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51歲女士甲亢後突發高燒?心大忽略複診,藥方成了“催命符”

由 愛養生愛健康 發表于 健康2021-04-22

從3月開始,51歲的吳雪芳(化名)女士經常出現心悸的症狀,夜裡睡覺還會怕熱,體重也下降了許多。

4月底,吳雪芳在朋友的建議下到當地的省級醫院就診。

經過相關檢查,吳雪芳被診斷為甲亢,醫生開具處方“甲巰咪唑片3次/天”治療,並囑咐一週後複診。

服藥一週後,吳雪芳感到心悸、怕熱的症狀明顯緩解,自認為症狀有緩解的她便沒有再到醫院複診。

又過了10天,吳雪芳突然開始發燒,並且咽喉腫痛咳嗽,本以為是感冒,於是到醫院門診就診。

經過血常規檢查,結果顯示中性粒細胞為零(正常範圍值為1。80~6。30×109/L)。

詢問病史後醫生判斷,粒細胞缺乏與服用藥物有關。

隨後,吳雪芳入院接受治療,停用“甲巰咪唑片”,並予以升白細胞、抗感染等治療,治療效果良好,目前粒細胞逐漸上升,發熱停止。

主任醫師表示,甲亢是一種常見的自身免疫性內分泌疾病,多見於女性,主要表現為怕熱、多汗、心悸、多食消瘦等高代謝症候群。

治療上首選“甲巰咪唑片”“丙硫氧嘧啶片”抗甲亢治療,治療週期為1。5~2年,可治癒。

但是,抗甲亢藥物最常見的副作用為粒細胞減少或缺乏、肝損、藥物過敏等,所以在服藥初期,患者應該密切觀察血常規、肝功能變化,定期複診。

一旦出現咽痛、發熱、乏力、面板瘙癢、皮疹、關節疼痛等不適症狀,應及時就診,在醫生指導下調整用藥,避免出現重症感染、肝功能衰竭等嚴重情況,危及生命。

5月20日至5月26日是第11屆國際甲狀腺知識宣傳週,今年宣傳週的主題是“認清甲狀腺疾病的不同面目”。

5月20日上午9點,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院在醫院門診大廳舉辦《認清甲狀腺疾病的不同面目》主題科普義診活動,向市民科普“甲狀腺疾病”。

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主任醫師邵揮戈介紹,當前,我國有近2億甲狀腺疾病患者。

但臨床發現,人們對於甲狀腺的病變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或是能夠及時地發現,這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情。

甲狀腺疾病會帶來甲狀腺本身的改變和全身的變化

科普講座中,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劉婷向市民詳細介紹了甲狀腺和甲狀腺疾病。

“甲狀腺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器官。當甲狀腺功能或結構發生異常時,機體就會罹患甲狀腺相關的疾病。甲狀腺疾病的症狀分為甲狀腺本身的改變和全身的變化而引起的症狀。”

第一種是甲狀腺本身的改變,主要表現為甲狀腺腫大和甲狀腺結節。

甲狀腺腫大的患者會表現為脖子變粗,而甲狀腺結節則會在頸部出現包塊。

人們應該學會辨別的是,甲狀腺是固定在甲狀軟骨下方的氣管上,可以隨吞嚥活動而上下移動,當頸部變粗的部分或頸部包塊能隨吞嚥上下移動時,就可以判斷其來源於甲狀腺。

嚴重的甲狀腺腫大和較大的甲狀腺結節還可以壓迫氣管、食管、神經等而引起呼吸困難、吞嚥困難、聲音嘶啞等相應的症狀。

第二種是甲狀腺疾病的全身症狀,主要包括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簡稱甲亢)和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簡稱甲減)的症狀。

甲亢表現為易激動、煩躁、怕熱多汗、心跳快、食慾亢進卻反而消瘦、突眼、手抖等症狀。

甲減表現為乏力、怕冷、食慾減退、體重增加、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淡漠、嗜睡等症狀。

劉婷告訴市民,一旦出現甲狀腺疾病的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一般情況下,甲狀腺腫、甲狀腺功能異常和甲狀腺炎症等甲狀腺疾病由內分泌科醫生治療為主。

當內科治療無效時,則需要外科醫生手術治療,而甲狀腺腫瘤則主要以外科手術治療為主。

TAG: 甲狀腺症狀疾病吳雪芳甲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