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中醫人,也是修道之人

由 善生活養有道 發表于 健康2021-04-24

中醫人,也是修道之人。修道,就要知道何為“真人”,真人的境界如何,如何趨向於真人的境界…

學習中醫,就一定要知道“真人”。何謂“真人”?一般認為,指古代道家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覺醒、覺悟的人。《洞元自然經訣》曰:“真人者,體洞虛無,與道合真,同於自然,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通。”

我們都是凡人,我們學習中醫,修養身心,提升精神境界,我們努力的方向即是趨近“真人”。

一、《內經》關於真人的論述

《素問·上古天真論》有關於真人的論述:“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素問·六微旨大論》亦談到真人:“岐伯曰:悉乎哉問也!與道合同,惟真人也。”

綜上所述,真人是可於道之人,可以與天地同壽,長生不老。這幾乎就是我們俗稱的“神仙”了。

《內經》是一本中醫經典,卻花了篇幅去談神仙,為什麼?我的理解是:《內經》是內涵天地之道的經典,不但教我們順應天地四時以養生治病,還告訴我們如果真能合道,就會無限趨向的境界。既有精微的理論,又有具體的方法,還有努力的方向,聖賢這樣教誨我們,真的很感動。

有人會說,真人既然長生不老,那麼,他們都在哪兒?我的理解是,往聖先賢不會無緣無故在欺騙我們。之所以我們看不到真人,因為真人的境界太高,我們受物慾和情慾的束縛,沒有智慧,不能合於道,在三維時空中就不可能見到真人。

二、《莊子》關於真人的論述

《莊子·大宗師篇》對於真人的描述非常詳細:“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古之真人,不知悅生,不知惡死;其出不訢,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損道,不以人助天,是之為真人。”

簡單翻譯一下,莊子所認定的“真人”,其智慧能通達大道境界。不倚眾凌寡,不自恃成功,也不圖謀瑣事;錯過了時機不後悔,趕上了機遇不得意;登上高處不顫慄,下到水裡不會沾溼,進入火中不覺灼熱;睡覺時不做夢,醒來時不憂愁;吃東西時不求甘美;呼吸時氣息深沉,“真人”呼吸時氣至腳根,而普通人則只在喉嚨;不懂得喜悅生存,也不懂得厭惡死亡;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推辭;無拘無束地就走了,自由自在地又來了;不忘記自己從哪兒來,也不尋求自己往哪兒去;承受什麼際遇都歡歡喜喜,忘掉死生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本然。真人的方法就是:不用心智去損害大道,也不用人為的因素去幫助自然。

這段話非常精妙,告訴我們“真人”的所思所行,給了我們著力的方法和方向。另外,莊子特別提到:“其嗜慾深者,其天機淺”。嗜好和慾望越深,其天生的智慧也就越淺。要想天機厚,肯定要減少慾望。這與《內經》所言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思想是一以貫之的。

我們養生,希望能不病;我們治病,希望能早日康復。如何才能做到呢?我的觀點是,不妨學習“真人”,看他們如何思,如何行,這其中即有關於治病養生的訣竅。亦可參考《內經》的觀點:“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神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若能如此,即使不能趨向真人,至少也可以“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了。

三、中國古代諸家關於“真人”的理解

道家把“真人”稱為存養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亦泛稱“成仙”之人。

《鬼谷子》曰:“生受於天,謂之真人;真人者,與天為一……真人者,同天而合道,執一而養萬類,懷天心,施德養,無為以包志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

漢代《淮南子》認為:“莫死莫生,莫虛莫盈,是謂真人。”

賈誼在《鵬鳥賦》說:“真人恬漠兮,獨與道息。釋智遺形兮,超然自喪;寥廓忽荒兮,與道翱翔。”

漢代王逸在《九思》說:“隨真人兮翱翔,食元氣兮長存。”

三國阮籍在《大人先生傳》曰:“太初真人,唯大之根。專氣一志,萬物以存。退不見後,進不睹先,發西北而造制,啟東南以為門……”

魏晉《太上經》曰:“混茫之氣,變化為真人,與時翱翔,有名無體。”

南北朝的《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經》曰:“天尊:道性無隱無顯,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現在,非未來,非過去;非因所作,非緣所生。是故名常。道性即是天尊,天尊即是真人。真人是常,道性是常。一切有為之法,皆是無常。虛空無為,是故為常。虛空者,即是道性;道性者,即是天尊;天尊者,即是無為;無為者,即是常樂。”

清代《孔易闡真》說:“行無為自然之道,以成後天之功,性了而命亦全,便為無漏真人矣。”

在道家看來,“真人”與道性、天尊、無為、虛空等等,都是同體異名的概念。如同佛性、佛、真如、法身一樣,或如儒家所談的天心、天性、良心、本性一樣。

我的理解是,以上這些,都是合乎道的不同概念。由此說,我們作為中醫人,我們要學做“真人”,其實,完全可以從儒家的“誠意正心”、“致良知”、“去習性,化稟性,圓滿天性”等方法入手。於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體悟天地之道,去提升自己的身心修養,最終達到“止於至善”、“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這或許就類似於“真人”的層次吧。

談到“真人”,我們不得不分析一下,何謂“真”。以下從古希臘哲學和先秦哲學兩個方面來分析。

四、古希臘哲學對於“真”的理解

對於從認知理性精神出發的古希臘哲學來說,“真”首先意指著“主客二分”之中的“真實”或“真理”。

在古希臘語中,aletheia一詞最初就是指“去蔽”,即事物憑藉自身力量將遮蔽自身真相的東西去除,以顯現其真實面目;而在古希臘哲學形成後,它又進一步與人的認知活動密切聯絡在一起,具有了“真理”的含義。

比如,赫拉克利特認為:“智慧就在於說出真理”;巴門尼德則將對“存在”本身的認識稱之為“真理”。此後,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進一步把客觀的理念世界或現實世界稱之為真實的世界,而把人們憑藉理效能力獲得的有關物件世界本質原因的主觀認識稱之為真理。

我的理解是,古希臘哲學沒有“天人合一”的理念,其所認定的“真”,或“真理”,還上升不到天地的層次,只是相對的真實而已。由此而產生的西方科學也就在不斷證偽,不斷創新,舊的真理不斷被推翻,新的真理又不斷被發現,永遠也沒有休止。

五、先秦哲學對於“真”的理解

對於從人為踐履精神出發的先秦哲學來說,“真”卻主要是指人自身在“天人合一”之中所具有的“真誠”本性。

《說文解字》把“真”釋為“仙人變形而登天也”;段玉裁注曰:“此真之本義也。經典但言‘誠實’,無言‘真實’者……引伸為真誠。”

在道家哲學中,老子說的“修之於身,其德乃真”,莊子說的“真者,精誠之至也。……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聖人法天貴真”,恰恰就意指著人與自然內在一致的純真本性。

在儒家傳統中,孟子說的“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中庸》說的“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荀子說的“君子養心莫善於誠”,也同樣意指著人的真誠本性。

我的理解是,先秦哲學對於“真”的理解遠較古希臘哲學高明。因為先秦哲學已經有了“天人合一”的理念,這才是天地之間最高明的理念,把人放在天地之間去思考,說明先秦哲學家的境界極高。而且,先秦哲學家們也認識到了,天地之間最高的真理,其實就是天地之道。只要天地還在,只要人類還在,那麼,真理就只有一個,這是顛仆不滅的,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也是亙古不變的。

中醫是合乎道的醫學體系,中醫不但可用來治病、養生,更可以用來指導我們修養身心,提升精神境界,幫助我們向“真人”的境界去進取。

其實,不管是《內經》還是《莊子》所談到的“真人”,其實都是修道而合乎道的人。“真人”所合的那個道與中醫所談的道根本就是一回事。都是一陰一陽,都是“擬於天地,配於四海”,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我們要健康,要長壽,就要學習《內經》,學習“真人”的行為,“謹道如法”,這樣才能,萬舉萬全,也才能“氣血正平,長有天命”。

所謂修道,我的理解就是,讓人心合於天地之心,讓自己的德行合乎天地之大德。由此說,每個中醫人,都一定是修道之人。因為中醫人不但致力於追求至高的醫學素養,追求醫術精湛而治病救人,更致力於發揚仁術,醫德高尚……,這正符合修道之宗旨。(董洪濤)

TAG: 真人天地真理哲學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