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穿越時空,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信也適合今天的孩子讀!

由 八方六路 發表于 健康2021-06-18

淨水器,家家必備的產品。

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信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諸葛亮是忠誠與智慧的代表,他的一篇《出師表》讓後人看到了一個忠君之臣的一片赤誠。而諸葛亮生前還寫下了另外一篇有名的文章,叫做《誡子書》。這篇文章抒發了他對兒子教育的思考以及他對兒子的期望。作為一個父親,諸葛亮是如何思考的?今天我們讀這篇《誡子書》,又會獲得什麼樣的啟示?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中國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散文家、發明家。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諸葛亮青年時耕讀於荊州襄陽城郊,地方上稱其臥龍,臥龍先生。後受劉備三顧茅廬邀請出仕,隨劉備轉戰四方,建立蜀漢政權,官封丞相。223年劉備死後,劉禪繼位為蜀漢皇帝,諸葛亮受封爵位武鄉侯,成為蜀漢政治、軍事上最重要的實際領導者。諸葛亮辭世後追諡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

《誡子書》是諸葛亮在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遺信。諸葛亮一身為蜀漢鞠躬盡瘁,由於平時未能親自教育兒子,去世前他將自己為人處世,治學做人的經驗都濃縮在這封遺信中,以此來告誡兒子諸葛瞻。雖然《誡子書》只有86個字,但可謂字字千金,

被後人譽為“育子寶典”。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1

“靜”是諸葛亮非常推崇的一種生活狀態。他在《出師表》中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與諸侯”,“我本是一個南陽鄉下種地的,我不準備做諸侯國的頂樑柱。”當時他的好友及哥哥都出仕有所作為了,諸葛亮寫下此語,說明他是一個不攀比的人,看出他靜的修為。諸葛亮臨終前寫了兩封信,一封是寫給兒子的《誡子書》,另一封是寫給他的對手司馬懿的:仲達既為大將,統領中原之眾,當披肩執銳,上前敢鬥,不宜甘居土穴,此舉與婦人有何異哉?(據《晉書》)。諸葛亮希望他的對手比他先走,顧寫了這封信給司馬懿。司馬懿明知是激將法,但抑制不住心中的怒氣,還是出兵了。從這兩個事例中看出諸葛亮靜的修養。不管做什麼事,是大事還是小事靜是修身的前提。

諸葛亮幼年父母雙亡,在很艱難的環境中長大。他的哥哥諸葛瑾在江南為孫權辦事,無暇顧及家裡。諸葛亮從小擔負起養家的重任,幫襯兩個姐姐,艱苦的經歷讓諸葛亮懂得了靜修身,儉養德的道理。

養德從儉開始。諸葛亮身居高位,但過著很儉樸的生活。諸葛亮在去世之前給後主寫了一個表章,說明了他的財產情況,可以說,它是歷史上第一個公開自己財產的官員。他說,我家無多餘的財產,在成都那只有十五傾薄田、八百棵桑樹,這些田,這些樹夠我子孫後代生活的。所以在我走之後,請你不要賜給我後人金銀財寶。我沒有任何多餘的財產,我所用的東西都是按標準發放給我的,我的俸祿都用於生活工作中了,沒有多餘的錢給子孫後代攢著。諸葛亮不提倡給子孫後代攢錢,他認為這是對子孫後代不好的。給後代留下千金不換的修養和品德才是最重要的。諸葛亮身體力行,推行儉的風氣,這都影響了他身邊的很多人。諸葛亮提倡儉養德最根本的就是想讓子孫後代透過節制自己的物慾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提升自己的精神生活質量。

2

這句是講學的方法。諸葛亮的學問都是自己學來德,他學的方法也和別人不一樣。中國傳統的私塾教育講究死記硬背,而史書上描寫諸葛亮學習的方法就是“獨觀大略”。學習事物要注重他的應用,學習知識要注重它的體系,不要學沒體系的知識。除了有體系,還要有興趣,有方向,只有這樣才是不浪費生命的學,才能學以致用。“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我們都說現在是一個浮躁的時代,什麼都講究速成,家長口中最響亮的口號就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現在的教育,幼兒園學小學的知識,小學學初中的知識,初中學高中的知識,高中學大學的知識,大學返回來補充幼兒園的知識,這些問題都出在一個“躁”字上。少一些急躁,不要著急,這樣才能怡養性情,才能打好做其他事的根基。在具體的做事過程中,放縱懶散,沒有節制也不是應該有的精神面貌,這樣只會使自己消沉萎靡,精神得不到振奮。所以,做事要有節奏,有計劃。

3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子書》

《誡子書》是諸葛亮人生經驗的總結,前面講的是淡泊、節儉、惜時,上面這句話就是要鼓勵兒子要入世。

青春年少時,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在讀書時已經有治國平天下的胸懷了。諸葛亮為什麼最後會選劉備?曹操曾對他的家鄉山東臨沂有過屠殺,所以沒有給諸葛亮留下好印象;孫權給不了他向上發展的空間,“權能賢亮,不能盡亮”(《袁子》),孫權只能給他物質的享受,這都不是他想要的。最後,他選擇了三顧茅廬的劉備,足見他的胸懷大志。

這句話是說,諸葛亮告誡兒子要與大家多接觸,要有隊伍,要有戰友,別做一個清高、孤芳自賞的讀書人。諸葛亮少時生活艱難,但他自學成才並注意與親友的關係相處,所以在他生活的那片地方有著很高的聲譽。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歷史故事中講,大雪天他們在路途上碰到一個騎毛驢的老者,當劉備要請老者回去給他們做事時,老者說:你不去請智慧過人的諸葛孔明,反而來找我,這是不明智的。劉備很驚訝,這麼個高人都崇拜諸葛亮!後來他去了荊州,發現荊州很多人都推崇諸葛亮。從側面印證了諸葛亮的處世智慧。

通篇讀下來,諸葛亮的目標是讓他兒子成為君子一樣的人。他的兒子諸葛瞻是一個文化修養很高的人,在繪畫書法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諸葛瞻的人品和價值觀也令人稱頌。魏國名將鄧艾伐蜀,在激戰中,諸葛瞻放棄受險要的戰略,急於求成,結果戰敗,諸葛瞻戰死軍前,為國捐軀。讓人感慨的是,他打仗還帶著他十七歲的兒子諸葛尚。諸葛尚一看父親戰死,深感上不能報效國家,下不能治理亂黨,活著還有什麼用?於是他的兒子也選擇戰死沙場。從中可以看出諸葛亮人品才學對子孫的影響。

《誡子書》對於我們今人來說,影響最大的兩句莫過於“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確如此,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要節制物慾,不要把物質目標捧的太高,會擋住你的眼睛,心要平靜、專注,先把物質的目標放一邊,要用綜合的眼光看人生,時間上走下去,空間上走出去,寧靜以致遠。穿越時空,這篇《誡子書》也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寫給後代年輕人的一封信。

文章轉載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留言點贊超過100個,贈送水亦川淨水器濾芯一隻在下方留言,跟大家分享你的心得吧~

TAG: 諸葛亮子書兒子諸葛瞻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