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總忍不住給別人建議的人,是閒的嗎??

由 實用心理 發表于 健康2021-06-05

蘑菇說

傾聽一個人,其實是在接納ta的情緒。

前幾天,媳婦把手機丟了。

和我訴苦的時候,我苦口婆心地安慰她。

她丟了不少旅遊拍的照片,我就提議故地重遊再拍。

說著說著,她問我到底有沒有在聽。

這下我可愣住了。

我當然在聽,還在積極地給建議,她為什麼會這麼想?

許久後,我們再聊起這件事,媳婦說她並不需要建議。

我說的道理她都懂,而她的難過也需要留點空間。

有些“高高在上”的建議,聽起來真的沒那麼好受。

說話能讓一個人瞭解你,但能獲取信任和親近的,往往是傾聽。

但很多人溝而不通,只顧著表達,以為傾聽很簡單。

有耳就能聽,耐心點、積極迴應不就完了嘛。

在《脫口秀大會》上,楊笠就談過聽這件事:

必須得說點什麼,成了大多數人傾聽的第一想法。

好像不表態就不夠關心,還顯得自己嘴笨。

結果,就成了一個不合格的聽眾。

有些道理是不必說的,有些問題其實也不需要解決。

就好像你和我說瘦不下來,我說閉上嘴邁開腿。

理是這個理,但你說別人缺這句理嗎,真不是。

那麼,有什麼更好的方式,能讓我們成為一個受信賴的傾聽者呢?

接納情緒而非事件

理性思維強的人,常常聽事不聽人。

你向對方吐槽心情,TA給你分析利弊、該不該做。

是的,有些事我們犯不著生氣,不值得傷心。

只是,所有情緒的存在自有意義。

就好比我妻子手機被偷這件事,再難過也無濟於事,但不意味著就不可以難過。

她的難過,正是對那些旅行記憶的丟失感到遺憾。

我冷冰冰地說重拍就行,其實是踐踏了她的這份珍惜。

這個時候,其實要讓對方的心情自然流淌出來,否則只會更鬱悶。

傾聽一個人,其實就是在傾聽對方的情緒。

能夠理解對方為什麼產生這種心情後,對方就能感覺到你是理解和支援TA的。

這時你就會知道,為什麼“不要哭了”這種話最讓人心煩。

暫停頭腦風暴

生活中常有些機敏靈活的人,總有很多主意。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

找他們拿主意的人或許很多,但很少會有人對其傾訴心事。

因為他們會不斷思考答案,可答案就在傾訴者的心中。

諮詢師陳海賢曾說:

一個心裡有很多答案的人,是沒辦法聽懂別人的話的。

傾訴的人,需要的是傾聽不是答案。

《回憶我的父親》一文中,楊絳曾提到了父母的關係。

她的父親是名律師,每一件受理的案子,回家後都會講給妻子聽。

楊絳母親就一直聽丈夫講完,思索片刻,才聊自己的想法。

然後兩人才討論起來,多年來總有說不完的話。

唯有靜下心來去聽,才能明白對方所想所需。

與其思考該給什麼建議,該說些什麼,此刻不如沉默。

用共情取代同情

電影《觸不可及》中,富翁菲利普因事故癱瘓。

他面試了許多專業的看護,只留下一個粗枝大葉的青年戴爾。

只因他無法忍受,其他人對他同情的目光。

而戴爾總會忘記他的殘疾,將他看作普通人。

明明是好心安慰,怎麼對方就不領情呢?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經歷,或許你是混淆了共情與同情。

共情的人,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整件事帶來的感受。

而同情的人,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遠遠可憐對方的處境。

自然,共情會拉近距離。

而同情卻是劃分了界限,讓兩顆心更遠。

GET對方的潛臺詞

親密關係中的兩人,傾訴往往還有另外一層意思。

表面上我和你聊事情,暗地裡卻是提需求。

畢竟,拐彎抹角是成年人的專長。

比如說,丈夫回到家和妻子抱怨:

“加了三天的班,最近累死了。”

這種就是需求多於情緒,往往表達的是他需要休息。

或許今晚幫他減少些家務,做一頓好吃的,都是不錯的選擇。

但如果妻子說“誰上班不辛苦啊”,就是忽視了這層需求。

當實在聽不出來時,其實可以直接詢問對方:

“我可以為你做些什麼呢?”

相愛,並不意味著靈犀相通。

而積極尋求理解,也會讓二人走得更近。

最後,我們來做個小測試:

當身邊人和你說了件TA的糟糕事,你聽到後開口需要多久?

低於3秒的朋友,或許就要反思你的傾聽方式了。

作家海明威說:

“我們花兩年學會了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

在他人開口的時候,你怎樣傾聽表明了你的態度。

任何廉價的建議,都不如深刻的陪伴。

點個贊,願你成為一個善於聽的人,這會讓你更友好,也更受歡迎。

TAG: 傾聽對方同情ta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