓全體中國人包括官民兩造,集體真誠追念緬懷至此。到了袁隆平老先生這裡,往日眾聲喧譁你罵我懟的中國網民,似乎一下間都沒有了分歧。多年前,有一家重量級大報,甚至直接刊文,題為《真想喊袁隆平一聲萬歲》。

這當然不是“造神”。今年1月份,以老先生名義註冊的抖音號,結果不到三天粉絲超過1500萬,以超越所有明星的“頂流”姿態站上熱搜榜。“可以看出袁隆平爺爺的受歡迎程度了,超國寶級的存在”,一場烏龍卻見證百姓心聲。

袁隆平讓人們自發懷念,不是靠那些高大上的標籤,更不是影視明星式的炒作,而是身體力行“改變貧弱的中國”。這位懷著“以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踐行‘讓世界遠離飢餓’志向”的老人,

“畢生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為此

用盡一生心。

袁隆平祖籍地:江西袁家山頤園

袁隆平為什麼值得眾生懷念?只因為,他近乎靠一己之力,創造中國“第五大發明”,最終協力搬開了籠罩在國人心頭的最大恐懼,一種長達幾千年由飢餓威脅帶來的生存恐懼,使之歲稔年豐。“都怪袁隆平讓你吃飽飯”,成了一句流行在所有中國男女老少嘴上的善意調侃。

在中國民間,有億萬農民奉他為“米菩薩”。而這位全民敬仰的“90後”,

留給公眾的最後畫面,卻是去世一週前,還孤零零一人站在三亞的路邊等車,只因為他的農田基地就在那裡。誰敢想,這個面目黝黑、衣裳土氣、形容枯槁、勞作至死的老頭子,早在1998年就被評估為“中國

最大一宗無形資產”——單單“袁隆平”這個名字品牌,就值1008。9億元?如此“富豪”,平日在家都是自己動手煮麵條,出差時火車從來都是普通座,連車站休息室都從沒進過——他說,“人家甘地都只買三等票”。

少年時代的袁隆平(左)

這樣的袁隆平,他的功績不僅是屬於中國人的,也是屬於全世界的,更是屬於全人類的。也正因如此,在過去近50年歲月裡,他的故事被反覆書寫,渲染近乎傳奇,幾乎到了增刪一字不得的地步。的確,一個偏遠山區的普通農校教師,竟然一躍“逆襲”成為“雜交水稻之父”,怎麼看都像一樁迷離恍惚的神話。

民間稱頌他是“無雙國士”,但他由幼及老,始終都自認“農民”。而且,“袁隆平傳奇故事”中,似乎確實存在一個最具“反轉”效應的事實:他從事水稻研究乃至走上農學,都是非常偶然的,不像其他量級科學家,完全是“始願不及此”;更令人“跌破眼鏡”的是,青年時代的袁隆平,其實在專業上表現平平,甚至被身邊人認為“資質平庸”。

袁隆平:不被看好的“平庸青年”,如何逆襲為“無雙國士”?

讀大學期間擬招為空軍飛行員,同學歡送

據現有材料,在他於1961年發現第一株天然雜交稻從而“鶴立雞群”之前,大概絕少人認為他會一鳴驚人,而且換來的是無數的白眼與嘲笑。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是另一個功成名就之前的陳景潤。“袁隆平何以為袁隆平,為什麼是袁隆平”?回頭再看,這真不是一個傻白甜式的疑問。

“農夫”袁隆平,論出身其實是“士”階層,來自世代的“文科生”門第。他家祖訓,可不是什麼“農業報國科技創新”,而是“詩禮傳家、求取功名、光耀門楣”。他拋棄文史學問,下地去“種田”,甚至又顛簸回去做“農民”,這大概不是他祖上所樂見的。

袁隆平:不被看好的“平庸青年”,如何逆襲為“無雙國士”?

西方媒體採訪

只是說,“不幸是最好的大學”,是身世的波折、時代的動盪、家國的刺激,逐步推著他走向“積日滿荒陂”的田地間,一切是心甘情願又身不由己。他生在北京,祖籍在江西德安縣青竹坂村。先祖經商為業,晚清後就是縣裡首富,單縣城“豪宅”就有一千多平方,店鋪無數。袁家起家在於商。

因為舊時代,“商賈”畢竟屬於“賤業”,到了曾祖一輩,開始發奮讀書治學,意在階層升級改換門庭,此後幾代都是當地很有聲望計程車紳、“讀書人”。他的祖父袁勝鑑,江西地方自治研究所畢業,民國江西省首屆議員,出任過文昌縣縣長等職;他的父親,更是東南大學中文系高材生,後來投筆從戎,在馮玉祥部隊擔任上校秘書。其母華靜女士,民國高中畢業生,教師出身,性情安嫻,平日就喜歡養花弄草——袁隆平從農,家族中唯一的“家學”來源,大概就是他這位母親了。

袁隆平:不被看好的“平庸青年”,如何逆襲為“無雙國士”?

他的父母,一心要讓他發奮讀書,日後可以考上名校、出洋鍍金,“起碼也得是重慶的好學校”,而科目最好是政法,再不濟也是“克紹其裘”的中文系。據他回憶,有一回,流落重慶時,還在上小學的他,僅僅因為課餘帶上四弟袁隆德到江邊游泳,就因“荒廢學業”之名,被其父體罰,又是下跪又是背書又是寫字又是餓肚子啥的。他的祖父科舉出身,更是希望他讀經念史一輩子,只因戰火的衝散才讓這種寄託落空。

而正是在這樣的家庭下,袁隆平兄弟五人,在那樣一個年代,得以一人中專畢業,其餘全部唸完大學。有記者採訪他後不禁驚歎,“原來袁老英語都這麼好”!

袁隆平:不被看好的“平庸青年”,如何逆襲為“無雙國士”?

1950年代,他曾“一擲千金”,花27元買小提琴

後來,有人寫《袁隆平傳》,說“沒有災難中國的刺激不會有袁隆平”,確實是察世知人之論。

袁隆平1930年出生,正逢山河破碎國已不國時代,是真正的“蒿目時艱”。他的成長曆程,是在從北到南各省流亡中度過的。他最早最深刻的記憶,是1938年,日寇瘋狂進攻長江中游,華中地區震盪不已,袁家不得已四處奔亡。那年他才8歲。

袁隆平:不被看好的“平庸青年”,如何逆襲為“無雙國士”?

1946年,他入讀的漢口博學中學(現武漢四中)

在後來的記錄中, 他對往事仍歷歷在目:除夕,他不顧父親阻攔,跑到街上,只見數里長街,屍體遍地。直到第三天了,在桃源縣的廢墟上,還眼見30多具血肉模糊的屍身,彷彿聽見江水在嗚咽,北風在嘆息……。國破家亡的痛感,在1938年除夕的夜晚,讓年幼的袁隆平刻骨銘心,眼眶一片溼潤。而這種愛國愛民、暗自決心要讓中國富強的深沉情感,支撐了袁隆平一生。

在20歲之前,他似乎並非鍾情過農業,也沒有在這方面表現出特長來。有報道說,他6歲那年在武漢郊區一家園藝場參觀,看到繁茂的花果掛滿枝頭,從此愛上了農業云云,顯然連他自己都不認可。他報考

重慶北碚夏壩的相輝學院農學系,

完全只是因為在逃亡重慶途中,眼見難以計數的難民,由於天災與戰亂,田地顆粒無收餓殍遍野,希望能有所幫助。

袁隆平:不被看好的“平庸青年”,如何逆襲為“無雙國士”?

即便是這樣,他也長期動搖過,一度嚴重懷疑自己根本不適合從事農業,屢次想過改行。以至於幾十年過後,面對功成名就的“當代神農”,還有熟人說“完全想不到”。那時的袁隆平,是沒有多少亮點的。後來的人們,想盡力挖掘“青年袁隆平”的“光輝事蹟”,可往往都是徒勞無功。

在長篇報告文學《袁隆平的世界》裡,在農校時期的袁隆平,不僅是“表現平平”的“平庸青年”,甚至令人頭疼:自負又執拗,自由且散漫,那個時代人人都在謀求進步,他卻為此連團都沒有入過,是典型的“落後分子”。他唯一的優勢,大概是身體素質好、運動基因優良,為此在讀了兩年農校之後,還差點去國家游泳隊當一名專業運動員,也差一點當上空軍飛行員。

袁隆平:不被看好的“平庸青年”,如何逆襲為“無雙國士”?

回鄉祭拜祖父

更為“尷尬”的是,2016年,袁老“母校”西南大學110週年校慶,特意公佈了袁隆平大學時的成績單,這時候世人才曉得,那時的袁隆平著實不是什麼“學霸”,甚至顯得平庸。大一時:國文64分,植物學65分,普通化學60分,地質學88分,農業概論88分,氣象學84分,農場實習67分;

到了往後幾年,幾門最重要的專業課成績,也始終在中等水準。大學4年8個學期平均下來分別是:76。5、70。8、74。9、71。3、72。1、76。4、73。8、75。5。

袁隆平:不被看好的“平庸青年”,如何逆襲為“無雙國士”?

大學畢業證書

據知情者所述,這在當時的農學院,是很普通的成績,在“班上都屬於中等水平”,說他表現平平還真是有的放矢。

正因為如此,1953年大學畢業時,因為成績一般,袁隆平被分到了湖南安江農校——在彼時大學生資源稀缺的大背景下,這算不上一個好單位。“按現實處境來說,與他同屆畢業的學霸們很可能留在大學擔任老師了”。

但袁隆平到底是袁隆平,大學時成績單上表現平平的他,並不意味著能力一般。若以成績論英雄,魯迅也曾經是“補考生”。

袁隆平:不被看好的“平庸青年”,如何逆襲為“無雙國士”?

青年時代

“性格即命運”,他當年的好友也回憶說,袁隆平的個性特徵非常明顯,他執著而堅定,善於保護與發展自身個性,“當大家都崇拜米丘林、李森科時,他已選擇了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學的道路”。這種人,他的性格、眼光與執行力,其實都遠超常人,早期猶如在昏睡狀態,可一旦被催發,是有炸裂式表現的。

根據一些傳記,改寫袁隆平命運的事端,當來自一段纏綿悱惻又讓人難抑感傷的愛情悲劇刺激。在作家陳啟文2019年出版的40萬字大作《袁隆平的世界》裡,袁隆平在事業上表現出的百折不撓的韌性,也即使他不同凡響的來源,都與他青年時代反覆遭受挫折有關:

袁隆平:不被看好的“平庸青年”,如何逆襲為“無雙國士”?

恩愛夫妻

年輕時候的他,也是翩翩風度的男子,也曾浪漫地熱烈追求過愛情,初戀時與一位女教師有過長達3年的戀愛。可是由於他“出身不好”,有“白專”之嫌,一對鴛鴦被生生拆散。女友為此被迫先結婚,婚後備受痛悔煎熬,生活難以為繼。

以至於她的丈夫,不得不親自去找袁隆平,請求他去見妻子,二人會面時又是抱頭痛哭一番,可木已成舟又能如何呢?晚年的袁隆平,曾經在電視上講述過這段無疾而終的戀情,80多歲的他眼角仍然若有淚光。命運對他眷顧的是,他後來的妻子,也是賢妻良母,對他生活上幫助甚大。

袁隆平:不被看好的“平庸青年”,如何逆襲為“無雙國士”?

其子袁定陽,子承父業,現為知名農學教授

有人說,正因為愛情上的失意與痛苦,才激發出了袁隆平的鬥志,從此一心撲在事業上,成就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或許也是有道理的吧。況且,當他掃清認知上的迷茫與困惑,憑著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在交雜水稻試驗上經歷一次次的失敗,忍受無數的白眼和譏諷後,心態上也早已淡然處之了。

2007年,他接受央視王志採訪,似乎還心有餘悸,“我那時就是一個普通中等農校的教師,人家都是瞧不起你的。有些權威,會遭到他們的反對,壓力是非常大的,我們就是這樣子。當時我就默不作聲,反正我給你們搞,我要拿出事實給你們看,我從不當面跟他們爭”。

“為什麼有信心呢,一個是我確實看到有水稻有雜交優勢,第二個我勤翻書本。儘管書本上說雜交沒有優勢,但它的理論根據,我認定有問題”。早年愛情與事業上的雙失敗,反倒激發出了袁隆平。

實際上,更為重要的因素是,現實的艱難處境,也在刺激著他不斷前進。也正是這種來自中國百姓的深重苦痛,讓袁隆平的研究動機,從來都不是為了搶奪個人名利,而是“救苦救難”。

那時的國家積貧積弱,農作物培育缺乏方法,理論上根本無法養活幾億中國人,身處其間的袁隆平也不斷感受到了來自飢餓的折磨,這也讓他深切地意識到——“沒有任何痛苦可以超過飢餓與對飢餓的恐懼,沒有任何命題能大過民以食為天”。他全力以赴研究水稻,似乎在“重返”輝映著傳統中國人“己溺己飢”計程車大夫情懷。

袁隆平:不被看好的“平庸青年”,如何逆襲為“無雙國士”?

就這樣,到了1966年2月,33歲的“黔陽農校教師袁隆平”,在當時的《科學通報》上發表論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一舉成名引發關注,也獲得了上面全力扶持。此後的袁隆平,正如全世界所看到的:突飛猛進一路高歌,三系法雜交稻育種系統、兩系法、超級稻,不斷釋放著雜交水稻的增產潛力。一個從來都不是“學霸”的科學巨人,一個註定在中國歷史上寫上濃重一筆的人物,一個影響著中國14億人吃飯問題的人物,從此站了起來。

袁隆平:不被看好的“平庸青年”,如何逆襲為“無雙國士”?

晚年的他,曾對年輕人意味深長地說道,“人的身上最值錢的,是裝在腦袋裡的知識和一顆責任心”,這當然不是唱高調。這位年近九旬還在田間吃飯的老人,這位在路邊攤理髮店理頭16年的老人,始終樸素如農民,心裡頭裝的從來都不是名利。1990年代他曾因故兩次落選院士,後來面對央視記者王志是否為之沮喪地追問,他只淡然一笑,“我加強研究不是為了當院士,是為了更好地工作”;

他戴的是260元的卡西歐手錶;

前些年,後來為了去農田方便,豪擲買下的“豪車”,不過就是一輛

自動擋藍色

別克賽歐

令瓜眾大跌眼鏡,還引發“仇富為何不仇袁隆平”的熱議。

袁隆平:不被看好的“平庸青年”,如何逆襲為“無雙國士”?

去世前一週畫面

他終身反對“造神”,希望社會對他少點關注,呼籲多去關心中國農業,一再宣稱都是團隊的功勞,都是國家的支援。在2002年9月16日《人民日報》的一篇文章中,還記錄過這麼一件趣事:一次座談會上,一位中學生起來說,他看過一篇報道講袁院士累倒在稻田裡還不放棄研究,十分敬仰。不想,袁隆平連連擺手澄清:“一定別受誤導,累倒還工作不值得提倡。身體是最重要的。另外,我也從來沒有累倒在田裡”,引發觀眾一陣大笑。

你說,這樣的人,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評價他的一生呢?逝者已逝,生者應該更加努力,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這才是紀念他最好的方式。“只要有陽光,就會有生命的交響曲”,這位逝者留下的遺訓,我們更應該記取。

TAG: 袁隆平農校中國大學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