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怕犯錯、怕丟臉、不敢表現?你越推娃越怕!

由 恩氏基因 發表于 健康2021-06-13

CC爸媽(cc-bama)

前兩天收到了一個留言:

C媽,有件事,憋在心裡很多天了,實在無解,忍不住想跟你請教。

過年大家庭聚會,好幾個孩子都十分活潑地給爺爺奶奶祝壽,有唱歌的、跳舞的、背詩的,我們家孩子剛好在學跳舞,看她也有點想加入的樣子,我跟老公便鼓勵她也去,但孩子一直往後縮,說不要、不敢、怕跳得不好別人笑話她。

我知道如果孩子不願意不該逼孩子表演,也就作罷了。

但越想越覺得彆扭,

我認為“不願意”和“願意但不敢”,並不是一回事

感覺如果孩子總因為怕犯錯、怕被別人嘲笑而把自己“藏起來”,是不是也不太好?

把這個問題單拿出來寫,是因為CC也有過這個問題。

CC雖然自小是個不怯場的孩子,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尊心的萌發,也越來越在意他人的評價,也會因為“怕”別人說,而退縮。

鋼琴老師週末常常準備音樂會,也會鼓勵每個學生上臺彈奏,CC學到第15周的時候,老師正式發出邀請:“你可以上週末音樂會了。”

CC非常興奮:之前一直在臺下看,終於能上臺了。

但更多的是擔憂,從收到這個邀請,她就一直擔憂且緊張

“媽媽,我害怕我會彈錯,我害怕別人笑話我~”

其實,孩子在人前害羞、露怯再正常不過了,尤其是年齡越大,越在意別人的看法,害怕丟臉和被否定。

不光孩子,大人也會如此:

大學的時候,學生會社團的部門活動,剛開始,誰心裡不發怵?

公司年會,一個簡單的詩朗誦,在幾百人的目光下,也是有點緊張。

這類情況,旁人都會寬慰你“沒事兒,這有什麼?沒關係的!”

但,只有當事人知道那份緊張。

“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的空話式寬慰,通常都無濟於事。

當孩子感受到害羞害怕的時候,說明他們開始在意外界的評價、在意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這恰恰證明著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

此時你越推,他越怕。

這與先天性格無法干預還不同,我認為這個問題,父母的適當干預,是可以有效的幫到孩子的。

孩子不敢、怕丟臉,歸根結底就是兩個原因:

一是緊張別人的過度關注;二是擔心別人的負面評價。

如何緩解緊張,那就逐個擊破!

為了幫CC克服“緊張”這個現象,我用了一個知名的社會心理實驗來幫忙:

聚光燈效應。

聚光燈效應:以為自己是焦點?純粹是自己想多了

康奈爾大學心理學教授湯姆·季洛維奇和美國心理學家肯尼斯·薩維斯基做的一個實驗:

他們讓一些學生穿著印有過氣明星頭像的T恤走進一間坐滿人的教室裡,並且讓他們預測,有多少人會注意到他們穿了這件衣服。

學生自己猜測有50%的人會注意到。

最後結果你猜如何?

結果發現其實只有23%的人意識到剛才那波學生。

說白了,其實就是,以為別人的目光都會聚集在自己身上,尤其是在自己難堪的時候。

其實並非如此,人家或許當時會注意到,可事後馬上就忘了,

壓根沒有人會像自己這般過於關注你。

這就是聚光燈效應。

下雨天你不小心摔了一跤,你擔心別人看到了你出糗,自己就會感到很羞恥,想著快點起來,別被人看見!

但其實,整條街都是行走匆匆的路人,沒人注意到……

我們總是高估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

為了讓CC理解地更深刻,我們來了一場特殊的實驗。

讓CC化了一個她覺得足夠浮誇的妝,然後我們一起去超市。

進超市前問CC:“你覺得會有多少人看到你覺得奇怪呢?”

CC說:“我感覺所有的人都會盯著我看。”

但事實上,CC自己在超市走動,我們在後面偷偷的拍攝,走了一圈,再回看錄影。

發現根本沒有幾個人會關注她的異常。

擦肩而過的那些人,有些看了她也只是看了一眼,大部分人連看都沒看她一眼。

實驗後,我們告訴CC,你看你化這麼誇張的妝都沒人注意,彈鋼琴也是一樣的。

就算彈錯了,也大可不必擔心,沒有那麼多人盯著你看,就算看到了,大家也不會十分介懷,一直掛在心上。

最後CC十分順利地完成了鋼琴演奏,伴著掌聲下臺來,抱著我說:“媽媽,白擔心了,我現在一點都不害怕了!”

整場音樂會結束後,我又問:

“你有印象的還有幾個人?”

她回想半天:

“只有3個……”

過了3天,我又問:

“上次音樂會你有印象的還有幾個?”

她更努力地回想:

“好像只剩了1個了。“

“所以啊,別人對你也是一樣的,整場能記住你的也許只有1個人,那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當孩子明白這個效應,發現自己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時刻、緊密的被關注時

,他們便卸下一部分心理負擔,更輕鬆地敢於表現。

勇氣這下子有了,但萬一就是表現不好/出錯了,如何看待他人評價?

其實,許多時候孩子害怕、不敢,怕的並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害怕別人的負面評價。

“這麼簡單,她怎麼還彈錯了呀。”

“哎呀,她彈得什麼啊?還不如我好呢?”

關於這點,我教會了CC一項思維能力,幫她卸下了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這項思維能力是:分清事實(fact )與觀點(opinion)

聽上去跟論文似的,但其實也不難理解,而且哪兒哪兒都能用上。

什麼是事實(fact)呢?

事實可以被證明是對或是錯的:

狗是哺乳動物。(對)

鸚鵡生活在海里。(錯)

你這道數學題寫錯了。(對)

什麼是觀點(options)呢?

觀點是不能被證明是對的或錯誤的,它只代表個人的主觀感受:

有的人覺得榴蓮聞著臭,吃著香,深陷榴蓮坑無法自拔;有的人覺得聞著臭,吃著一股臭雞蛋味兒,碰都不想碰。

有的人覺得你做不對數學題就是笨;

有的人覺得你圍棋下的好就是聰明。

為什麼要分清事實和觀點?

因為這項思維能力真的是太重要了。

孩子們走出家門,會面對來自同學、老師……各路評價,

很多孩子都會被外界的資訊影響,甚至照單全收:

同學說“你很討厭”,TA就會不由自主地反問:“我真的很不討喜嗎?”

老師說“你真笨”,TA就會不由自主地質疑:“我真的幹啥啥不行嗎?”

就像有一次,CC放學回家沒有往常的興奮,我便問發生了什麼不愉快的事情嗎?

CC說:“課間我們一起玩魔方,有個同學拼出來了,我沒拼出來,那個人就說我腦子不轉彎。我很生氣!”

我便告訴CC:“魔方沒有拼出來是‘事實’,可以繼續研究,但是他說你腦子不轉彎那是他的‘觀點’,你覺得自己當真腦子不轉彎嗎?”

“當然不是,有的時候我腦子轉得跟風車一樣快!數學題搶答,我每次都舉手…。。”

“所以說,別人對你的評價僅僅是'觀點',我們不能干涉別人的觀點,但是別人的觀點不代表客觀的事實,更不必為了別人的感受難為自己。”

這樣一說,這娃立馬釋然了,隨即哼起了小歌,研究魔方去了。

我們不需要把別人的評價照單全收,而是應該保持自己獨立的思考——他為什麼這麼說我?他說得對嗎?事實是這樣嗎?

小的時候你教會孩子這項思維能力,他會受益終身的。

C媽強烈建議大家平時生活中就練習起來。

畢竟,就算是父母、家人也很容易“有失偏頗”。

有一次CC奶奶給CC梳頭髮,一邊梳一邊無心地說:“你這頭髮可沒你弟弟的好,太少了,梳上辮子哪兒哪兒都露著頭皮。”

沒想到CC聽進心裡了,撅著嘴不高興,也賭氣不讓奶奶梳頭了。

這麼好的練習機會,自然不能放過。

我便問CC:“搶答題,奶奶的話是‘觀點’還是‘事實’?”

CC立馬仰著頭說:“頭髮少是事實,但沒DD的好是觀點!

頭髮少有頭髮少的好處,洗了還好乾呢,而且我的還比他的長呢!怎麼就沒他的好了?”

得,一邊思辨著,一邊給自己找到了心理平衡。最後還覺得自己的比DD的好。(

當然,這句也是觀點。)

C媽真正想說的是,如果孩子能一直保持這種思考習慣,相信不管是對性格、還是人生格局,都有深遠影響。

TA一定不會因為旁人說句笨就氣急敗壞,自我懷疑。

TA一定不會因為“袁老師”把TA的作文批的一無是處就跳樓。

TA一定不會因為男朋友覺得TA不夠漂亮就去整容。

TA一定不會因為婆家說句全職在家當主婦有什麼出息,就全盤否定自己的價值。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教他學會批判性思維:

對別人的觀點,你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有疑問還可以問問爸爸媽媽,不能因為任何人的否定,就懷疑或否定自己。

當孩子膽小、怯場、不敢表現自己的時候,別硬推了。過不了自己這關,孩子永遠生不出自信和勇氣。

做為父母,我們總是念著幫孩子避開所有艱難困苦,但是真的愛,不是把她藏於保護傘之下,不經任何風雨和歷練,而是教給TA直面困難的勇氣,解決問題的能力。

然後,最重要的是,把問題還給孩子。

下次,不妨試試這兩招。

我們是CC爸媽,家有一雙兒女CC&DD。C爸是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主治醫生;C媽是報社育兒主編,我們公益普及嬰幼兒養育、疾病、心理知識。公眾號:CC爸媽(cc-bama)

END

點選以下

關鍵字

檢視相應知識:

TAG: CC孩子ta別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