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中醫講堂】中藥的四性:寒、熱、溫、涼、涼,都是哪些東西?

由 人衛藥學 發表于 健康2021-05-15

中藥的四性主要是指其所具有的寒、熱、溫、涼四種屬性,又稱為“四氣”,其中“寒”與“涼”、“熱”與“溫”是同一屬性,只是程度的不同而已。認識中藥四性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中藥的寒熱屬性糾正機體的寒證與熱證,瞭解《黃帝內經》“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神農本草經》“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等治療原則在中醫臨床的具體應用。

溫熱藥性的臨床應用

溫熱性中藥具有溫裡散寒、補火助陽、回陽救逆、溫通血脈等作用,臨床可以用來治療陽虛證、裡寒證、亡陽證等。

1

治療陽虛證

溫熱性中藥具有補氣壯陽等作用,臨床可治療諸陽虛證。清·餘震《古今醫案按·卷二》用溫補類方劑治療下焦虛寒之消渴證獲得顯效。其醫案記載:“孫東宿治一書辦,年過五十,酒色無憚,忽患下消症,一日夜小便二十餘度,清白而長,味且甜,少頃凝結如脂,色有油光,他醫治半年不驗,腰膝以下皆軟弱,載身不起,飲食減半,神色大瘁。孫診之,六部大而無力。經雲: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法當溫補下焦。以熟地六兩為君,鹿角霜、山茱萸各四兩,桑螵蛸、鹿角膠、人參、茯苓、枸杞、遠志、菟絲、山藥各三兩為臣,益智仁一兩為佐,桂、附各七錢為使。蜜丸,早晚鹽湯送四五錢,不終劑而愈”。

此證由下焦腎陽不足,不能蒸騰津液於上,口舌失潤,故口渴而多飲。方中用鹿角膠、鹿角霜、菟絲子、益智仁等溫熱性藥物,入走下焦,溫補腎陽,使陽氣充盛,蒸騰津液,燻蒸於上,則津生而渴止。該醫案立法是“法當溫補下焦”,用藥是溫熱類藥為主,主治病證為陽虛消渴,藥性與證候絲絲入扣,故“不終劑而愈”。可見辨證明確,藥性應用合理,其效如鼓應桴。

2

治療裡寒證

溫熱性中藥的溫裡散寒之功,可以指導臨床治療裡寒證。《丁甘仁醫案·卷四·咳嗽案》記載:“朱左,新寒引動痰飲,漬之於肺,咳嗽氣急又發,形寒怯冷,苔薄膩,脈弦滑。仿《金匱》痰飲之病,宜以溫藥和之”。此證為外有風寒、內有寒飲,內外俱寒,外寒在表,內寒在肺,根據“寒者熱之”之理,醫案中使用“溫藥”桂枝、半夏、紫蘇子、化橘紅等治之,溫化寒飲、發散表邪,標本兼治。

3

治療亡陽證

有些溫熱性中藥具有回陽救逆作用,可以指導臨床治療亡陽重證。《吳鞠通醫案·卷五》:“張,女,十五歲。燥金之氣,直中入裡,六脈全無,僵臥如死,四肢逆冷,已過肘膝,痛轉筋。與通脈四逆湯加川椒、吳茱萸、丁香一大劑,厥回脈出一晝夜,次日以食粥太早,復中如前,脈復厥,體又死去矣。仍用前方,重加溫藥一劑,厥回其半。又二帖而活,後以補陽收功”。

通脈四逆湯是回陽救逆的代表方,該醫案中用通脈四逆湯加川椒、吳萸、丁香等大隊溫熱之品,用來挽救陽虛厥逆證之所以取得顯效,是因為醫案能夠將溫熱藥性,合理地用於亡陽僵臥如死的治療。吳氏既識證,又識藥,故有起死回生之力。

溫熱性中藥大多藥性溫燥,臨床辨證屬於寒證的,均可以酌情應用。如甘草乾薑湯、理中湯、四逆湯等皆屬溫熱性的方藥,分別可以治療虛寒肺痿、中焦虛寒以及亡陽證等。但是溫熱藥應用不當,容易傷陰,故陰虛內熱、實熱熾盛等,慎不可用,以免傷陰助火。

以上內容選自《中藥藥性學》,全書在藥性形成的背景、認知藥性的途徑、分析藥性變化的因素、藥性應用的例項等方面進行了概括性敘述,對學習中藥藥性具有一定的引領作用。。

相關推薦:

近年來,中醫藥的療效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如何合理地使用中藥,避免中藥藥害事件及減少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已備受關注。而緊密結合中醫臨床開展中藥臨床藥學工作,保障中藥的合理應用,是促進中醫藥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為滿足我國高等學校中藥臨床藥學教育,以及全國醫療機構中藥臨床藥師培訓的需要,人民衛生出版社與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中藥教育研究會、中華中醫藥學會醫院藥學分會組織編寫了這套教材。

目前已出版的有:

1.中藥臨床藥學導論

(梅全喜、彭代銀)

2.臨床中藥藥物治療學

(張冰、周禎祥)

3.中藥藥事管理

(謝明、董玲)

4.中藥藥物經濟學

(唐洪梅、劉國祥)

5.中藥藥學資訊檢索與應用

(姚毅、吳水生)

6.中藥藥學服務

(王麗霞、宋英)

7.中藥臨床藥師基本技能與實踐

(陸進、杜守穎)

8.中藥藥性學

(鄭虎佔、彭康)

9.中成藥與西藥的相互作用

(曹俊嶺、甄漢深)

10.中藥處方點評

(李學林、吳慶光)

11.中藥臨床方劑學

(孫洪勝、全世建)

12.臨床常用中藥飲片鑑別

(趙奎君、劉春生)

TAG: 中藥藥性臨床溫熱醫案